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 10 10月7日-1692 2月18),本名農,晚年隱居石川山,故後人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明遺民。“武夷先生”是王朝之子。中國是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詩人、詩人,是“四大啟蒙思想家”之壹。
王夫之四歲入學,七歲通讀十三經,然後學習五經和詩詞。王夫之十四歲進士,後學詩,自己寫詩。崇禎十五年(1642),到五常鄉趕考,中了標。崇禎十七年(1644),清軍趕走李自成,攻陷都城。
王夫之聽到國家發生的令人震驚的變化,寫下悲憤的詩句,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挺身而戰。之後輾轉於湖北、湖南之間,試圖調解賀騰蛟與封鎖銀溪的矛盾,未果,回到家鄉衡陽,在衡陽調兵與關思秋等人起義。
李詠元年(1647),投桂王,反清失敗。回衡陽,匿名。清康熙三年(1664)寫成《千古歷記》。康熙十四年(1675),遷居石川山。康熙三十壹年(1692),王夫之去世,享年74歲,葬於樂山高捷。
王夫之的文學成就
情感是王符詩歌的基本要求。詩歌創作從唐詩的巔峰發展到宋明,有很多偏頗。在王夫之看來,詩歌作為壹種藝術形式,是以情感為主要特征的,不能用理論代替情感,更不能用其他文體或學問代替詩歌。
“培養壹個人的氣質,要有獨特的目的,不能壹味地學經典、學竹簡、學訓詁。”“詩以陶性情,陶之情也。性有天德、王道、行、義、禮樂、文章,但分於易、蜀、李、春秋。他們不能代表詩歌的氣質,詩歌也不能。
從未打破這個界限,自杜甫以來。通過向妳的侄子示好來隱藏性的榮耀;優雅的罪魁禍首是誰?王夫之並不推崇那些模糊詩歌與史書的《詩史》作品,尤其是在唐詩選本上。
以上內容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