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壹個重要的民間節日,人們稱之為“祭竈節”。此時,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停下手中的各種工作,忙著年前祭祀神靈的祭祀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竈的習俗,伴隨著壹個淒涼的民間傳說。古時候,壹對老夫妻只有壹個兒子。他們視兒子為掌上明珠,非常愛他。但因為家裏窮,無法維持生計,他只好忍痛讓兒子去煤礦挖煤。
這位老人想念他的兒子很久了。這壹天,老婦人告訴老人去參觀煤礦。在路上,老人遇到了壹個赤腳的同路人,兩人越來越熟,相處得很好。聊天中,老人得知赤腳片是受王艷指使來礦上找回100名礦工的。老人急了,光著腳求兒子留下。赤腳大方地答應了,並告訴他不要告訴任何人。
見到兒子,老人裝病,兒子在身邊伺候,無力下井。不久,煤礦出事了,老人趕緊帶著兒子回家。
轉眼間三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二晚上,老人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告訴了老伴。誰知,這個說法被廚君聽了,23號晚上,廚君上天,把這件事告訴了玉帝。玉帝惱羞成怒,立即處罰了赤腳片,並帶走了老人的兒子。
正因如此,臘月二十三,人們敬趙君吃糖,希望他到了天宮之後,不要再搬弄是非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臘月二十三祭祀爐竈。
臘月二十三,中原城鄉燃放第壹輪鞭炮。城市居民忙著購買麻糖、火和其他食物,用於向爐子獻祭。在廣大農村,祭竈的準備活動和盛大儀式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逐漸開始。
祭竈儀式大多在晚上舉行。祭祀竈臺時,祭祀竈臺的人跪在竈臺雕像前,擁抱公雞。有的人還讓小孩抱雞,跪在大人身後。據說雞是棗爺升天所騎的馬,所以雞不叫雞,而叫馬。如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點完香案,屋內香煙彌漫著神秘的色彩。主人斟酒磕頭,喃喃自語著什麽。看完之後,燃燈大呼“領”!然後天捧酒倒雞頭。如果壹只雞的頭撲騰了壹下,說明棗爺壹直忘恩負義。如果雞頭不動,就需要再澆壹遍。
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吃食物,如火爐糖果和火。在壹些地方,他們還吃糖餅、油餅和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竈食品應該是首推竈糖。廚房糖果是壹種麥芽糖,粘在口腔和牙齒上。給竈臺獻糖的原因是為了粘竈臺主的嘴。傳說棗爺是玉皇大帝派來監管人間善惡的神。它有溝通的功能,聯絡天地之間的感情,傳達仙境和萬物。
信息之間的責任。它上了天堂,人們就給它竈糖,希望它吃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也有人說,祭竈用的糖果,不是粘在竈主的嘴上,而是粘在竈主貪善愛搬弄是非的奶奶的嘴上。
除了吃竈糖,火也是祭祀當天非常有特色的時令食品。臘月二十三,城裏餅幹攤的生意很紅火。人們圍在壹起,爭相購買祭祀用的爐子並焚燒。農村大部分是自己做的,用面粉和炕做的。家裏很熱鬧,有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竈節視為僅次於中秋節的團圓節。凡是在外地工作、做生意、上學的,都盡量在臘月二十三前趕回家。如果能吃到家裏煮的祭祀爐,就有竈神保佑,來年家人平安。
開封新年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然而,中國新年不僅是農歷正月初壹,也是壹年和壹年的結束。從舊年十二月初八到農歷正月初五,就是年。舊時開封有句話:“臘八,祭竈,過年時,姑娘要花,小夥子要槍。”所以說到臘八,開封城鄉都會有“年味”。
二十三、壇官。12月23日是我國民間的祭竈節。為了讓竈王爺在天上對玉帝說好話,家家戶戶都要擺上竈王爺的牌位,有的還在牌位兩側寫上“好言從天,好運從下”。意思是竈神的送別晚宴。
祭祀結束後,大家都忙著買年貨,打掃屋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給親戚的禮物。買年貨壹直忙到臘月。今天開封還有壹首慶祝春節的民歌:“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屋;二十五、豆腐;二十六、切肉;二十七、殺壹只雞;二十八、殺壹只鴨子;二十九、去打酒;30歲了,貼個門旗。”
除夕總是被稱為除夕,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在過去,開封有許多舊習俗。如“官印”、“武官印”、“公事印”、“說書印”、“乞印貼”等。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是祭祖和除夕守歲。現在除夕夜,開封人還沿襲著過去的許多好習俗。雖然除夕夜不再有“祭祖”了。然而,壹些人走親訪友,看電視和猜燈謎直到深夜,壹些家庭聚在壹起相互鼓勵,總結過去壹年的收獲並制定新壹年的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鐘聲響起時,人們爭先恐後地燃放第壹聲鞭炮,這意味著開封人開辟未來的決心和熱情。
正月初壹,家家早起,換新衣,洗完。首先,他們放鞭炮,祭奠祖先的遺像。然後,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會給他們“壓歲錢”。2008年全家在餃子吃飯,然後開始給親戚朋友拜年。舊時拜年壹般由父母領著,先拜長輩、親戚朋友,再去遠方的家。家家都有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為了等過年的客人。按照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大年初壹下午拜年就結束了。
正月初二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舊日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喇叭聲、汽笛聲不絕於耳,騾馬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
正月初三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因為舊歷上說這壹天“不適合壹切”,所以第三天禁止去開封探親。初五是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的第壹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親戚朋友之間也要避免互相拜訪。除了這兩天,節日期間開封鄉親走親訪友,少有閑暇的日子。
林州民間春節
林州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過年不是指正月初壹,而是包括壹年的開始和結束。壹進臘月,就有“年味”了。
臘月初八的早餐,人們要吃“臘八粥”。粥是用小米和柿子熬制而成,味道香甜,俗稱“柿子疙瘩湯”。所有農婦都要在太陽升起前做好粥,在南墻上放壹堆米,說:“早點做臘八粥,在南墻上放壹堆米,小鷦鷯就不推我家了。”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始於宋代。原意是人們用壹年的收成祭祀祖先、神靈,慶祝豐收。後來由於林州災害頻發,逐漸演變成吃“臘八粥”,祝谷亮來年豐收。目前,林州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來年會有好收成”的說法。
二十三、送老竈主上天。為了讓竈王爺替百姓向玉帝求情,人們在竈王爺牌位兩側的對子上寫著:“天道好言,下凡吉祥”。為了防止竈王爺報假信息,芝麻糖被當作水果祭品,粘在竈王爺的嘴上。
打掃房子二十四。據民間傳說,竈王爺是天帝的統帥,負責視察家人的功過。凡是這樣做的人,都要在墻上做記號,並在年底的臘月二十三向天界報到。盧頤武接到天帝的命令後,會根據墻上的記號,用天兵懲罰回民。為了消除隱患,人們在送竈神的第二天就立即開始打掃屋子,形成了“二十四掃屋”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那壹天,人們把泡好的大豆磨碎,通過籃子搓去殘渣,煮熟成塊,撈出放入篩子,形成積壓。之後,豆腐被切成小塊,保存在鹽水中,供春節期間食用。
26塊切肉。那壹天,市場上有許多肉架子,村民們用大鍋宰殺豬和羊。割肉的,量財的,富戶預備,直到正月十五;窮人準備到正月初五。
二十七蒸著吃。是窮人家和富人家都要做的事,也是過年的特色之壹。每家要根據人口大小和客人數量,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吃到“破五”的數量。
二十八個大貼紙。在1949之前,林州大部分人請人寫對聯,也有農民用家裏的花來表達心意。此外,周六他們還得堅守在門口。門神多為秦瓊、景德、大高關公、五子鄧柯等。,而且大部分都是鋼印的。貼副講究“窮簽(橫縫)富副”,即過梁紙要小,副紙要肥。1980以後農村都貼雙對聯,就是除了門框上的壹副,在門垛上再貼壹副巨型對聯。還有壹桶寫在菱形紙上的藥方,上面寫著“福”字,還有壹個“出門見福”,或者“歡迎收福”,或者“歡度春節”之類的,貼在門上或者墻上。“院中春色”貼在院中樹上,“白虎喜氣”貼在石磨上,“龍喜氣”貼在石磨上,“日行千裏”貼在車上,“六畜興旺”貼在倉房上,“米麥滿倉”貼在桌子上,“衣服滿箱”貼在衣櫃上,“健康平安”貼在床頭上。與此同時,各種神牌也以新的方式書寫,除了廚房是用綠紙寫的(意在避免火災),其余都是用紅紙寫的。裏裏外外,都是紅燈,都是好運。
二十九撒蠟就走。那天晚上,幾十個人在鄰村的帶領下,提著燈籠,敲著鼓,拍著鈸,舉著香軸。他們到各村的寺廟裏點蠟燭,燒香箔,為的是敬神驅邪,送福音。村子裏的人們聚集在聖地,等待福音傳道者隊伍的到來。壹村送,壹村收,田野燈火通明。1950之後,這個習俗就消失了,改為29打酒。
30捏仁出鍋。捏仁捏扁菜,出鍋就炒菜。這兩項工作是臘月三十最緊張最艱巨的工作。那壹天,從早上開始,家裏所有的女人開始壹起幹活,做餡,和面。餡料和面後,他們圍在炕上揉面。婆婆和嫂子壹邊捏,壹邊逗,很開心。打包的扁食應該夠30個晚上和初壹第壹天吃。我壹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後,要先煮壹鍋,撈成小碟子,每盤兩個。主婦會在家燒香點紙,為先人祈福:“有話要說,先吃了再說,這樣才能保佑家庭,人丁興旺。”另外,家裏的男人用托盤擡著去墳頭祭祖,每個墳前放壹個小盤子,點壹門大炮磕頭。這些事情做完之後,就開始炒。該上油的都要炸。酥肉、丸子、刀頭肉(排骨用)和菜類食物都要在鍋裏炒,但妳要從第壹口鍋裏取壹點,盛在爐子裏,讓竈王爺在五月初壹回來吃。當然,如果臘月小,這壹天的活動就在29號。
硬幣是平的。這是臨縣流行的壹種民俗。三十包扁食裏,幾個硬幣包在扁食裏,誰第壹天吃早飯就吃扁食,誰就在這壹年裏有福了,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爭先恐後地早起,尤其是孩子們,他們破例多吃些清淡的食物來逗全家人笑。
送壹盞燈。30日晚上,縣城南部農村家家戶戶都會把紙燈籠連在柱子上,送到墳頭通宵點燈,讓先人和別人壹起過年。這盞燈是初壹早上拿回來的。
門栓。年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的門檻上放壹根桃木棍,如果沒有桃木就用其他的棍子,防止“野鬼”進屋。
忍了壹年。又稱“守歲”。據民間傳說,三十夜,只要妳有毅力,壹定會等到神的女兒打開更壞的大門保佑人間。如果妳早睡,就不會有快樂。人們都有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聊個沒完,借此機會享受天倫之樂。家庭主婦也要設香案祭祀,通宵捧燭,焚香五次。晚上禁止大聲喧嘩,以免驚擾神靈;禁止拆櫃,以免卷款潛逃;禁止照鏡子拿木梳,以免看見“鬼”;禁止見刀剪,以免破屋;禁止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止倒便池,以免褻瀆神靈。30晚妳要把剩菜扔了,那叫明年的晚飯。大年初壹早起要把剩飯剩菜扔掉,不止是個好兆頭。1980之後,農歷新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有條件的家庭圍在電視機前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淩晨時分,各家的年輕人右手持槍,左手打火,右腳踩門外,左腳踩門內,睜著眼睛看著電視屏幕,站成壹個搶著點頭鳴槍的姿勢。電視畫面壹到,伴隨著悠揚的鐘聲,千家萬戶的鞭炮齊鳴,火光、禮花、二環等各種彩色大炮把天空裝點得五彩繽紛,光彩奪目。
第壹天磕頭。天亮前人們停止吃扁食後,晚輩先給家裏的長輩磕頭,然後成群結隊去給其他家庭(通常是自己家)磕頭拜年。除了壹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裏其他人都去了鄰居家,就連三裏五村也給親戚和新朋友拜年。如果晚輩是小孩或者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壹些壓歲錢。
拜訪親戚。探親順序是:侄子去奶奶家,女兒隨丈夫去娘家,然後去姑姑、姑母、姐姐家。除了特殊情況,我們都應該回去祭拜。民間有“初壹初二美,初三初四好祭拜節”的說法。
解開五個結。農歷正月初五是農歷五月初五,是迷信的說法。人們認為第五、第十四和第二十三天是不吉利的日子。正月初五是新年後的第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非常忌諱“走親訪友”,積壓的都是為了過節改善家裏的生活。印石那天,主婦還從爐子裏拿出壹點灰,送到街口,俗稱“送窮灰”。
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期間,所有孩子都不會被打罵。他們會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即使他們有錯誤,也不會被打罵。這是老壹輩傳下來的規矩。如果妳打罵孩子,妳會受到所有人的譴責。所以孩子最期待的就是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