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人知天命”。在孔子眼裏,“天說什麽,四時做什麽,萬物說什麽,萬物說什麽。”它把天與時結合在壹起,天按時而行。孟子把天與時間緊密聯系在壹起,他認為孔子是“當時的聖人”。即孔子是最能把握時間尺度的人。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天命。
古人是天理並用,性與命是對立的,時間是中間的紐帶。每個人都應該明白自己在這種關系模式中的人生意義。所以要順應時代,安身立命。在孔子的時代,有人認為“天將視孔子為木鐸”,即孔子是壹個傳承中華文明精微的人,必將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代表。
但孔子所說的命運,並不是偉人獨有的。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主題。每個人都應該探索自己的命運。孔子認為人到50歲就應該知道自己的命運。這是他文化生活的成熟。
揭示了人到50歲,不會從40歲開始迷茫,進壹步認識到事物的背後有著天然的必然性,而不是逆天而行。同時也要從自身稟賦出發,在自己身上體會到50歲時生活的利弊與時代使命的交集。
孔子的天命觀揭示了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使命。讓我們不要感嘆時代不好,而要和時代壹起生活,體會時代的使命,做好自己生命範圍內的事情,以此來封印生命的命運和榮耀。所以,天命、時間、命運的意義,要用主體的生命來印證。
擴展數據
孔子天命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天命思想在大學者孟子身上有所體現。《孟子·萬章》第壹部分說:“不為則天,不為則亡。”意思是沒有人要求他做,但是他競爭了,這就是緣分。沒人請他來,但他參賽了,這就是緣分。
孟子還舉例說明,堯舜之子之所以腐敗,是因為舜與禹為友太久,所以堯舜之子無天下。禹的兒子齊賢能,與的時間很短,所以齊賢能得天下。以上都不是人力做的,也不是人力造成的。原則上,這屬於天意,對於人來說,這屬於命運。天堂與生命。確實是壹致的。
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也說:“不可早逝,修身以捉之,所以作命。”白話解讀:保存妳的善良,保存妳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妳的命運。無論妳活得長或短,妳都不改變自己的態度,只是修煉自己,等待命運。這是安頓下來的方法。)
然後他說:“這是命運,但這是對的。知道自己命運的人不會站在巖壁下。做好每壹件事,然後死去,這是壹種美好的生活;和死人結婚不是壹種正確的生活。”(白話解讀:天底下人的吉兇禍福。都是緣分,只要遵循原則,那麽就有緣分。所以知道命運的人不會站在有倒塌危險的墻下。所以,想盡辦法死在大街上的人是天註定的,死在犯罪上的人不是天註定的。)
在這裏,孟子雖然認為命運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但無論如何,還是要按我的義辦事,不要平白無故地死去。無疑,這與孔子的天命觀有互補的壹面。另外,還有很多先秦諸子相信天命,儒家是最大的力量。
人民網-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我們應該體味時代的使命
百度百科-天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