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物體的發明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是無數發明的產物,紙的發明也不例外。
今天,我們使用的紙的發明只有2000年,但人類文明史要長得多。之所以能知道遙遠的歷史,真的要感謝人類在真正的紙發明之前發明的其他種類的“紙”,也要感謝我們的祖先所做的努力。
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裏,有壹件秘魯出土的古代文物“基普”。如果妳有幸看到這件稀世珍寶,妳可能會失望,因為它只是壹些有許多結的爛繩子。原來基普是古代印第安人用來記錄的。
在世界各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幾乎都有過這種結音的方法。中國古籍《易經》寫道:“古之以結治,後賢以書為約。”意思是古代的人用繩子打結來解決問題,後來聖人用寫在紙上來代替。
根據現代研究,這種用繩結記錄音符的方法也是相當復雜的。1的人同意用不同大小、不同樣式、不同顏色的繩結來表達不同的東西,希望用繩結來幫助記憶,或者傳遞信息,展示給後人。如果要記錄的信息比較復雜,繩結也比較復雜,有時候壹串繩結接連在壹起,有時候壹個繩結衍生出很多小繩結。古人用這種結記錄的東西,今人是不可能猜出來的。以秘魯的基普為例。如果今天每個人都給出自己對那些結的解釋,恐怕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解釋。
有意思的是,在紙作為記錄材料發明很久以後,在世界上壹些文化落後的地區,人們還在用類似於古代人類打結的原始方式記錄筆記,只是把結換成了表達方式稍微清晰壹點的東西。這種實物記錄真的可以稱之為活的“出土文物”。
公元前1312年,埃及人和居住在小亞細亞的赫梯人之間發生了壹場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16年。他們互有勝負,損失慘重。終於有壹天,他們決定講和。公元前1296年,在埃及法老的宮殿裏,赫梯人派出的使團與埃及人達成協議,結束戰爭,締結和約。
在沒有紙的年代,並不是只有中東人想到刻字。
公元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清朝主管教育的高級官員王因向國子監(國子監是全國最高學府,相當於國立大學,獻酒相當於大學校長)獻酒染病。醫生把脈後開了處方,家人拿回了藥。王在壹種叫“龍骨”的藥上發現了壹些人工花紋。他仔細看了看,覺得這些圖案很特別,就讓家人去藥店買了壹些圖案更清晰的“龍骨”。
“龍骨”其實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中醫用來治療驚悸、慢性腹瀉、自汗、盜汗。古代的東西上為什麽會有手工鑿刻留下的痕跡?王對考古壹直很感興趣,這讓他很好奇。
王收集了許多絲線清晰的“龍骨”,並查明這些“龍骨”是從河南安陽地下挖出的。安陽是商朝的首都。經王、等學者考證。原來這些圖案是3000多年前商朝的古文字。因為刻在龜甲、獸骨上,所以稱為“甲骨文”。
經過對甲骨文的考證,人們才知道這種龜甲和獸骨在當時主要是用來占蔔的。殷人認為生活中的壹切都要聽從神靈,所以壹切祭祀、種植、狩獵、外出、生病、刮風、下雨、生子等。應該被占蔔。
占蔔之後,寫下結果。我能在哪裏寫下來?最方便的是寫在骨頭上占蔔。殷人用壹些堅硬的東西在甲骨文上刻字。字大的半寸多,小的像芝麻。盔甲上的文字讓我們對3000多年前發生的事情有所了解。
後來,詹仁用小刀刻字,或用顏料和墨水寫在竹子或木片上。這種竹木片大概有壹兩尺長,每片可以刻十幾個字,多則三四十個字。在古代,竹片被稱為“簡”,木屑被稱為“信”,信件被稱為“信”和“信”,因為信件是用這種竹片和木屑書寫的。更早的時候,漢字之所以從上到下豎著寫,而不是從左到右橫著寫,也是由三張竹簡的書寫特點決定的。
在古代,人們寫信不需要很多竹子,如果他們想寫壹本書就不需要。妳必須用繩子把竹片連接起來才能閱讀。現在我們把壹本書的量詞叫做“書”,也就是穿了壹片片簡牘的象形字。
我們可以想象,這種用竹片和木片寫的書,壹定體積龐大,不方便攜帶。戰國時期,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隨身帶的書載有五車,於是有了“學富五車”的典故。顯然,這種沈重的“紙”已經嚴重影響了文化的發展。
在我們的古人在甲骨文上刻字的時候,古埃及人已經在用輕便的紙莎草紙記錄文字了。
紙莎草是壹種高大的草本植物,看起來有點像蘆葦,可以長到4米高。這種植物的故鄉在埃及。幾千年前,尼羅河兩岸肥沃的沖積平原上布滿了它的足跡,但現在它早已在埃及消失了。在非洲,只有蘇丹和敘利亞的少數地區還在生長,歐洲最後壹批紙莎草紙在西西裏錫拉庫薩附近的錫蘭河畔瀕臨枯萎和幹涸。這主要是河水汙染造成的。
人們痛惜紙莎草紙的衰落。這不僅是因為它是造紙的優良原料,還因為它是人類的好朋友。在古代沒有紙的日子裏,人們用紙來記錄人類文明史的最初幾頁。
據研究,大約5000年前,埃及人用紙莎草紙來制造“紙”。他們將紙莎草莖折斷成細絲,折疊成兩層,然後粘在壹起。用這種方法制成的紙莎草紙質量相當好,已成為埃及的主要出口產品。大多數古典希臘文學作品都寫在紙莎草紙上。
在這種紙莎草“紙”上寫字,比刻在泥板、銀板或龜甲上方便多了。埃及人的這項發明後來傳到了歐洲。在中國制造的人造紙傳入歐洲之前,紙莎草紙是歐洲最常用的“紙”。
古印度沒有紙莎草紙。人們用它來造紙,但它是另壹種植物。
這是壹種熱帶樹,叫貝多樹。它的DBH往往在1米左右,高度在20米以上。這棵樹看起來像棕櫚樹,有些像棕櫚樹。這種樹在樹頂叢生著許多掌狀分裂的葉子,非常巨大,壹片帶葉柄的葉子有兩三米長。古印度人用來造紙的就是這種葉子。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有很多寺廟。在那些寺廟裏,往往保存著貝多因樹葉寫的經書,稱之為貝多因經書。用於書寫的楊梅樹葉必須采自8年以上的貝多因樹上。貝多因樹葉卷成管狀,呈淺棕色。它們從葉柄上切下,展開形成扇形。每片葉子上有30條粗大的葉脈,用刀去掉葉脈可以得到近30片小葉子。這種帶狀小葉有2米多長,壹端略寬,另壹端略窄。
這個刀片不能用,必須用特殊漚制。人們先把葉子卷起來,放在壹個大鍋裏加水煮。然後拿出來晾幹。為了使葉子有彈性,不易折斷,需要將曬幹的葉子掛在壹根木棍上,雙手按住葉子的兩端,上下研磨,這樣葉子的表面就會被磨掉,變得潔白光滑。經過這樣的加工,每片扇貝葉都按照需要的大小切割,聚攏在壹起,用燒紅的鐵棒在扇貝葉上燒壹個洞,用繩子縫起來。
嚴格來說,貝葉上的經書不是寫的,而是“刻”的。人們用細鐵筆在樹葉上刻字,然後用水墨在樹葉上作畫,即“彩”。這種墨水是用油燈的黑煙灰和肉桂油混合而成的。塗抹後不僅能在槽口留下清晰的字跡,而且對月桂葉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也許是因為月桂葉的“紙”具有容易長期保存的優點,所以在真正的紙發明後很久,人們仍然用月桂葉來書寫。
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國的人們開始用絲綢書寫。用墨水在絲綢上寫字比竹簡方便多了,而且絲綢又輕又軟,可以卷起來。現在有時候壹本書叫書,來源於此。
遺憾的是,這種“絹紙”很有用,但價格昂貴。在漢代,壹塊絲綢相當於720斤大米,壹般人買不起。所以直到漢代,“絹紙”和竹簡也是同時被人們使用的。
蔡倫是東漢的宦官,皇帝。他的工作是監督皇家器皿的制造。對於這些職位,自然要考慮省錢。昂貴的絲綢也在蔡倫的考慮之中。妳能找到壹種可以代替絲綢的書寫材料嗎?它不僅像絲綢壹樣輕巧易寫,而且非常便宜。
蔡倫經常在休息時間去城外散步。他不禁想起了郊遊時看到的漂流景象。
所謂浮,就是人們用不適合紡紗的劣質蠶繭做絲棉時,先把二級蠶繭放在水裏煮,然後攤在桌子上泡在河裏,再用棍子爛成絲棉。從事這種體力勞動的女性被稱為“流動的母親”。
蔡倫發現,在漂白過程中,有壹些殘留的絲絮粘在席子上。幹燥後,將殘留的絮凝物剝離,成為6個薄絮凝物的薄層。有些買不起絲綢的窮人就用這種絮來寫字;但是上面寫的字很模糊。
因為絲綢制品貴,壹般人穿不起。那時候沒有棉花,老百姓只能穿麻制品。人們剝下麻皮,仍然使用水中漂洗、搗打的方法,使麻紗適合紡織。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在席子上留下麻點。蔡倫發現有些人也用麻片寫字。
“嗯,這是個主意。也許我們可以試試。”於是,蔡倫成了“漂泊者”。他把席子上剩下的絲絮、麻絮收集起來,放在水裏繼續漂洗、捶打,弄得很爛。然後他用墊子把它們撈出來過濾水分,幹燥後,它們變成了壹些薄而細的絮狀物。用它寫字,效果和絲綢差不多。
紙誕生了。現在“紙”字的左邊部分也說明了原來的紙和絲綢有直接關系。
蔡倫在實驗中還發現,用麻絮搗碎制成的紙和用絲絮制成的紙壹樣好,甚至更結實。這當然讓他很滿意,因為絲是貴重的東西,絲綿不像麻絮那麽容易獲得。蔡倫還認為,既然將大麻漚制和搗碎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那麽就更容易獲得和搗碎沒有利用價值的破布、破漁網和樹皮。
經過壹段時間的探索,蔡倫終於發明了壹種成熟的造紙工藝:樹皮、破布、舊漁網等。被收集、浸泡、搗碎和淤化,然後用草木灰溶液浸泡和蒸煮以除去膠質、油脂和色素,然後進壹步搗碎使它們成糊狀。然後,把這種糊狀的紙漿拿出來,薄薄地鋪在竹簾上晾幹,就成了軟紙。七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自己的造紙方法獻給了皇帝。臥病在床的漢和帝非常欣賞,下令在全國推廣。後來,漢武帝因蔡倫龍對紙的發明做出了貢獻而封他為侯婷。
中國的造紙術後來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再通過北非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最傑出的貢獻之壹。蔡倫的名字也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上。
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有12000種不同用途的紙,滿足了人類各方面的需求。這些論文有的是有意識地發明的,有的是無意中誕生的;有些發明申請了專利,留下了發明名稱,有些不知道發明人是誰,只留下了他的發明。
復寫紙是在19世紀早期由英國的韋奇伍德發明的。那時,他在倫敦經營壹家文學商店。韋奇伍德經常用鉛筆給他的老顧客寫信,向他介紹店裏的幾種新文具。這幾封信的內容都差不多,他機械地寫著,有點無聊。"妳能同時寫兩三封信嗎?"當韋奇伍德看著最後壹張紙上留下的最後壹個單詞mark時,突然產生了這個想法。
實現這個想法似乎不是很難。韋奇伍德很快想出了壹個辦法:用藍色墨水浸泡壹張薄紙,然後在兩張吸墨紙之間晾幹。書寫時,可在普通紙下劃線,獲得復印件。1806年,韋奇伍德獲得了他的“復制信函文件裝置”的專利。
韋奇伍德的發明出來的時候,英國的商業活動很發達,復寫紙大有用武之地。看到他的發明如此受歡迎,韋奇伍德建立了壹個車間來生產這種特殊的紙。後來,法國人用甘油和松煙滲入紙中制成復寫紙。大約1815,德國人又創新,加入熱甘油和從煤焦油中提取的染料,細磨研究,塗在堅韌的薄紙上,制成新的復寫紙。後來人們在這種復寫紙的塗層中加入了蠟,以降低粘度,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復寫紙。
今天,造紙的原料越來越多,造紙的方法也越來越新穎,紙張的品種更是五花八門。
有壹種紙叫電熱傳真紙。它的壹面塗有鋁金屬,另壹面塗有白色低壓絕緣層。當這種紙安裝在某種儀器上時,儀器上的記錄針會根據光、熱、靜電、生物電流等各種信號電壓,自動擊穿白色的低壓絕緣面,露出黑色的基紙,形成傳輸的文字和圖形。
有的論文還能“說話”。這種紙叫磁性紙,是在厚紙上塗壹層磁性物質制成的。它可以像錄音磁帶壹樣在錄音機上錄音,也可以播放出聲音。如果用這種紙給遠方的親戚朋友寫信,就不用寫了。妳只需要用它記錄下妳的話,然後裝在信封裏寄出去。親戚朋友收到後,把紙放進錄音機裏,就能聽到自己的聲音。
紙非常易碎。它怕撕,怕拉,怕戳。但只要在普通紙漿中摻入合成纖維,就可以用普通造紙方法制造合成紙。這種紙兩面打毛後,可以像普通紙壹樣印上圖案和文字。特別堅韌,就算幾十噸的坦克被碾壓也不會破!用這樣的紙印軍事地圖是很自然的。
我們知道紙在翻動時會發出“咕咚”的聲音。電臺播音員9也會在讀稿時壹直播報紙張煩人的聲音。現在人們發明了壹種無聲紙,像絲綢壹樣輕軟,上面有無數的細孔,翻過來也不發出聲音。
有壹種香味紙特別受孩子們的歡迎。美國壹家出版公司曾經出了壹本特別的水果畫冊。看過書的孩子只要用手去摸,就能聞到圖中的香蕉、蘋果等水果的味道。這是因為書裏的水果是用不同氣味的紙剪貼的。當妳用手摩擦屏幕上的水果時,這種紙會因為摩擦產生的熱量而散發出香味。
前蘇聯科學家Vinciunas在20世紀80年代發明了最奇異的紙張。造紙原料是玄武巖、凝灰巖等妳根本想象不到的石頭。
Vinciunas首先將玄武巖和其他石頭熔化成液體,然後使用快速拉絲設備將巖漿拉成極其纖細的絲束。這種“石纖維”浸泡在酚醛樹脂裏,就成了褐色組織。再經過壹道工序,加入壹些粉筆粉後,紙就白了。這種紙強度高,所以可以做得很薄。五張紙合在壹起,就和我們平時的壹張紙壹樣厚。
這種石頭紙韌性極好,拉起來很快,不會斷。如果用來打印報紙,報紙打印機的速度可以提高幾倍。由於石頭紙著色性能好,用它印制的畫報色彩非常豐富。另外,石頭紙不怕水不怕火不怕細菌,用它印刷的書保管起來省心多了。石頭紙還有壹個突出的優點。隨著石頭紙的大量生產,替代樹木作為材料可以避免無數的森林被砍伐,有利於維護生態平衡。
10
蔡倫發明紙以來,人們使用的造紙材料,無論是破布、破網、樹皮、麥稭、稻草、蘆葦、俄毛、木材,都是纖維材料,石頭紙是第壹種用非纖維材料制成的紙。未來會出什麽樣的新論文?我們無法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紙的發明也是無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