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閏月,在早期的神諭中,被放在十二月之後,這是壹年中閏應該被放在的最後壹個月,所以它被稱為三月。這在歷中稱為歲末閏法。在晚期甲骨文中,閏月是放在壹年中某壹個應該放閏的月份,如閏五月,那壹年有兩個五月,在歷法中稱為年中閏法。這種歷法既不是根據太陽的運動來測算壹年的陽歷,也不是根據滿月和短月來推算的純陰歷,而是有四個閏年的陰陽合歷。
“穗”字就像壹把帶柄的半月形切割工具,刀刃上的兩點就是刀刃穿過的孔,可以穿上繩子將刀刃緊緊地綁在柄上。古人用年收割谷穗,割胴體,所以歲的字穗和歲的字是歲的正解。因為農作物是20歲收割的,甲骨文中有壹個年的統稱,比如:今年收年,明年收年,但指的是壹年中農作物收割的質量,不是為了守時。
“年”這個詞不是記時間的年份。據說年關成熟了。谷亮《桓公三年傳》亦雲:五谷皆熟,有年。2008年可能是幾個收獲季節的記錄,如壹朵雲:這十年來王豐已經有五年了。甲骨文記載的年份不叫年,也不叫年。早期甲骨只記載太陽和月亮,晚期甲骨記載的年份稱為祭祀。這與商王常年不停地舉行祭祀有關。我們知道,在壹年中,商王在不同的時間舉行各種祭祀。祭祀之後,壹年過去了,所以用祭祀來代表年份。這和二丫的說法是壹致的:夏是年,商是拜年,周是年,唐瑜是年。
春夏秋冬四季的劃分,始於春秋之後,在此之前只有兩季。甲骨文中的春字形似■;秋字,作■形。甄,春天來了,不是壹年,五五不,我是甄,這個秋天,我在創業嗎?“春”和“秋”都是壹年的意思,不是四季中的春和秋。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也有可能在商代只有春種和秋收兩個時期,所以用春秋二字來表示壹年。
商代的記日方法是用十天幹十二地支合起來表示,即從配子A到配子B,合正好六十。甲骨文中有壹些表格,並不是甲骨文,而是備用的歷書,可能是當時的歷史學家在占蔔時用來查日期的。用於記錄日本歷法的方法在商朝之前就存在了,在中國壹直沿用到近代。
在商朝,壹天中的每個時間段都有自己的專有名稱。
甲骨文中的白天和晚上是相對的。白晝指的是白天,晚上指的是天黑後到天亮前的夜晚。
大豐收、大食、朝聖之後的時間稱為中日,相當於現在的正午。中國和日本,多雨的中國和日本,甲骨文寫作■日本。
中日之後,時間稱為“雲”,甲骨文呈■人們需要側著身子看太陽的形狀。小吃是商人下午吃飯的時間,大餐和小吃是當時的兩餐時間。早上是吃大餐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