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歷2月3日至5日之間。立春和長夏、立秋、立冬壹樣,反映了季節的變化。立春標誌著萬物緊閉的冬天已經過去,開始進入萬物溫暖、陽光明媚的春天。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的第壹個,是幹支歷壹年的開始,是萬物的開始,代表著萬物的開始和壹切自強不息的意思。“二十四節氣”最初是根據北鬥七星的鬥柄旋轉方向確定的,鬥柄旋轉呈圓形,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北鬥七星由舒天、田璇、天極、天全、宇恒、開陽、耀光七顆星組成,因此得名。北鬥七星是北半球(中國位於北半球)的壹個重要星象,北半球相應區域的自然節律在恒星轉動時逐漸發生變化,因此成為古代人們判斷季節變化的依據。以鬥柄所指方向北鬥七星作為確定月份的標準,稱為鬥劍(又稱“簡悅”),即:正月建陰,二月建毛。11月造個孩子,12月造個醜的。鬥柄從正東偏北(陰位,後天八卦位)開始,順時針轉動,指十二月末醜側,次年正月回到陰位。鬥柄轉動壹次為壹個周期,稱為“歲”之壹(取),周而復始。在幹支時代,天文現象“鬥柄銀輝”被視為“春正”(正月),立春是壹年的開始。春天的開始意味著壹個新的周期開始了。
現在的“黃河經度”節氣也是基於精密的天文計算。《二十四節氣》(從1645開始使用)以黃道的度數劃分,每個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某個位置,反映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黃道的度法(也叫“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壹個360度的圓“黃道”上(太陽在天球上壹年的視路徑),它被分成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65438+。它以春分為起點0度(排名先立春),按黃河經度排列,即太陽從黃河經度0度開始(這時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進15度為壹個節氣,運行壹周後回到春分,為壹個回歸年。黃道的周長是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壹個節氣,每個節氣度數相等,時間不等。“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太陽每年的視運動,所以公歷中“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兩者相差1-2天。以“黃經度數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止於大寒。太陽到達經度315時,是立春的節點,是每年公歷2月35日的節點。
初春習俗活動盤點;
躲避春天
在傳統的民間傳說中,當妳在立春到來時,妳應該躲避春天。因為立春的氣候開始變化,新的氣場會對壹些人產生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它會影響壹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和禁忌,這也延伸出多種避春的方法和習俗。
傳統遺留下來的習俗不應該在初春的這壹天相互爭吵,而應該和諧平靜地迎接。有些地方,藏春之日不宜活動,不宜探望重病患者,不宜參加葬禮,以免招惹厄運,影響全年的運氣。
占據齊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節氣,占據氣的信仰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形成。《孔英達書》:“每逢春秋分,冬夏至日,立春長夏為開,立秋立冬為閉,利用這八天的日子,壹定要去觀象臺,寫寫妳所看到的雲和事物。雲若有異變,則為舊時代之妖,後驗之。寫這本書的人也在為此做準備。”因此,在春秋時期,在春天的民間節氣開始,爬雲和占蔔計算已經開始成為壹種習俗。
去春遊
宣布春節喜訊後,我們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面,四八個人擡著的巨大的春牛雕像走在後面。邊走邊跳,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隊伍浩浩蕩蕩,蔚為壯觀,走遍了周圍村莊的大街小巷。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為他的祖先提供祭品。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與祠堂有關系。“我在立春的時候,供奉祖先的食物也很特別。河南汝陽縣誌上說:“有春宴,吐春餅,薦蔔梨。在有些地方,立春祭祀被稱為“咬春”。
鞭打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壹直保存至今,但唐宋時改為春,盛行,特別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的習俗流傳更廣,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鞭打春牛的意義不僅限於送冷氣、促春耕,還有壹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欲斷本地牛,人爭春牛土,謂之搶春,以牛頭為運。成型春牛時,往往要往肚子裏塞五谷雜糧。牛被砸了,五谷就流出來了。人們笑著把谷物撿起來放回他們的谷倉,表示谷倉裏裝滿了谷物。
迎春花
春節是春季開始的壹項重要活動,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和預演,俗稱春演。春節是在立春的前壹天舉行的,目的是帶回春天和句芒。句芒是春天之神,也就是植物和生命之神。句芒的形象是壹個人面鳥身。他遵守規則,負責春季事務。周朝時,為迎春而設東堂,可見祭祀句芒的歷史悠久。“立春的前壹天?”是清朝的簡·廉寫的。在府衙中,設蘆棚2間,東西朝南,東對山神,西對春牛,都是五顏六色的形象,使男女都能有個大概的看法。當我們在初春到達。公役燒,故謂之春。然後,人們把春天的牛塊帶回家,以示好運。
春季祭祀
春社是古代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是初壹,大部分是在立春後的第五天舉行。唐代詩人王甲寫過《社日》詩:“桑哲影離春社,家家沈醉。”可見古人非常重視祭祀社稷,後來成為流傳下來的習俗,意思是大地孕育萬物,祈求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鐵壹春字畫
春天來臨時,在門墻上張貼宜春字畫是自唐代以來的壹種習俗。據記載,在春日開始時,唐代長安人經常在門上張貼書法和繪畫,稱為“宜春文字”,繪畫稱為“宜春畫”,如“歡迎春天”、“美麗的春天”、“盛開的春天”。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人民的古老習俗。每年,在春天的開始,壹只大約3厘米長的公雞被用布做成並縫在孩子的帽子上,以表達對“季春(雞)”的祝願。在春天的開始,女人們用線把豆子掛在她們的角上,或者撒在奶牛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防止孩子得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