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莽的典故:在篡奪政權之前,王莽為了贏得人心,往往表現出自己的謙遜和退讓。後來終於篡漢獨立,改國號為“新”。
來源:唐代:白居易《五免責之三》
原文:
我給妳壹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不需要龜甲,蓍草可以帶來財富和運氣。
檢驗玉的真偽也需要燒三天,七年後才能辨別木頭。
周公的日子怕流言蜚語,在王莽篡位之前對皇位畢恭畢敬。
石翔壹開始就死了,但誰知道他生活的真相。
翻譯:
我給妳壹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不需要龜甲和蓍草莖來預測吉兇。
鑒定玉的真偽要三天,鑒別木的要七年。
周公怕流言蜚語之日,王莽篡位前畢恭畢敬。
如果這個人死了,誰會知道他生活的真相?
擴展數據:
贊賞:
這是壹首豐富有趣的詩。它用非常通俗的語言道出了壹個道理:要全面地認識人和事,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從整個歷史中去衡量和判斷,不能僅憑壹時壹事的現象就下結論,否則就是把周公當成篡位者,把王莽當成卑微的君子。
詩人說,像他自己和他的朋友元稹這樣被陷害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所以要保重自己,等待“驗玉”和“辨材”的期滿,自然會澄清事實,辨別真偽。這是他用詩歌的形式總結自己的經歷。
詩的意思很明確,但語言曲折委婉,前後“不疑”的“法”沒有直接顯露出來。前者舉了“驗玉”和“辨材”兩個例子,後者舉了周公和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考。這些例子既是論據,也是論據。
哲學體現在形象上,普遍規律通過具體事物表現出來,讓人思考。它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了壹種深刻的哲理,讓讀者理性思考,饒有興趣地閱讀。
百度百科——先說五首歌,第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