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和經濟條件概況
1.1自然條件
浙江省慶元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邊陲,是甌江和閩江的發源地之壹。東南、西與福建省壽寧縣、政和縣、松溪縣接壤,北與龍泉市接壤,東北與靜寧縣接壤。其地理位置在北緯118° 49′~ 119° 29′和27° 57′~ 27° 25′之間,東西寬66.10公裏,南北長47.58公裏。土地總面積為1912.53平方公裏(相當於191253.84平方公裏),其中林地160280.24公頃,耕地13844.23公頃,屬於浙閩丘陵,河谷、丘陵、低山。海拔250米以下耕地面積75.52公頃,250-500米之間耕地面積4806.97公頃,500-800米之間耕地面積3478.17公頃,800米以上耕地面積6790.54公頃。根據坡度,小於2度的耕地面積為2 014.63公頃,2 ~ 6度的耕地面積為1 996.26公頃,6 ~ 65 438+05度的耕地面積為3 427.46公頃,65 438+05 ~ 25度的耕地面積為3 692.6438+07公頃。
該縣有亞熱帶紅壤、垂直黃壤、區域性潮土和人為活動形成的水稻土。全縣有4個土類、9個亞類、29個土屬、67個土種。
慶元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根據1981 ~ 1990的氣象資料,我國極端最高氣溫為38℃,1月最冷,平均氣溫7℃,7月最熱,平均氣溫26.9℃。年平均氣溫19.9℃,積溫5 485℃,年日照時數1 822小時,無霜期247天,年平均降水量1740毫米,適宜農林業生產。
水資源根據水利部門數據,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1.90億立方米,人均1.36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93億立方米,地下水2.97億立方米。河流屬閩江、蕉溪、甌江。岷江所屬主要河流有松源河、安溪河、竹口溪河,流域面積1,061平方公裏,占全縣總流域面積的57.4%。屬於甌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南陽河和左溪河,流域面積504平方公裏,占全縣的27.3%。膠西河系河流主要有西溪和八路溪,流域面積281平方公裏,占全縣的15.3%。
植被和主要農作物主要為天然山地植被,分屬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落葉常綠混交林、針闊混交林、山地灌木林和矮林五種類型。人工植被主要是種植茶葉、柑橘等水果的園地和種植水稻的耕地。
1.2經濟條件
近年來,慶元縣經濟保持快速增長,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進壹步擴大,消費品市場穩步增長,外貿出口成倍增長,財政狀況良好,城鄉居民生活進壹步改善。2002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78.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8%。第壹、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84:29.43:38.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591元,比上年增長5.5%。
全縣有20個鄉(鎮),345個行政村。截至2002年底,全縣人口為197 255人,全縣農業人口為150 188人,占總人口的76.1%,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23.9%。
農業結構在調整中繼續優化,農業生產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效益農業有了新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進壹步增強。
基礎設施投資進壹步加強。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中,基礎設施項目投資231.38萬元,增長74.6%,占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的57.8%。其中,水利行業投資1784萬元,電力行業投資13504萬元,交通行業投資3337萬元,郵電行業投資3563萬元。
2 .耕地開發利用的條件和條件
慶元縣是典型的山區縣,陡坡少,人均土地面積大,人均耕地面積小。耕地土地利用率較高,耕地後備資源不足且質量較差。
根據土地利用現狀統計,全縣耕地總面積為13 694.13公頃,其中水澆地8 338.12公頃,汪甜甜3 960.74公頃,旱地1 386.57公頃,菜地8.7公頃。耕地分布主要受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影響,地形、海拔、水利條件、光照、溫度等自然條件起主要作用。
2.1土地利用類型平坦農田
根據地塊的坡型,小於2度的耕地為平坡耕地。根據土地利用調查數據,慶元縣2度以下耕地面積為2014.63公頃,占總耕地面積13694.13公頃的14.7%。按耕地分類,水澆地8338.2公頃,汪甜甜3960.74公頃,旱地1386.57公頃,菜地8.7公頃。
2.2平坦耕地的垂直分布
按耕地海拔高度劃分,海拔250米以下的平坡耕地有75.52公頃,海拔250-500米的有4806.97公頃,海拔500-800米的有3478.17公頃,海拔800米以上的有6790.54公頃。
2.3耕地的區域分布
受地形影響,平地農田分布相對集中,多在溪岸和谷口沿岸沖積(沖積)形成的平地和小盆地底部。按行政區劃,主要分布在清苑縣西部。
2.4坡耕地的土地利用類型
坡耕地是指地塊自然大於2度的耕地。按照耕地分類,汪甜甜為3960.74公頃,旱地為1386.57公頃,菜地為8.7公頃。
2.5坡耕地的垂直分布
按耕地海拔高度劃分,海拔250米以下的坡耕地73.21公頃,海拔250-500米的3587.22公頃,海拔500-800米的4890.31公頃,海拔800米以上的6790.31公頃。
2.6坡耕地的區域分布
坡耕地作為慶元縣的主要耕地,橫向和縱向分布都比較分散,分布在各個村,其耕地質量、耕作條件和效益差異較大。
3耕地利用現狀及其動態變化
3.1耕地開發利用及其經濟效益
土地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生產生活資料。耕地是土地資源的精華,可以提供人類生存最重要的必需品——食物。可以說,人類的發展史也是土地利用(耕地開發)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慶元縣居住,從事土地開發利用,促進社會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土地管理機構成立後,全縣人民積極動員、組織、指導和支持土地開墾。幾年來,全縣復墾土地約2959畝,發放土地復墾補貼636.24萬元。
慶元縣的現狀是人均土地多,人均耕地少。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盡可能多地開墾耕地來種植糧食作物,盡可能地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因此,可耕種為耕地的土地資源不足,耕地利用率差異較大,水田利用率相對較高。而旱地多為坡地,農民零星開發,利用率很低。據土地利用調查統計,全縣旱地有效利用率為60.6%,其中大於25度的坡地有效利用率僅為50%左右。
耕地整體質量不好,經濟效益低。全縣約三分之壹的耕地屬於質量較好的水田,其余多為抗旱性、土壤肥力和生產條件較差的耕地。第壹,耕地的經濟效益是單位面積產量低;二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幅度小。由於人均耕地面積小,工商業經濟不發達,交通條件差,農產品銷售相對困難。大部分耕地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第三,受地理位置的制約,經濟、交通、信息等諸多因素使得人們的觀念相對落後,這也影響了耕地的經濟效益。
3.2耕地利用變化趨勢
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退化,生產條件改善,是當前和今後很長壹段時間的趨勢。
3.2.1耕地面積逐漸減少。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各種建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根據土地變更調查資料,從1992到2002年的十年間,非農建設占用耕地***1749.6畝,年均占用17.5畝。未來建設占用耕地的趨勢是肯定的,有其幅度。其次,產業結構調整占用耕地。根據2002年土地變更調查,今年產業調整減少耕地38.5畝。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將會加快。再次,受地形限制,部分耕地分布在坡度25度以上、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區,遠離居民區。根據相關政策,這部分耕地要逐步退耕還林;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和國家發展小城鎮政策的實施,偏遠山區農民向中心村(鎮)集中,部分偏遠地區耕地將被人為拋荒;洪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也會對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3.2.2耕地土壤質量下降。
首先,耕地尤其是水稻土的形成需要壹定的時間,其成熟度與土壤肥力密切相關。目前和今後壹個時期,建設占用的耕地基本上是地勢平坦、排灌條件好、成熟度高、靠近居民點、生產方便、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強的城鎮(村莊)邊緣優質良田。根據調查數據,非農建設用地占用的耕地中,水澆地占75.1%,汪甜甜占21.3%,其余旱地占3.6%。新開的補充耕地不能與之相比。其次,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有機肥的減少,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和產量,也降低了土壤肥力。再次,工業化加速,壹些地方的環境汙染降低了耕地質量。
3.2.3生產條件逐步改善。
政府越來越重視“三農”問題,對“三農”的投入逐年增加。通過中低產田改造、糧食自給工程、農村土地整理、標準農田建設等工程措施,路渠基本配套,田埂通暢,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在壹定時期內,生產條件的改善將持續並得到加強,耕地的生產條件將逐步得到全面改善。
3.3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生產結構比較單壹,大部分耕地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結構單壹,影響了耕地的經濟效益;(2)農民農作物不合理施肥導致土壤中部分養分缺乏,土壤結構遭到破壞,通透性降低,氮磷鉀失衡,對農作物生長和產量造成壹定影響,制約了耕地經濟效益的最佳發揮;(3)耕地保護意識逐漸淡化。隨著國家糧食政策的放松,糧食可以作為普通商品流通,特別是隨著糧食價格的穩步下降,種糧效益不盡如人意,農民缺乏種糧積極性,對耕地的需求明顯減少,壹些地方出現人為拋荒現象;④近年來,烤煙葉得到大力發展。但種植煙草兩三年後,耕地產值持續下降,容易發生煙葉病害。目前沒有很好的應對策略。
4 .耕地後備資源(未利用地)調查分析
耕地後備資源是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壹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開墾或復墾為耕地的目前未利用的草地、鹽堿地、沼澤地、葦地、灘塗等可耕地未利用地,以及因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災害而破壞和廢棄的廢棄地、塌陷地和自然災害損毀地。根據慶元縣的實際情況,本次調查的重點是耕地、耕地草地和其他耕地未利用地。
耕地後備資源適宜性評價以效益最大化為原則,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適宜性,註重比較經濟效益。按照開發與保護相結合、遠期目標與近期效益兼顧、因地制宜與可持續利用相結合的原則,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壹,滿足建設壹批國家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復墾基地的需要,為慶元縣耕地占補平衡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供依據。
根據調查資料,慶元縣耕地後備資源適宜類型主要為水田和旱地,有水灌溉條件的納入可耕水田範圍,無灌溉水源的為可耕旱地。其中,適宜開墾水田面積4523.6畝,占全縣耕地後備資源的51.8%;適宜開墾旱地的面積為4213.2畝,占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48.2%,適宜開墾水田的耕地後備資源類型分布廣泛。
5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是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決定性因素。調查數據表明,慶元縣耕地後備資源總體質量差異較大,但均屬於開發利用範圍。
5.1耕地自然坡度後備資源
坡度是評價土地資源質量的重要依據之壹。坡度在壹定程度上決定了土地資源開發的方向和價值,坡度超過25度的為禁止開墾區。根據自然坡度分析,耕地後備資源適宜復墾面積為9062.3公頃。
5.2耕地後備資源的高程分布
海拔直接影響溫度。清苑縣地形差異很大,氣候垂直差異明顯。海拔每升高100m,年平均氣溫下降0.52℃,積溫≥0℃下降190℃,積溫≥10℃下降180℃,降雨量增加58mm,無霜期縮短5天。根據海拔高度統計,小於500米的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為1844.4公頃,占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的20.4%;海拔500-800米的面積為4271.8公頃,占總面積的47.1%;海拔800米以上的面積為2946.1公頃,占總面積的32.5%。
5.3土壤條件
土壤是土地復合體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厚度、養分含量、質地狀況等理化性質是土地質量評價和開發利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根據調查資料,土壤厚度70 ~ 100 cm的面積為5238.3公頃,占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的57.8%;土層厚度> 100 cm的面積為3824公頃,占耕地後備資源的42.2%。耕地後備資源的土壤類型主要是紅松泥,其次是少量黃壤和紅紫色土。
5.4其他
水源灌溉保證率在80%以上,地下水位1 ~ 2米的耕地後備資源5238.3畝,占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57.8%。2m以上面積3824畝,占耕地後備資源的42.2%。
6 .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及效益分析
6.1評估原則
耕地後備資源適宜性評價以效益最大化為原則,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適宜性,註重比較經濟效益。按照開發與保護相結合、遠期目標與近期效益兼顧、因地制宜與可持續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壹,滿足建設壹批國家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復墾基地的需要,為慶元縣耕地占補平衡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供依據。
6.2評價指標
評價單位是對每個圖斑進行調查,土地利用分為兩種土地類型,地圖上最小面積為2公頃,從行政區到村級。
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自然坡度、土壤厚度、水利條件、溫度條件和土壤條件。自然坡度:< 2度、2 ~ 6度、6 ~ 15度、15 ~ 25度* *四種類型,從低到高,適宜性從好到差,> 25度不適宜復墾;土層厚度:分為四個等級:< 50cm,50cm ~ 70cm,70cm ~ 100cm,> 100cm。土層越厚,可耕性越好,< 50cm不適合復墾。土壤質地分為沙土、沙土、壤土和粘土,壤土最好,沙土次之,沙土最差;地下水位:0.5 ~ 1.0m,1.0 ~ 2.0m,2.0 ~ 3.0m,低於0.5m不適宜復墾;灌溉保證率:分為80% ~ 85%和85% ~ 90%;溫度條件:海拔500米以下可滿足雙季稻和壹般水果的生長需要,海拔500米以上可滿足單季稻和壹般作物的生長需要。
6.3評估方法
耕地後備資源評價采用主導因素定性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耕地後備資源進行評價。
6.3.1自然評估
本文主要考慮自然坡度、土壤厚度、水源條件、海拔和土壤條件對評價單元的影響,衡量評價單元滿足耕地用途的適宜性。
6.3.2經濟評估
主要包括投入產出分析和邊際分析。投入產出分析是指對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每畝投資額和各種投資的比例,以及開發完成後可以獲得的經濟效益的分析。邊際分析是指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條件和可持續發展,對壹定區域內幾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進行分析,對後備資源開發為耕地及其經濟效果進行評價。
環境評估
分析開發是否對生態環境有害,是否對生態系統有害,是否對土地資源有害,開發利用後土地資源是否可持續利用。
6.4效益分析
效益是衡量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價值的綜合體現,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6.4.1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分析是衡量耕地後備資源投資收益的重要指標。根據慶元縣的實際情況,目前新開墾壹畝水田的投資在5000元左右,開墾壹畝旱地的投資在3000元左右。本次調查的耕地後備資源屬於大面積土地,分布較為偏遠,因此開發投入高於上述標準。耕地由於種植的作物不同,收益差別很大。種植經濟作物收益較高,種植糧食作物收益相對較低。目前平均耕地每年每畝1500 ~ 2000元左右。按此計算,耕地後備資源面積9062.3畝,復墾後可增加年產值1441 ~ 1921萬元。
6.4.2社會福利
從宏觀上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建設對耕地的占用越來越多,人地矛盾越來越尖銳,長期來看將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解決或緩解人地矛盾,保障人類生存的命脈。微觀上,開發利用耕地後備資源可以為經濟建設的各種建設項目提供耕地占補平衡,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提供生產資料。
6.4.3生態效益
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壹。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生態效益將成為衡量各種資源開發利用價值的最重要的標準。為防止對環境的影響,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將大於25度的自然坡度列為禁止開墾區,耕地後備資源類型均為未利用地。
7.實施耕地後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耕地後備資源是有限的,如何使其得到最有效和可持續的利用,是資源管理部門需要研究和解決的主要問題。
7.1嚴格控制用地規模,合理利用土地。
作為職能部門,要履行建設用地規模審核職責,防止故意圈地、浪費土地,增強節約用地、合理利用的觀念,努力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佳作用;對於建設必需的土地,盡量避開優質耕地,尤其是良田。
7.2加大復墾整理力度,確保耕地占補平衡。
在政策上,首先要保證新增項目有大面積的耕地,在此基礎上,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和農民的零星開發,並以此作為耕地占補平衡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之壹。要明確標準,從項目程序、資金、技術等方面落實到位。
7.3充分利用政策,籌集足夠的發展和鞏固資金,並確保專款專用。
資金是耕地占補平衡最重要的保障。尤其是山區縣,開發整理的成本相比其他平原丘陵地區特別高。按現行政策難以足額征收耕地開發費補充占用耕地,需要籌集其他資金保證耕地占補平衡。
7.4做好開發整理規劃,選擇最佳開發地塊。
對於山區縣來說,最大的制約因素是自然條件(坡度、土壤、水利、交通、海拔、溫度等。).宜先易後難,在優先保證耕地數量平衡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生態因素,逐步提高耕地綜合質量。對於壹些自然條件,目前由於種種原因不適合開發成耕地,可以鼓勵園地先開發。
7.4.1土地開發整理目標
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宜農未利用土地資源;土地整理全面有序開展;新增工礦廢棄地全面復墾,廢棄地復墾率逐步提高。保證土地整理、開發、復墾補充耕地的數量和質量,促進土地資源集約合理利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7.4.2總體規劃和發展安排
根據土地開發整理供需分析及擬實現的規劃目標,近期(2005年前)擬開發土地292.82公頃;遠期(2006 ~ 2010)土地開發497.77公頃。同時,清苑縣根據總體規劃和發展安排,進行了分區和項目實施。根據土地開發潛力和分布情況,以村為基本單元,將規劃項目落實到鎮、村或個人。
7.4.3土地開發的保障措施
壹是加強領導,設立機構;二是想方設法多方籌集資金;第三是部門合作,* * *互相配合;第四,鄉鎮牽頭解決矛盾。
7.5建立和完善土地基礎信息數據庫,做好土地利用調查與規劃信息的銜接。
為了加強政府部門對土地資源管理的權威性,保證各類土地資源數據的科學、合理、高效利用,需要建立土地資源基礎數據的數據庫,通過計算機數據庫建設完善現有基礎數據,連接基礎數據的利用關系,保證土地資源的合理、高效、安全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