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年制》中為什麽少了“德”字?
壹千多年前,“得”就像壹個復音字。它是用多種方式寫的,有或沒有橫線。這壹點可以從唐、宋、元、明、清歷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中得到印證。比如現在位於北京國子監孔廟的清朝康熙皇帝禦書《大學士碑》中的“德”字,就不是橫的;再比如全聚德創立同期的清代畫家鄭板橋寫的“得”字,有的有橫線,有的沒有橫線。由此可見,過去“得”字的兩種寫法都是正確的。再看青銅香爐和“大明宣德年制”官瓷,少了“德”字。人們誤以為是錯別字,其實是宣德年間宮中失火。宣德皇帝叫道士占蔔,法師用道術宣布:住在南方的大明宮是火德。玄字九筆,德字十五筆,陽氣太強,要養陰。於是,得字就縮減為十四筆。明代的“宣德爐”是朝廷根據聖旨鑄造的,年份應該是朝廷的書法真跡,而明代的書法推崇“晉唐”,有晉唐遺風。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劉公權等的原題字,大多在“得”字和“心”字上有壹個“橫”(如顏真卿的《李艷琴碑》、《掇塔》、劉公權的)隋代紫禁城壽山七眼道場舍利碑上有壹個橫,裏面也有壹個橫,如宋元。比如北宋的真跡書法中,也有橫字在心,所以明代書法家在壹些明代書法文物上寫“得”字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宣德年鑄造的“宣德鮑彤”銅錢楷書中的“心”字,明顯有“橫”(國家博物館和國家錢幣博物館收藏,故宮博物院有阿明宣德琺瑯彩碗,底部是宣德年制的四字篆書,字心有“橫”,明代宣德官窯瓷器全是篆書。明朝永樂皇帝頒發的楷書中的“得”字心口上有壹個“橫”,明朝官印中的“得”字心口上也有壹個“橫”。凡是帶“德”字的年號,就像明朝以前元朝的“大德鮑彤”、“大德元寶”、“大德元年”的銅錢,西夏的銅錢。只有元代以前的北宋“景德元寶”,五代十國的“乾德元寶”、“天德崇寶”銅錢在“德”字上缺少壹個橫字,可能與北宋五代朝廷規定不嚴,造成書寫隨意有關(但宋代部分官印本在“德”字上有橫字其次,當時, 宣德是大批量鑄的,也有可能是幾個書法家書寫後鑄的,書寫風格不壹,有的寫橫線,有的不寫橫線。 而且現在流傳下來的明代陸臻所著的《宣德儀圖冊》,並沒有具體說明宣德爐中的“德”字是寫有橫線還是沒有橫線,只是說明了“大明宣德”,更何況現在還沒有真正的“宣德爐”,關於“德”字是寫有壹橫還是壹橫,也沒有科學的考古研究依據(沒有真憑實據),不能胡亂揣測誤導後人。可見,宣德年間宮中失火之前,“大明宣德年制”二字應該有橫字,宣德年間宮中失火之後,少了“德”字。所以,認為“大明宣德年制”二字壹定是缺了德字,可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