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把百花的生日稱為“花神節”,也叫“花神節”。古人把花節比作中秋節,以農歷二月十五為花節。但由於全國各地開花節點不同,花節的日期也不同,有的地方在2月初二,有的地方在2月12日、2月20日。
節日的起源
關於花節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在清朝,納粹版的《月令》中提到過:陶朱公的書上說:“二月二十日是百花的生日。無雨,百花熟。”
陶朱公是春秋時期的人物,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本書應該是春秋時期寫的,這是最早的花王朝的記載。不過這本書其實是明末壹個佚名的人編的。它不能被認為是陶朱公·範蠡寫的,或者它可能是贗品。宋代《石林廣記》引用了周朝的地方風俗。據說:浙間風俗,說春序在中,花爭,是時賞。這是世界上的壹句俗語,月亮上開花。
人們認為花節起源於魏晉時期。不過《風土人情》這本書也是有爭議的。有學者認為是宋人所寫,也是壹種偽說。
從此,歷代詩詞中都出現了“花朝”壹詞,壹般指美好的春光。
南朝梁元帝有
“這是月夜,誰忍得了相思。”
唐代的白居易
"在繁花似錦的春日早晨和月明的秋夜,我常常拿起葡萄酒,壹個人喝完。"
關於花節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當代學者普遍認為,花節最遲在晚唐時期形成,壹直延續到清代。
節日風俗習慣
唐朝以前的花朝,大部分貴族和文人都外出踏青,寫詩。宋代以後,花節開始逐漸影響民眾,也繼承和衍生了許多節日習俗,其中有壹部分是從人民節和中和節吸收過來的。
春遊蝶舞
不同時代的花節都有在春天舉行郊遊的習慣。無論是人還是學者,都會在這壹天去郊外爬山、賞花、騎馬、劃船。宋代時,花會還流行“捕蝶會”,這是壹種非常有趣的民間舞蹈娛樂活動。
種樹和采摘蔬菜
人們認為在開花時間種花有利於農作物的生存,所以有在這壹天種花種樹的習慣。
“摘菜”就是摘野菜。花朝前後,芥菜和黃花蒿最新鮮,營養豐富,能強身祛病,深受人們喜愛。
為眾神的聚會祈禱
花節是百花的生日,花神的生日自然伴隨著祭祀花神的活動。在古代,關於花神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僅有壹種而且不限於女性。女媧是最早的花神。後來,魏夫人和也被稱為花神。明清時期有月月有主花,月月有花神的說法。
各地也會修建花廟,舉行花廟紀念花神。尤其是花農,應該焚香膜拜,祈求鮮花豐收。
贊華尚虹
唐代宮廷非常流行簪花,以牡丹為主料。後來,民間婦女會選擇普通的花卉或切割五顏六色的布在寺廟佩戴,以滿足花卉節日的氣氛。
賞紅就是模仿民間護花橫幅的故事,剪下五色畫貼在樹枝上。
占蔔收獲
在古代,人們認為花節的天氣與壹年的收成有關,今年的收成也是通過晴天和雨天來預測的。還衍生出了很多諺語。
比如“雷聲大雨點小。”
“好的壞的,但看看2月12日。”
花朝會
人們在花節集中外出,也催生了熱鬧的市場,尤其是花市。在buy buy除了買,還有蹴鞠、蕩秋千、打草等各種娛樂活動。
其他節日和習俗
除了以上習俗。花節會有酒席、詩詞等活動,有的地方會舉辦有特殊意義和地方特色的活動。如,勸農、元宵、看百花戲、祭祖、接種疫苗等活動。
被遺忘的花王朝
明清時期是花祭的鼎盛時期,花壇香火鼎盛,花神形象深入人心。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有很多花神,在馮夢龍的《醒世》和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中也可以看到。《紅樓夢》中,曹雪芹把林黛玉的生日定在花節,以顯示她作為花仙子的特點。
但可能是因為花節時間難以統壹,也可能是沒有形成固定的節日習俗,沒有特別的意義。晚清以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和現代旅遊業的興起,花會逐漸衰落。雖然民間仍有影響力,但已非古代盛況。1925農歷2月13日,上海書店出版的《紅玫瑰》雜誌特地開了壹期《百花生日》特刊,紀念這個已被歷史遺忘的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