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壹六國,頒布了統壹的歷法——《顓頊歷》。這種歷法以十月為每年的第壹個月,但不叫“正月”仍叫“十月”;第四個月(即正月)因為避開了秦始皇的名字,所以叫“端月”。九月是壹年的最後壹個月。如果有閏月,就有所謂的“後九月”,壹年相應地在“後九月”結束。
春秋戰國歷
關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法的編排方法,歷史上沒有完整的資料。我們只能從《春秋》《左傳》等史書記載的事件時間來推斷這壹時期歷法的大致情況。
從《春秋》這本書上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壹年有十二個月。每個月,太陽和月亮相遇的那壹天是初壹,稱為新月;最後壹天叫做不吉利。春秋中期,古人已經掌握了相對準確的農歷正月長度,能夠推算出大致準確的農歷正月。春秋末期出現了19的季歷和閏周,古代歷法有了新的進展。《季歷》(東漢辛、創制的壹種農歷)規定,壹個回歸年等於365.25天,壹個太陰月等於29.53085天,在19個太陰年中插入7個閏月,故稱《季歷》。)是365.25天,閏是按照19 7年的規律設定的,也就是說235個月亮的長度和19年。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月亮的長度是29.53085天,這比早先已知的a月亮的長度要精確得多,大約是29.5天。
戰國初期,周天子權力下降,諸侯國壹分為二,不再服從中央。甚至他們使用的日歷也不同。這壹時期使用的歷法有夏、殷、周、魯、黃帝、顓頊等歷法,合稱為古代六歷。雖然名字各有千秋,其實都是四季歷,只是有的把壹年的開始放在11月,有的放在12月或1月;另壹個區別是歷法的起點和紀元也不同。
附:年初
冬季至日是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也是壹個回歸年的開始。如果用十二地支來標記月份,那麽冬季至日所在的月份應該是第二個月,冬季至日的下壹個月是醜月,下壹個月是銀月,以此類推。春秋末期,魯國人認為自己是周的後裔,於是用周朝的歷法,把壹年的開始放在第二個月,後代就叫。郭征和郭頌認為他們使用的陰歷是將壹年的開始放在醜月上,所以稱之為尹正。金、秦和壹些較小的國家以作為壹年的開始。據說夏朝的歷法以銀月為壹年的開始,所以它被稱為夏征。我們現在使用的陰歷實際上是從銀月開始的,所以陰歷有時也被稱為夏歷。使用不同的結尾是由各諸侯國的習慣決定的。查閱日歷和壹年的第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