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年輕時有“輔君立業”的政治抱負,但因士紳把持政權,政治黑暗,雖有抱負,卻無法實現。
東晉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加劇,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在這個動蕩的年代,在江西旬陽柴桑,有壹位著名的詩人,名叫陶謙,又名陶淵明,因為不喜歡當時的政治腐敗,隱居在家鄉。說起陶淵明,很多人自然會想到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蓋房在人境,卻無車馬”的文學意境,而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桃花源詩》。他在其中向世人展示了壹個“春蠶集絲,秋熟不納王稅”的世外桃源,人人“皆大歡喜”,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世界的遐想。除了文學成就,陶淵明還是壹個關心百姓疾苦、寧餓死不為五鬥米下跪的清官。
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他雖然是大官,卻不是士族大地主。到陶淵明出生的時候,他的家族已經沒落了。陶淵明八歲時父親去世,留下孤兒寡母,生活相當艱難。受祖父孟佳的影響,陶淵明從小就打下了紮實的經學基礎。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於是他給自己起了壹個個體名,叫“五柳先生”。
陶淵明開始以教書為生,所以在旬陽縣認識了很多官員。這時,他的文學才華逐漸顯露出來。壹篇散文《閑情賦》被朋友抄了,傳到了當時的江州刺史王凝之那裏。讀了《閑情賦》後,王凝之很欣賞他的文筆,便邀請他到江州來飲酒。這別駕祭酒也是州裏的高官。如果陶淵明從現在開始努力往上爬,前途不可限量。但是這種不開祭酒真的很難做到。要操心的事情太多,有的人開始送他禮物。陶淵明是個清廉的人,不崇尚虛榮。他怎麽能接受別人的賄賂呢?可是整個衙門上下壹直都在收禮物,現在突然就這麽另類了,大家都看他不順眼。漸漸地,陶淵明自己也感覺到了,於是決定不再留在這個汙穢的江州刺史。
此時正是播種移栽的季節。按照慣例,國家要派人下來勸導農民,也就是監督播種和插秧。陶淵明想到春天的田野和青苗,想到可以離開官府幾天,呼吸壹下新鮮空氣,於是提議自己隨人下凡。這種勸農的工作沒什麽油水,大家都不想去,自然很樂意讓他去。那壹天,陶淵明來到田埂上,看見壹個頭發花白、皮膚黝黑的老農正在水田裏插秧,他就魂不附體了。老人回頭看見幾個官員在看他,就直起身子走過來說話。
“老大爺,這麽大年紀了還插秧?”
“是啊,警官,人多幫手多,不然會錯過節氣,結果不好。”
“是啊,”陶淵明轉向隨行人員,嘆息道:“如果家家都像這位老人,收成會不會不好?”
“哎,收成好有什麽用?”老農拉住女人,“有多少能吃進嘴裏?這些年稅收壹年比壹年重,生活真的沒法過了。如果我們再趕上洪水、幹旱和戰爭,整個家庭將不得不為食物而逃亡。”
陶淵明沈默了,心裏沒滋味。我回到府衙,立即寫了壹首詩《勸農詩》:“我生在古代,自傲自足,忠厚誠懇...我不敢收,我誇德美。”陶淵明在這首詩裏強調民以食為天,農以立國,是聖人自己做的事。他看似在警告農民,其實是在警告執政者:不要以為種田不值錢,不勞而獲是可恥的!古代的聖賢和隱士還在地裏勞作,何況我們這些有情之人,怎麽能在脫衣服的時候無所事事呢!後來我寫了壹首歌,“霜露環山,大氣先冷。這不是難為田家了嗎?”在《生活真苦》這首詩中,他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百姓的生活就是這麽苦,可中共書記處王凝之此刻正在中共書記處修建道觀,用於加固長江口堤防的錢被挪用了。陶淵明聞訊急了,馬上去勸刺史打消這個念頭,但刺史根本不聽。陶淵明覺得在朝廷再呆壹會兒也是壹種痛苦,於是馬上辭職,回到了家鄉。
當地政府聽說陶淵明是壹位名將的後代,又是壹位文才,於是推薦他加入劉裕麾下的軍隊。但沒過多久,他看到官員們互相沖突,他很煩,就要求出去當地方官。老板派他去彭澤(今江西省)做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