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號是農歷正月初七。民俗專家表示,正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月節”,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的生日。作為壹個古老的節日,人民節在中國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
天津民俗專家趙之珩說,隋代陸思道《人日思家》詩中寫道:“入春才七天,離家兩年。人歸雁後,我思在花前。”詩中所謂的“人節”,是農歷正月初七,又稱“人勝節”、“人慶節”、“命節”、“七元”、“人緣”。
據傳說,如果這壹天天氣晴朗,人事愉快,就意味著人們在新的壹年裏會繁榮昌盛,吉祥平安。如果孕婦在這壹天分娩,那就更有節日氣氛了。
天津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表示,人月節是壹個古老的節日,起源於漢代。據《戰書》記載,正月初壹是雞,初二是狗,初三是豬,初四是羊,初五是牛,初六是馬,初七是人,初八是谷。這壹時期,人節的主要活動是單壹的占蔔活動。
魏晉以後,人節開始受到重視,逐漸從單壹的占蔔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典和祭祀在內的節日。《北齊魏守傳》記載:“鄭丹在門上畫了壹只雞,第七天在帳上貼了壹個人。”這是南北朝時期春節的習俗。正月初壹,雞的畫像要貼在門上或畫在門上。在第壹個月的第七天,人們穿上窗簾,據說這樣可以保護家人的安全。
在唐朝,人民節是最受歡迎的。每逢人間日,皇帝都要給大臣們壹個五彩的勝利,他們爬上來大擺宴席。唐朝以後,人民節逐漸式微,但關於人民節的習俗依然流傳。
民俗學專家進壹步說,古人在人月節特別強調以人為本,有很多慶祝和禮儀活動,比如穿人取勝、爬山、追鬼追鳥等等。據《荊楚年譜》記載,漢魏江南壹代的人日習俗為:“正月初七為壹日,以七種菜為壹湯,剪彩或金箔雕為壹屏,亦戴於頭上。”他還創造了華生來互相繼承。“也就是說,在正月初七,人們會把七種蔬菜壹起煮成湯,可以祛病避邪。用五顏六色的絲綢或金箔剪出壹個成年人的形象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太陽穴上作裝飾辟邪,或互贈剪紙花作禮物。因此,男人節也被稱為“人勝節”
人們習慣在初七吃七寶湯,祈求壹年好運。在中國南方的壹些地區,有“釣生魚(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意思是釣得越高,提升越高。此外,有些地方還有這壹天吃面條的習俗,意為用面條包裹歲月的腿,取長壽之意。
人們這壹天的另壹個常見習俗是爬山。天天向上的人和重陽向上的人的觀念是不壹樣的,天天向上的人更多的是祝福和祈福的正面內容。
王來到中國後表示,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的認識逐漸提高,所以人們的日子逐漸被遺忘,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壹些習俗被保留了下來,其中壹些對後代仍有深遠的影響。
“人人節”的主要習俗:
戴仁生
在這壹天,漢族婦女用彩紙、絲綢、軟金銀做成人形,戴在頭上。還貼在屏幕上等。
送花贏
在那壹天,人們制作各種各樣的花來互相贈送。
吃七寶湯
在人民節,人們用七種新鮮的時令蔬菜和米粉做成壹種湯,稱為“七寶湯”。他們在人們的節日吃它作為壹個好兆頭,並說它可以消除邪惡的精神和治療所有的疾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水果和蔬菜,不同的意義。廣東潮汕用的芥菜、甘藍、韭菜、春菜、芹菜、大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大蒜、洋蔥、香菜、韭菜搭配魚肉。臺灣省和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大白菜。其中芹菜和洋蔥聰明,大蒜善於計算,芥末使人長壽,等等。
捕撈生魚
在南方的壹些地區,人們在人月節有“釣生魚”的習俗。釣生魚的時候,很多人往往圍著壹個大盤子,把魚、食材、醬料都倒進大盤子裏。大家站起來,揮動筷子,壹把抓住魚,不停地喊:“釣魚!釣魚!發吧!發吧!”,而且還要越來越高,才能壹步壹步地表現出來。
做煎餅
這壹天,人們會吃春餅卷“盒飯”(熟肉食品),在院子裏攤煎餅“熏天”。
旅遊爬山:人人節也是仕女旅遊,文人爬山寫詩的日子。唐詩《人送日拾遺骸》雲:“人送詩日到草堂,憐故人,思故鄉。柳條不忍看,梅花滿枝斷腸。身在南繁,無所遭遇,心中充滿憂慮。今年,人們會記得彼此,明年,人們會在哪裏知道?”
稱重:在壹些地方,人們,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用磅來稱體重。至於人的生日,自然要關心身體狀況。
相關文章
正月初七習俗:紮小人,吃面條煎餅。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在春節期間,每個民間神都有機會單獨表達自己,並有崇拜的時刻。比如財神、火神、倉神,甚至石頭神、螞蟻神都是在正月過生日,而這些神的生日就是人們聚會吃喝玩樂的理由。有這樣壹首民謠,正月裏,節日很多,人們和懶婆娘們其樂融融。他們不擠不磨,抱著孩子(滿街說閑話)。
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節日,起源於壹個古老的神話:女媧開天辟地,創造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演變成漢族人吃七種食物的習俗。
在膠東的習俗中,正月不僅是神靈的生日,也是初壹至初十各種動植物的節日。俗話說,叫“主日”。媽媽是這樣說的——1雞、2鵝、3豬、4狗、5貓、6羊、7人、8糧、9果、10菜。
“主”在等什麽,要看天氣。如果天氣好,那麽今年將會有大豐收。在這壹天,我們應該善待這些動物和植物,或給他們美味的食物或提供犧牲。
正月初七,是“主”小人(孩子)的日子。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面條,叫做——綁小人。
在這壹天,對於孩子們來說,吃面條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遠方的象征,也是健康長壽的祝福。湯裏飽含著父母的濃濃思念和濃濃親情。這壹天,也是孩子最無良的壹天。再吵,大人也不會打罵,因為這是小人的“主”日。
我們小的時候,壹般到初五大人就上班了。但是不管我工作有多忙,我媽在七年級的第七天壹定會給我們做面條。初七的面都是“過水”吃的——煮好的面在涼開水裏“過”,再澆上“鹵”很多肉。煮壹大鍋面,做壹大鍋菜鹵,每個孩子壹大碗。過了壹段時間,他們都圓了肚子,到處打著嗝發瘋。
“小人被綁了~ ~ ~”巷子裏飄著的是孩子的哭聲,大人的笑聲,還有蕩漾在天地間的春風。
說到吃面條,就我記憶所及,我們家吃面條只有兩種方式——“壹鍋燴”和“過水”。
“壹鍋”就是用蔥花把鍋炒好後,把菜和水放在上面,把面直接放進去,煮開後再煮。煮好後,把湯和面條放在碗裏就可以吃了。有時候不用炸鍋,把剩菜放鍋裏,加水,煮面條就行了。因為比較簡單節儉,“壹鍋窮”是我們家最常見的做法和吃法。
“過水”,也叫“打鹵面”,是煙臺老街最常見的吃法。鹵水種類很多,有大鹵、溫鹵、炸醬、芝麻醬、肉絲、黑絲、蝦仁、三鮮、海苔、清湯、燉勺...口味也不壹樣。
在老煙臺,吃“壹鍋湯”叫“面湯”,吃“面”叫“面”。因為“壹鍋湯”是家常便飯,所以不可能有正式的聚餐。壹般人只有過年過節或者有客人來的時候才能吃面條。
那幾天我最喜歡的食物是渣醬面。小時候貪吃鹽,經常用醬油泡粥。妳想想,油熱了,蔥花炸了,壹大塊肉丁放進去,面醬在裏面炸。那味道真的讓人垂涎三尺!澆過水的面拌上炸醬,壹根壹根,鹹鹹鮮香。那味道真的很過癮!
小時候家裏不富裕,紮江面全吃肉丁的機會不多。通常以蔬菜為主,少用肉丁調味。菜肴通常是黃瓜、茄子、卷心菜、蘿蔔...切成肉丁那麽大,在油和面醬的滋養下似乎有了肉的味道。妳知道,在這些菜裏,茄子是最能冒充肉丁的。
現在生活節奏加快,大多數人吃的都是方便面或者掛面,手工面似乎成了奢侈品。我們年輕的時候,沒有方便面,掛面就是奢侈品。想要面條嗎?混合面團,自己搟。
吃面條和面很重要。壹個有文化的家庭,冬天用熱水,春秋用溫水,夏天用鹽水。過水的時候表面要硬壹些,放點堿比較好。“壹壺水”沒什麽太嚴格的。用我媽的話來說,就是撐著攤子。面團要揉得均勻,以免搟的時候出現缺齒缺口的現象。
削面是個技術活。削面的時候,首先要註意手的姿勢。右手拿刀,穩紮穩打。切的時候刀要前傾後撤,連貫細致;左手輕壓面部,手弓起,指尖壹定要縮在指關節後面,隨著刀運動的節奏向後移動。其次,要看切面——鋪的時候像波浪,搖起來像瀑布。媽媽說,女孩子的面不能斜著切,也不能斜著切,壹定要直著切,不然長大了會怕婆婆。
這第七天,陽光燦爛。我媽壹整天都在嘮叨:是啊是啊,今年收成小~ ~ ~我媽說的“豐收”是大豐收,是指今年孩子們精力旺盛,身體健康。
正月初七,吃面條,紮小人。(結果來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