商朝最後壹個國王。辛棄疾之子,史稱。筷子的發明者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為中國奠定了統壹的尺度。他雖有才,卻不肯諫,縱情聲色,刑罰過重,以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征金夢,諸侯起義軍八百;他在木葉作戰,大敗軍隊,在蘆臺自焚。
商朝600年來有很多陽光燦爛的日子,從建國的唐城,到盤庚、中興、鼎盛的武定,都是盛世的代表。只聽《詩經》裏的壹首歌:“從前有湯,可以借鑒。不敢不來享,不敢不來王。”當時商朝的勢力範圍已經北至今天的內蒙古,南至長江流域,西至青海湖,東至渤海遼東半島。但商朝歷經17、31諸王之後,沒有壹個人像辛神(也就是)那樣赫赫有名,“比幹心碎”的事跡將他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3000多年來,“商周”幾乎成了放蕩和暴政的代名詞,而比幹則成了中國歷史上永遠的忠臣。
李迪
從衛輝市區向北,乘車15分鐘到達敦坊店鄉畢幹寺。記者正好趕上。前幾天,這裏有了新的“廟主”,“碧幹森林園林開發建設公司”剛剛成立。因為非典的影響,遊客不多。“寺主”鄭秀波陪同記者觀看,講述這座古寺的沿革。
吳王滅商建立周朝後,畢幹墓就封在這裏。北魏時,孝文帝因墓而建比幹寺。後來,唐太宗、宋仁宗和元仁宗三位皇帝下詔修復比幹寺。我們今天看到的比幹寺是明朝弘治年間重建的,占地130畝。這是壹個朝南的長方形庭院。影壁、山門、第二道門、第三道門依次排列。石坊、碑廊、禮拜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保存完好,均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院內古柏郁郁蔥蔥,林木蔥蔥,建築古樸壯觀。真的是古往今來名廟的禮儀啊!
山門明顯是新修的,“碧幹寺”二字是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先生題寫的。第二道門的門楣上寫著“諫諍”二字,出自晉代書法家崔之手,意為“諫諍”是歷代諫官學習的榜樣。從寺內的諸多碑刻可以看出,畢贛的言行對後世官員影響深遠。範文瀾把夏代的比幹、關龍鳳、戰國的屈原、三國的諸葛亮、唐代的鄭偉列為敢於直言並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愛國者。比幹的事跡在中國流傳了3000多年。
畢贛,殷商時期(今河南祁縣)人。他是商朝16代王狄義的弟弟。根據商朝繼承法,長子繼承王位,次子分封。比幹不僅是國王,也是少師商朝的最高行政長官。帝乙的統治時間很短。在彌留之際,他和他的兩個弟弟比根與姬子討論了王位繼承人的問題。姬子建議他的大兒子賢惠善良,而比根則主張他的小兒子帝辛應該繼承王位。比幹說,衛子是長子,但不是狄儀妻子所生。雖然帝辛很小,但他是長子。最後,狄懿采納了比根的意見,讓帝辛繼承了王位。實際上,畢幹爭取帝辛繼位,並不完全是為了維護商朝的繼承法,更重要的是他更喜歡這個侄子。據《太史公》記載,帝辛“區別於病魔,聞之甚敏;物質力量非凡,手是野獸。無論是頭腦還是四肢,都非常發達。有壹次宮殿的壹根柱子斷了,工匠不得不搭建壹個架子,把橫梁頂在上面,裝上壹根新的柱子。帝辛說,妳別費心了,我用手撐著橫梁,妳換吧!
紂王在登基之初的表現堪稱英明君主。他率領大軍討伐許儀(今徐州),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他是如此的勇敢,以至於許儀酋長被嚇得雙手反綁,身穿喪服,拉著棺材向紂王投降。紂王率軍來到長江下遊,東夷各部落紛紛投降。當紂王凱旋時,比根帶著文武大臣,步行數十裏去迎接他。當時的民謠甚至唱到:紂王就像壹個鐵桶...
敞開心扉
但是很快紂王變得“腐敗”。他大興土木,強迫奴隸為他建造宮殿,還建了壹座高大的摘星樓,白天陪美女喝酒,晚上唱歌跳舞。從此,商朝的都城改名為朝戈(今祁縣)。
史書記載紂王的劣跡,完全可以讓讀者忘記他的功勞,每壹樁都少不了壞女人妲己。有壹次,紂王和妲己喝酒,遠遠地看見壹個老人和壹個年輕人在過河。年輕人走在前面,已經過了河,老人落在後面,猶豫不決。紂王說:孩子骨髓旺盛,不怕冷;老人骨髓空虛,怕冷。妲己不相信,於是紂王命令士兵抓住他們,用斧子打斷他們的腿骨,讓妲己看。從此這條河就被稱為“斷腿河”。
畢幹看到紂王的所作所為,坦率地提出抗議,並把他帶到祠堂祭祀祖先。他給他講了歷代君王的故事:商湯創業艱難,盤庚茅草屋,武丁劈柴鋤地帶奴,祖甲克制自己。他喝酒從來不超過三杯,怕超出國家...紂王點頭稱是,但他並沒有真正改變,反而變得越來越放蕩暴虐。他不僅在宮中“跑酒為池,掛肉為林”,還上演了壹場“男女全裸,醉酒互追”的“真人秀”。
妲己,紂王心愛的公主,喜歡看到人們被虐待。她發明了壹種叫做燒灼的刑具:她用銅做了壹個空心柱子。行刑時,她將犯人裸體綁在柱子上,然後將燒紅的煤炭放入銅柱...
妲己說她有能力鑒別子宮裏的胎兒是男是女,於是紂王抓了65438000個孕婦來做實驗。妲己叫他們先坐下再站起來,然後對紂王說:先擡起左腿的是男人,先擡起右腿的是女人。紂王不信妲己,當場下令剖腹...
看到紂王和妲己以傷害他人為樂的場景,比幹氣得渾身發抖。他自言自語道:“我是皇帝,我強烈抗議國王。”他走到紂王面前,坦白地說出了自己的錯誤,並要求將妲己斬首,整個門閥都被判了死刑!紂王生氣地坐在那裏,壹句話也沒說。比根接著說:王堂在的時候,世界上發生了大災難,道路被饑餓堵塞了。王堂下車哭了,責怪自己不道德。他立即開倉濟貧,饑民有飯吃,寒民有衣穿,受到世人稱贊。妳今天的所作所為與先王的仁慈政策背道而馳。不悔改,天下危矣!紂王憤怒地離開了。
畢幹回到家中,邀請姬子和魏子進議,並請他們向紂王進諫。第二天,姬子試圖說服紂王,但紂王剪掉了姬子的頭發,並把他囚禁起來。然而,魏子進行了抗議,但紂王仍然不聽,於是魏子帶著祖先的祭器遠走高飛。大臣辛嘉75次進諫,紂王絲毫不改,於是投奔周文王;許多部長看到紂王是沒有希望的,於是放棄了這壹周的工作。紂王已經淪落到與他人疏遠的地步。此時率軍向進軍,背叛尹尚來、周的大大小小諸侯有八百多人。商朝已經是風中之燭了。
比幹認為,做臣子不能像微兒壹樣壹走了之,就算殺了頭挖了心也要爭取。“主不諫則不忠,畏死則不勇,即不從則亡,必忠於主。”他冒著種族滅絕的危險,連續三天去皇宮抨擊紂王的過錯。
紂王受到了比根的批評,他無言以對,非常生氣。他問,妳為什麽堅持這個?比幹說:“君有臣子,父有臣子,士有臣子,友有朋友。身為大臣,妳自有進退之義!”紂王又問:什麽是正義感?比幹答:夏傑不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王必學這個無情無義的國王。妳不怕失去這個世界嗎?今天我抗議,這就是榮譽感所在!紂王聽了勃然大怒,說:“聽說聖人有七心,各種信仰?”說著,命令人們剖開胸膛,取出心臟。如果他們無所畏懼,他們會慷慨地自殺...放過自己?今天,當我們在太史公的幫助下回到當年的歷史現場時,仍能聞到濃濃的血腥味。三千多年前的慘烈壹幕,幾乎抹去了整個商朝的亮色,但那種高於為義做事的高風亮節的精神,依然留在人間,引領著歷代諫臣赴湯蹈火。
在中國幾千年的官僚歷史中,忠臣諫可謂是壹道獨特的風景。幾乎所有朝代都因為直接勸諫而經歷過困難,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類似的情節在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其中無疑有壹個“榜樣”的作用。三千多年前,比幹為後人創造了壹個難以逾越的“至死不渝”的標準,正如後人評價“自古不肯諫的君多周,自古忠臣多比幹”...
另壹方面,“比幹心碎”的故事在婦孺中家喻戶曉,也是因為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不謀而合。首先是“報恩”情結。紂王能繼承王位,比根起著關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比根對紂王很好,但紂王恩將仇報,這立即引起了極大的憤慨。比忠於國家更容易引起人民的同情。其次,似乎紂王做的壞事都是妲己唆使的,迎合了“女人是災難”的傳統文化心理。幾乎和紂王壹樣壞的夏傑身邊不是有個姐姐嗎?
“最著名的是魏孝文帝寫的太和碑,碑上刻著孝文帝寫的吊弼幹墓。這是比幹寺最早的石碑。”乍壹看,這塊石碑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仔細壹看,真的不壹樣。石碑四面都刻有字(如圖)!石碑正面文字為渭北字體,細硬陡峻。據說是南北朝時期的大書法家崔豪寫的。與龍門二十齊名,是當今中國不可多得的書法!孝文帝寫的這個碑文,也是後人推崇的。文章開篇就以犀利的筆鋒痛斥殷的“艙敗暴政”,接著又熱情贊揚畢贛的忠義廉恥,表達了對這位古代忠臣的敬仰和懷念,並惋惜畢贛生不逢時,不能直接諫阻北魏大業。最後,孝文帝還用了更多的筆墨幻想比幹駕龍駕鳳,遨遊天庭。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跋弘遷都洛陽後的第二年,路過薊縣(今衛輝市),以“太牢”之禮(最高祭祀標準)祭拜比幹,並派大臣建廟立碑,從此比幹廟產生了。拓跋宏為什麽要修建比幹寺,為什麽這麽推崇比幹?還有壹個來源。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國歷史上壹個非常值得註意的人物。他本是鮮卑人,卻推動漢化運動。他取締了胡夫,破了鮮卑語,並率先自己改姓韓淵。公元493年,他決定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這壹系列奇怪的措施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拓跋宏之所以推崇比根,與其身世密切相關。拓跋宏生於公元467年,自幼由馮太後撫養。因為拓跋家延續了漢武帝的統治,他的生母和祖母早已被準予死亡。拓跋宏4歲即位,其父賢文帝被尊為太上皇,朝中大權完全由馮掌控。自從“比幹剖心”之後,這種奇冤就成了歷代文人名士的同題作文,在比幹寺無數碑刻、詩詞為證。睿智的君主惋惜比幹生不逢時,仕途坎坷的君主則借古諷今,感悟自己的命運。還有很多官員感嘆忠臣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