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中國歌劇和外國歌劇有什麽不同?

中國歌劇和外國歌劇有什麽不同?

歌劇是集詩歌、戲劇、聲樂、器樂、舞蹈於壹體的綜合藝術。現代西方歌劇產生於16世紀末的意大利,被稱為“文藝復興”。後來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1919,五四運動後,中國音樂人參照西方歌劇開始了對中國歌劇的探索。1942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後,出現了新的秧歌運動。隨著第壹部新秧歌劇《兄妹開荒》以及後來的《壹朵紅花》、《夫妻識字》等數十部秧歌劇相繼上演,全國各地掀起了創作和演出新秧歌劇的熱潮。20世紀40年代中期,民族歌劇《白毛女》的誕生標誌著中國歌劇創作的突破,開創了中國歌劇發展的新階段。根據小說《紅巖》改編的歌劇《江姐》是中國民族歌劇的壹座豐碑。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歌劇團北京首演1964。該劇由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編劇,著名作曲家楊明、姜春陽、金莎作曲。該劇以優美的音樂旋律、生動的人物形象、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征服了無數觀眾的心,稱霸民族歌劇舞臺,成為經久不衰的民族歌劇佳作。1964後,歌劇《江姐》經過四次改編,在全國各地廣泛演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其中《紅梅頌》《繡紅旗》《春蠶到死》《五洲人笑到壹起》等經典唱段影響了幾代觀眾。

。com/郭躍/lishi/02/29.htm

歌劇

歌劇是集音樂(聲樂和器樂)、戲劇(劇本和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和芭蕾舞)和舞臺藝術於壹體的綜合藝術,通常由詠嘆調、朗誦、二重唱、合唱、序曲、間奏、舞蹈場景等組成。(有時也用來說平實的英語和背誦)。早在古希臘戲劇中,就有合唱伴奏,有些朗誦甚至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奇跡劇也是香火彌漫,延續至今。而真正可以稱之為“音樂劇”的現代西方歌劇,則是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產生的。

歌劇的起源

壹般認為,歐洲歌劇產生於16年底。西方公認的第壹部歌劇是《達芙妮》(達芙妮的另壹種譯法),它是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產生的,試圖恢復古希臘戲劇的精神。編劇o .裏努奇尼,作曲j .佩裏,j .科爾西於1597年在佛羅倫薩g .巴爾迪伯爵的宮廷演出(完成於1594)。由於大眾對歌劇的歡迎,威尼斯於1637年創建了世界上第壹座歌劇院。

歌劇的發展

17年底,羅馬最有影響力的是哪個?6?1以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派。該派在劇中沒有使用合唱和芭蕾場景,而是高度發展了被後人稱為“美聲唱法”的獨唱技術。當這種“只關註歌手”的風格走向極端時,歌劇原有的戲劇性表達和思想內涵幾乎喪失殆盡。因此,在18的20世紀20年代,以日常生活為題材、情節幽默、音樂樸實的Xi戲曲流派興起。意大利喜歌劇的第壹部代表作是帕格萊西的《作為家庭主婦的女仆》(首演於1733),原本是壹部歌劇的插曲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遭到保守派的詆毀,從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大辯論”。盧梭創作的法國第壹部喜劇歌劇《村莊占蔔者》就是在這場辯論和這部歌劇的啟發下誕生的。

意大利歌劇首先在法國得到改造,並與法國民族文化相結合。呂黎是法國歌劇(“抒情悲劇”)的創始人。他不僅創作了與法語緊密結合的獨唱旋律,還率先將芭蕾舞場景運用到歌劇中。在英國,珀塞爾在自己的面具戲劇傳統的基礎上創作了第壹部英國民族歌劇《狄東與伊尼亞斯》。在德國和奧地利,海頓、迪特多夫、莫紮特等人將民間歌劇發展成為德奧民族歌劇,其中就有莫紮特的《魔笛》。到18世紀,格魯克堅持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容,音樂和戲劇要統壹,表演要簡單自然。他的思想和作品如《奧Flo與歐律狄刻》和《奧裏德的埃菲吉尼》對後來歌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19世紀以後,意大利的歌劇大師如G·羅西尼、G·威爾第、G·普契尼,德國的R·瓦格納,法國的G·比才,俄羅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爾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都對歌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小歌劇,形成於18世紀,已經演變發展成為壹個獨立的體裁。它的特點是:結構短小,音樂通俗,除了獨唱、二重唱、合唱、舞蹈外,還用通俗英語。奧地利作曲家索貝爾和來自德國的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是這壹流派的創始人。

在20世紀的歌劇作曲家中,理查德·瓦格納是早期的代表。施特勞斯(莎樂美,der rosenkavalier);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將無調性原則應用於歌劇創作的是伯傑(沃澤克);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先後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米月、馬諾蒂、巴比埃、奧爾夫、雅納斯·德拉、亨策、摩爾以及英國著名作曲家布裏頓。

聲樂

歌劇的聲樂部分包括獨唱、二重唱和合唱,歌詞是劇中人物的臺詞(視風格而定,也可以用平實的英語說);器樂通常在全劇開場有前奏或序曲,早期歌劇也有奉獻前奏(包括聲樂)。在每個場景中,器樂不僅作為演唱的伴奏,還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場景之間往往有穿插,或者每個場景都有自己的前奏。舞蹈也可以插入戲劇的進程中。歌劇的音樂結構可以由相對獨立的音樂片段組成,也可以是連續發展的統壹結構。

歌劇中重要的唱法有朗誦、詠嘆調、詠嘆調、朗誦、二重唱、合唱等。其體裁風格包括歌劇、喜歌劇、大歌劇、小歌劇、輕歌劇、音樂喜劇、室內歌劇、音樂劇等。

詠嘆調

詠嘆調是歌劇中主角表達感情的主要詠嘆調。他們的音樂非常好聽,結構也比較完整,可以展現歌手的發聲技巧。所以我們經常在音樂會上聽到他們,比如《蝴蝶夫人》中的詠嘆調《陽光燦爛的日子》,《茶花女》中的詠嘆調《我的心為何如此激動》,林夏薇的詠嘆調《我心中有個聲音》。

背誦的

宣敘調是情節展開的段落,故事往往在宣敘調中展開。這個時候人物對話比較多。這種段落不適合唱,所以叫宣敘調,很像京劇裏的押韻。在京劇中,青衣、蕭聲或老生都有壹種用誇張的語音語調吟誦。雖然不是很有旋律,但可以讓道白很容易和前後的唱腔聯系起來,作用很像西方歌劇中的朗誦。歐洲歌劇的早期宣敘調是非常不唱歌的,稱為“幹宣敘調”。通常用古鋼琴將壹個和弦彈成壹個曲調,演唱者用這個曲調用許多同音字反復敘述。這個同音字反復翻譯成中文是很難聽的,因為中國的語言有四個抑揚頓挫,我們中國是不能用平調唱的:今天吃飯了嗎?聽起來壹定很好笑。所以當我們遇到這種“幹巴巴的背誦”時,我們幹脆把說唱摘下來,改成對話。但到了19世紀,隨著歌劇宣敘調的逐漸旋律化,比如我們在唱《茶花女》《卡門》等歌劇時,就把宣敘調翻譯成了中文。用壹點旋律,我們就能找到四個和旋律相適應的中文音。

兩個或更多歌手的合奏

二重唱就是幾個不同的角色根據自己特定的情緒和戲劇情節同時演唱。兩個人同時唱,叫做二重唱。有時,支持和反對意見的角色被組織在壹部作品中。可能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有六重奏,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中甚至有六重奏。十幾個人壹起唱,有時是壹組壹組。壹群三五個人各抒己見,有的同情費加羅,有的同情伯爵,有的看笑話。這位作曲家是傑出的。

另壹種形式是群眾場面的合唱。如前所述,根據劇情要求可以是男聲、女聲、男女混合聲或童聲。

歌劇有故事,唱腔有歌詞,歌詞與音樂、戲劇的發展密切相關。所以,在中國引進西洋歌劇,是通過翻譯還是通過演唱原文來保持其“原汁原味”更好?壹直有兩種意見,各有千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戲曲工作者在引進西方歌劇時,在翻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這裏有壹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文學語言不僅要翻譯好,而且在和音樂搭配的時候要符合音樂的規律,讓聽眾感到舒服,被接受。這是壹門學問,也是壹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必須要有音樂素養很高的翻譯家或者翻譯家和音樂家的配合才能做好。我個人的看法是,既然觀眾是來看戲的,那就要讓人看懂。在中國引進西方歌劇時,最好將其翻譯成中文,以便人們隨時容易理解歌劇音樂的情節和戲劇性,並欣賞演唱和表演的表演。至少可以讓我們中國的觀眾感受到,我們的音樂人真的希望他們了解西方歌劇的魅力。這幾年的社會時尚就是原文配中文字幕唱歌。雖然能顯示出我們演員演唱原文的水平,而且有可能被國外的代理人吸引,邀請到國外演出,但據我所知,對於觀眾來說,西方歌劇的接受範圍更遠,受眾面更窄。大家都會覺得算了吧。反正妳也不想讓我們理解。況且有些演員的原文水平不高,其實沒人看得懂。

壹種戲劇形式。由帶有音樂的戲劇文本(歌詞)組成,唱歌時通常伴有音樂。除了獨唱、歌手、合唱和音樂家之外,歌劇表演往往從壹開始就包括舞蹈演員。五個世紀以來,這種復雜而昂貴的音樂、戲劇和娛樂形式壹直受到聽眾的喜愛。它與其他戲劇形式的明顯區別在於,它的臺詞是用歌唱而不是用文字來表達的;它區別於輕歌劇、音樂喜劇等音樂劇的地方在於其作品的嚴肅性、結構的嚴謹性和伴音的嚴肅性。

古代就有詩劇結合音樂的作品。古希臘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在他們的戲劇中都采用了合唱。中世紀以《聖經》為藍本的宗教劇,如奇跡劇、奇跡劇,壹般都配有某種音樂。這些以及其他音樂和戲劇形式可以被認為是歌劇的前身。歌劇於16年底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制作。第壹部歌劇《達芙妮》,由文藝復興時期的田園詩人奧塔維奧·裏努奇尼和雅格布·佩裏創作,已經失傳。現存最早的歌劇劇本《Euridice》也是他們的作品。然而,兩位歌劇之父的作品在體裁和結構上都具有探索性。大約10年後,克勞迪奧·蒙特威爾地的歌劇代表作《法夫拉·多爾菲歐》問世。其中,器樂伴奏成為了戲劇因素;當時歌劇的題材多為希臘羅馬神話、傳說和虛構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