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博物館點評1寒冬中,我市中國文學博物館震撼開館。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得合不攏嘴。寒假結束後,我喊爸爸帶我和妹妹去博物館看風景。當我們來到博物館的正門時,我們看到兩只金黃色的黑鳥站在壹邊,所有路過的人都驚嘆於它奇怪而誇張的形狀。
玄鳥之後是字坊,用甲骨文中的“子”字建成。穿過壹字廣場,是博物館前壹個開闊整潔的廣場,兩側豎立著壹排甲骨文“碑林”。就在穿過廣場之前,有壹座宏偉的博物館建築,金壁輝煌,令人印象深刻。
在父親的帶領下,我們走進大廳,四處看了看。有四個巨大的白色浮雕,非常壯觀。大廳的頂部采用穹頂的風格。北方的浮雕介紹中國文字發展簡史,南方的甲骨觸目驚心,東方的中國書法簡史,西方的少數民族文字。
在接下來的三個小時的參觀中,時間仿佛倒流了,中國文字的進化之旅開始了。在書寫歷史的二樓北廳,有壹個反映古人制陶的場景。雕像是如此的栩栩如生,背後的景色是壹片似乎觸手可及的碧水,遠處的飛鳥和現場的聲光配合,把我們帶入了迷人的古代。
我被二樓東廳的展櫃前各種精美的文物所吸引,久久不願離去。這裏有各種古老莊嚴的青銅器;還有保存完好的長短不壹的竹簡;還有質地晶瑩溫潤的玉器。這些珍貴的文物見證了幾千年文字的演變。三樓北館第四展廳主要展示藏、朝、東巴、水書、白等多種少數民族語言,讓參觀者嘆為觀止。三樓歷代書法展前,我這個小小的書法愛好者沈迷其中,流連忘返。
三個小時的參觀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我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博物館,參觀的場景還在腦海中浮現。通過參觀,我們更多地了解了漢字五千年的歷史。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漢字,對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凝聚人心發揮了重要作用。激發了我對祖國的熱愛,也激勵我好好學習,努力工作,為祖國的發展做貢獻,讓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關於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思考2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壹座集文物保護、展覽、科研等功能於壹體的國家級專門用途博物館,也是中國第壹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由於沒去過安陽,所以壹直很向往安陽文學館。今天,我有幸去了那裏。
剛到的時候,看到的是七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中國文學館”。這些大字的上方是甲骨文中“子”的模型。從大門望去博物館主體宏偉的高樓,這座古建築真是雄偉壯觀。外觀刻畫了許多中國特有的圖騰,散發著古老的中國氣息。在通往主題館大門的道路兩側,有壹片由28塊青銅甲骨組成的碑林,寓意著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文化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它代表28顆星星,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是中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壹”思想的生動體現。走過碑林,金碧輝煌的屋檐上紅黑柱子的主閣已經展現出來。主館地上四層,地下壹層,高32.5米。建築采用殷商時期饕餮紋、平紋浮雕金穹,采用紅黑紋雕花墻柱,展現殷商宮殿“四重樓”的特色。博物館的造型來源於象形文字“雍”,這是甲骨文和商代總結出來的壹個富有哲理的、經典的、最神聖的建築用詞。它不僅展示了中國文字的文化內涵,也顯示了文字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進博物館可以看到很多甲骨文。這些文字是我們的祖先根據物質形態創造出來的。周末又到了,今天天氣很好。我和室友來到了中國文學博物館。有空就在網上查了壹下。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了。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史包括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中國文學博物館反映了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基本脈絡,可以說是壹場讓世界領略中華文明的山水式文學盛典。這些詞雖然不再使用,但也為我們現在的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東西,值得回首和留戀。
在壹樓的展區,看到“壹片甲骨驚天動地”的展區,我驚呆了。大廳周圍壹排排的攤位和墻壁上布滿了甲骨和刻有甲骨文的甲骨。這些無價的國寶見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講述了中國文字的悠久歷史。從對甲骨文中人的壹無所知,了解了壹點甲骨文。我曾經覺得漢字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壹片片的甲骨文是中國文化的結晶。
甲骨文的發現標誌著中國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文字體系。今天已發現甲骨文字約4500個,可釋字約1500個。這是商代占蔔的記錄,刻在牛骨和龜甲上,還有少量羊骨、豬骨和鹿骨。商朝時期生產力還很低,人們很難抵禦自然災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向神靈求助,因此商朝的祭祀活動非常頻繁。與此同時,王上根據自己的需要,要求主持占蔔的甄人用甲骨文占蔔吉兇。具體做法是在甲骨上鉆孔或鑿孔,然後焚燒。甲骨文背面會出現裂痕,也就是預兆。運氣好壞可以根據裂縫走向來判斷。最後,占蔔的內容和結果會以文字的形式刻在甲骨上。這就是甲骨文的形成,記錄了商社會的繁榮。
印象最深的是蔡倫活字印刷的制作過程。分為七個步驟:竹漚、石灰水浸泡、打漿、蒸煮、甩簾造紙、烘紙、揭紙。這個造紙項目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正是因為有了這項發明,人們才能方便地攜帶書籍。
在二樓,主要有兩個單位:鐘鼎錢球,東西攜帶文本。這裏陳列著大量珍貴文物,包括各種古老莊嚴的青銅器;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每件青銅器上都有“子”字銘文,是商代壹個家族的“家徽”。難以保存的長短不壹的竹簡;小巧玲瓏的青銅印章;晶瑩溫潤的玉石,怎能不讓人贊嘆這些珍貴的文物。
殷墟出土丁兄:身高22.1厘米,口徑15.7厘米,腹徑16厘米。題詞是“查娟哥哥”。這件青銅器的形狀很奇怪。整體看起來像三個大象宰相,腳像象鼻。它的頂部和底部裝飾有串珠圖案,腹部裝飾有三組動物面孔。
雲極鼎:這個圓鼎裏面有兩個銘文。第壹個字是家徽。第二個字是妳自己的“自我”。商代青銅器上的銘文數量壹般很少。當時的貴族經常在上面鑄上自己的名字或家族徽章。這件青銅器紋飾精美,正面是殷商時期常見的獸面紋。
金文是刻在或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重在紀念和流通,在商周時期同樣重要。先秦時期,政府文件、文化典籍、民間契約、書信等都寫在竹簡、木簡或帛書上。
先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書”和“典”字。書顯然是象形文字,是由兩根繩子編織而成的若幹竹簡。而“點”則來源於“書”,用壹只手或兩只手握著。單是甲骨文金文中出現“書”字,就說明商代人已經在竹簡上書寫了。
在三樓,中國文學博物館專門開辟了“民族文字家族展廳”,主要展示我國的民族文字。這裏展示了我國許多民族的特色。比如藏語、蒙古語、維吾爾語等中國少數民族廣泛使用的語言,也有在中國使用時間很短的文字。雖然它們很短,但對於了解和探索民族文化非常重要。
中國自古以來就出現了近40種少數民族語言。根據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的產生年代和使用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古代民族語言、傳統民族語言、新創造和改進的民族語言等。這個展廳分為三個單元:古老的民族文字、傳統的民族文字和創新的民族文字。
三樓第四展廳有小篆。小篆是秦時使用的統壹字,基本上消除了各地行不壹的現象。它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見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展出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等著名藝術家的原作。
進入三樓第五展廳,主要展示印刷術的起源、雕版印刷、活字演變、漢字進入電腦,展示了從印刷術到信息化的歷程,將對漢字從雕版印刷到電腦時代進行概述。
參觀完中國文字博物館,我了解了漢字的發展。我們的祖先在這些人物的創造上花費了多少心血啊!我被這種敢於探索的精神感動了。正是這些文字,讓我們彼此的交流更加便捷,讓我們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我們應該懂得珍惜它們。並將它們完全傳遞給下壹代。
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了電腦時代,但我們不能拋棄祖先留下的寶貴財產。我們需要把它們傳遞下去。我們應該發揚光大,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的祖先留下的這筆巨大財富。讓中華文化閃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