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獸骨為記錄材料,將占蔔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樣,中國最早的書籍就產生了,這就是甲骨文。
流傳至今的甲骨文,發現於清代光緒年間,河南安陽縣西北的小屯村。小屯村在北面環水附近,是殷商建都的地方。安陽的農民在洹水河畔勞作時,無意中在黃土層下挖出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他們誤以為是龍骨藥材,賣給藥店。
1899年夏,清末著名學者王因瘧疾求醫。他用盲龍骨吃中藥,偶然發現龍骨上刻的古文字。這個發現讓他大吃壹驚,於是他開始收集它。
王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龍骨上奇怪的文字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做了仔細的研究。後來經過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的研究,鑒定為商代的壹種器具,故稱“殷墟”,又稱“甲骨文”。
根據後來出土的實物,商代主要用龜甲和獸骨作為書寫材料。當時玳瑁多產於南方,諸侯將其作為貢品呈獻給朝廷。安陽出土的龜甲多見於長江流域和南方沿海省份。此外,殷人使用龜甲作為書寫材料,因為龜甲有壹個寬而光滑的表面用於雕刻。
另外,牛骨在當時也是刻字材料。當時,牛不僅是主要的農耕工具,也是重要的祭祀用品。殷人用牛祭祀神靈以避災,所以用殘存的牛骨刻字記事。
甲骨文是重要的占蔔工具。占蔔之前,人們把龜甲和牛的肩胛骨看得整整齊齊,然後在甲骨背面鉆上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蔔時,先祈求鬼神把妳想問的事情解釋清楚,然後用燃燒的木樹枝把深坑或溝邊燒到壹定程度,甲骨相應部位就會出現裂縫。
燒灼後,占蔔師根據裂縫的長短、粗細、平直度、隱蔽性來判斷事情的好壞、成敗。然後把占蔔的內容和結果刻在用阿子占蔔的附近。這種文字就是甲骨文,或稱“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上去的,有的是用朱砂或黑墨水填上去的。商朝第23任國王武定時期的甲骨文也用綠松石裝飾。
最常見的字符類型是代表物理對象的象形文字,例如人體、動物、容器等。它們不是簡單的圖片,而是壹些約定俗成的符號,簡單而有力地展示了各種事物的特征。比如代表動物的符號都是很簡單的線條,大部分都是直立或者剪影,頭在上面用於直寫,臉在左邊,所以多是從右向左。
其次,認識文字,用符號而不是實物來表達思想。它們代表壹個動作或壹個方向或它們的組合來表達某種意義。
甲骨蔔辭的文字內容涉及面很廣,包括日食、月食、晴、雨、風、雪等天文現象。有定期預報的,比如補訓、補喜;已經預測到即將發生的事件,例如旅行、釣魚和打獵以及戰爭;也有對生老病死疾病夢想的托辭,也有對祖先和神靈的祭祀。例如,有壹個大龜甲上刻著:
丁酉宇,至於甲寅,十天八天,九月。
這說明9月份從定友到嘉蔭連續下了18天的雨。這是壹份關於天氣的文件。
再比如壹個寫於武定時期的甲骨文,大意是:武武占蔔之日,史家問商王到此地打獵時能不能抓到野獸,占蔔的結果是能抓到。所以那天我去打獵,抓了壹些野生動物。這是壹份關於狩獵活動的文件。
甲骨文當時雖未制成書,但被占蔔師記錄下來,是為了日後驗證占蔔結果,表明其已初步具備了書籍獲取知識、交流思想的性質和功能。
此外,甲骨文的書不僅有完整的內容和形式,而且有規律的排列銘文。其構圖安排樸實無華,錯落自然,渾然壹體,變化無窮,壹片玄機,無不體現了殷商時期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匠心。毫不誇張地說,它是中國最早的書籍藝術。
殷商時期建立了國家圖書館檔案館,當時稱之為“龜室”,負責文獻管理的史學家叫“任真”。因此可以說,以甲骨文為載體的古文字形式是書籍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