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族是百越地區越人各部的總稱。古越民族自古以來就在中國長江以南的百越地區繁衍生息。
百越在文學上也叫百越、朱越,古漢語中多指南方地區。
據《漢書·地理誌》記載,百越分布在會稽從足趾到七八千裏,百越雜居,有自己的種姓。
也就是說,從今天的蘇南沿著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越南北部的東南沿海,長達七八千裏,是古代越南人最集中的分布區。越或百越只是壹個統稱,不是壹個民族概念,指的是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南地區的古代部落。
粵即廣東,古粵、粵通用。
越與越,是古代江南原住民的呼喚聲,越人意。
百越的百是多數,壹個大概的數字,不是壹個確切的數字。
百越是南方人的統稱。
《論秦》取南方百越之地,《采藥》取桃、李、冬之果。
在先秦古籍中,中國東南部的土著人常被稱為嶽。
正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的,從長江以南的嶽躍。
在這個廣大的地區,實際上有很多有種姓的部落,所以不同地區的土著就有不同的稱呼,或吳越,或,或,或南越,或歐,或羅越,等等。
因此,嶽越也被稱為百越。
他們在中華民族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
基因研究表明,東亞人起源於南方,史前時期由南向北遷移。
華夏人的祖先首先到達中國的南方,在那裏繁衍生息,然後進入黃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擴展數據:
古越人的居住形態與自然和經濟條件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塞北遊牧民族居住在方便遷徙的帳篷裏。中原的華夏部落,大多居住在地面上建造的窯洞、半窯洞或平房裏。
而南方的古越部落居住的是壹種類似於窩的幹欄房,即竹木結構的二層小樓。下層飼養牛、豬等牲畜,上層住人,可以防止南方氣候的潮濕,避開各種兇猛的野獸、昆蟲、蛇。
在南方古百越部落分布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或漢代墓葬中發現了原始幹欄房屋的建築遺跡或模型。
比如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面積的長木結構“幹籬”建築遺址,這很可能是已知最早的幹籬房屋。
江蘇和浙江發現了許多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浙江的前山陽、桐鄉的羅家角、江蘇丹陽的香草河和吳興的梅艷。
這種幹欄生活習俗在雲南劍川海門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有發現。
江西清江營盤裏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陶瓷幹欄房屋模型。
長脊短檐屋頂是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流行幹柱式居住習俗的重要證據。
四川成都十二橋商代遺址和湖北蘄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遺址發現的大型木結構建築。
說明夏商周時期,中國南方地區仍然流行和發展著幹欄建築和居住習俗。
在廣東高要茅崗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還發現了甘蘭屋的遺跡,在廣州西村崗帝西漢墓中發現了壹座甘蘭風格的陶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