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給我壹篇關於文學的論文

給我壹篇關於文學的論文

淺析陶淵明田園詩中的親農意識。陶淵明田園詩以自己的隱居經歷為基礎,直接描寫田園風光和農業生活。他的詩歌表現出強烈的親農意識和艱苦奮鬥的實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量描寫田園風光,表現出對鄉村和土地的熱愛;歌頌農民,贊美勞動,與農民建立深厚友誼;親身參與養殖,自力更生,感嘆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受。這些詩歌中表現出的親農意識與他的隱居生活不無關系。第壹,美麗的鄉村風光

從歷史上看,在陶淵明之前,以民歌的形式出現,以田園為背景表達某種情懷的農事詩屈指可數。如《詩經》十畝之間、七月與十畝之間:“十畝之間,桑葚閑,行子猶樂。十畝之外,桑在泄,行而子亡。”《七月》第二回:“七月火滿,九月賜衣,春日照,有阿明蒼耕。女人捧著籃子跟在後面,乞求軟桑。春天來了,齊琦被收養了。女人心裏難過,差點帶著兒子回家。他們描寫的鄉村風光,樸實無華。自然景物的描寫只是人們活動的陪襯和背景。作者的意圖不是展示它們的自然美。陶淵明田園詩的主要內容是描寫質樸的田園風光和農村的日常生活,通過樸實的語言坦率自然地表達出來,使人感到詩人對農村和土地的熱愛真的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壹點斧鑿的痕跡。如《歸園》第壹部寫道:“方宅十余畝,茅草屋八九間,柳陰後檐。李濤羅塘前,“任遠村伊壹市場暖煙”。這是典型的田園風光。屋前屋後種著榆樹、柳樹,美麗的桃花、梅花香氣四溢,炊煙裊裊,營造出壹幅寧靜舒適的畫卷。從筆下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只有真正熱愛土地和農村環境的人才能寫出。再比如《讀山海經》:夏夢的房子周圍長著植被和樹木。鳥兒似乎對他們的食物很滿意,我愛我的茅草屋。農活結束後,我經常回來讀我喜歡的書。住在僻靜的村巷裏,遠離喧囂,即使是老朋友開著車往回走。享受春酒,從我的花園裏采摘蔬菜。細雨從東方吹來,伴著清新的微風。泛覽《紂王傳》,流遍山海。還有什麽比這種宇宙觀更幸福的呢?在這裏,詩人用線描的手法,用平實的語言,描繪了壹幅鄉村風光的畫卷,讓人讀來毫不費力,但我們卻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詩人對鄉村的熱愛。初夏時節,房子周圍的樹木郁郁蔥蔥,安靜而美麗,鳥兒飛到這裏築巢。雖然沒有樹上絢爛的桃花、梅花,也沒有飄來的榆柳絮,但郁郁蔥蔥的綠樹掩映著宜人的艷陽,鳥兒的鳴叫襯托著寧靜祥和的田園環境。詩人筆下的樹、鳥、風、雨、房子等等,都蘊含著詩人親近鄉村、熱愛土地的真摯意圖。

第二,與農民的深厚友誼

多年的勞動生活使陶淵明與農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與農民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這種交流很真誠,充滿情趣的體現在他的詩裏。比如《歸園》第二部:野地裏人少,窮巷裏車輪少。後天,我蒙上眼睛,想著酒。當人們在復雜的市場裏,穿著草* * *。見面不談世俗事務,只說花園桑麻長。我的田長得越來越高,我的耕地日益擴大。經常擔心突然霜凍,莊稼像灌木壹樣枯萎。農閑時節,與詩人* * *交往的不是騎馬開車的達官貴人,而是“長滿青草”的農民。他與農民隨意交往,親密無間。他是那麽平易近人,沒有壹點封建土醫生的架子,農民把他當知己,熱情相待。“市場裏的人接觸的都是草* * *”,隨意和農民聊天。他的思想感情也和莊稼的命運緊密相連。他為莊稼的旺盛生長和耕地面積的不斷增加而興奮和高興,也為莊稼被霜凍侵襲枯萎而擔憂和擔心。所以他說:“桑麻的日子長,我國的日子寬。總怕霜來了,草也壹樣。”。他關心農事、親近農民、與農民溝通的行為,在東晉等級森嚴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因為當時貴族醫生階層的價值觀中壹直存在著對農業和農民的輕視。《遷徙》兩首歌也寫了他和農民鄰居的友好交流。與鄰居壹起工作,玩得開心,建立親密的友誼。第二雲:春秋多良辰,山上寫新詩。過了門就互相打電話比較好,有酒考慮。農事歸故裏,閑暇中想家;相思穿上衣服,說個沒完。這個道理就無敵了,無為壹下子就到了這個地方。衣食要守規矩,辛苦不要欺負我。在這裏,詩人與農民之間坦誠而和諧的關系表現得如魚與水壹樣親密。“進門不如打招呼,有酒再考慮。”朋友經過門口,互相問候,聚在壹起。如果有酒,大家壹起考慮。我們仿佛聽到了親切的問候,仿佛看到了他們喝酒時無憂無慮的樣子。飲酒品酒,耕田,穿衣登門,這些與農民和諧舒適的生活,是詩人對勞動生活的體悟,也是他對田務和農民的深刻理解。也是我永遠耕田的決心。這種親民意識和“田老”式的“自負盈虧”生活,是維系他們感情的紐帶和幸福的源泉。這也正是為什麽他的田園詩突破了前代壹般農業詩對田園風光的描寫,同時又超越了後代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在詩中的對農民的同情和關心的作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田園詩風格。

第三,自身的努力

親近農民、與農民為鄰、贊美勞動是他親農意識的表現。作為自然生活的壹部分,他甚至寫出了自己種田的感受和經歷。這種農業工作的現實意義也體現了陶淵明的壹種信仰。比如《歸園》第三部:南山下種豆,草滿豆苗。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植被覆蓋的羊腸小道,夜露沾濕了我的衣服。弄濕衣服不可惜,但希望不要違心。這首詩真實地描述了工作生活和他自己的感受。雖然“草豐豆苗稀”,但他仍“晨興廢穢,帶荷花回家”,真實地表現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苦,耕者有其田的艱難。地裏種豆子,但是因為農技低,豆子苗稀少,而草長勢旺盛。即便如此,詩人還是在黑暗中,披星戴月,清晨帶著露珠出門,深夜帶著露珠回家,白天自然汗流浹背。勞動雖然很辛苦,但陶淵明卻感覺很舒服,充滿了自得。他並不把勞動力當成“廉價”的東西,而是認為這符合他的意願。

正因為詩人有親身參與的工作經歷,他才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情感都融入了潯陽河沿岸的土地,忍受了農活的壹切艱辛,才能夠認識到農民在農村的艱苦生活,並把作品描寫得如此細致入微。這種真實感的產生,農桑勞作後重現的田園風光,體力勞動後的無憂無慮,實現理想的喜悅,都是後世田園詩人所不及的。無論是孟浩然的《襄陽鹿鳴》,還是唐代王維的《輞川圖靜歌》,他們的田園詩都是詩意的,但都沒有耕田的切身體驗。作者沒有或者不願意像陶淵明那樣對土地的執著和真誠,對土地的特殊感情。壹直缺少的是陶淵明務農後所擁有的艱辛和快樂。所以,讀這些詩,感覺有點做作。所以我們說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的創始人,但同時他又把這種詩歌形式發展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度。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長期的農耕生活有著深刻的體會。再如,“耿旭九月西田奪早稻”:命屬道,衣食固。根本不露營,求安全?春天,我設法做生意,我的工作年數是可觀的。早上,有點慢,白天,是負數。山中饒雙樓,氣氛也是先冷後熱。田家不苦,傅難辭。四體誠累,常人無異幹。屋檐下洗,爭酒潑臉。遠離溺水,千年而相關。希望是這個樣子,不能後悔。這首詩的開頭是:“命屬道,衣食固。什麽叫不紮營,卻求自保?”修身養性,自給自足,是農業社會理想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個人生活方式。“溫飽”二字對人類生計極其重要,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每個人都有創造物質財富的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個道理出自陶淵明之口,尤為可貴。詩人認為,追求溫飽應該放在人生的首位。要想達到身體安全,必須自己管好溫飽。這裏的反問句暗示了當時的統治階級鄙視種田桑的工作,而陶淵明拋棄官場,鼓勵自己堅守耕耘,是壹件大事。“春天,我的職業生涯很長,我的工作年限相當可觀。早上稍微勤快壹點,白天還是消極的。山中饒雙樓,氣氛也是先冷後熱。田家不苦,傅難辭。”詩人首先描述他從春天開始從事農田工作,從未停止過。看來今年的收成還不錯,字裏行間透露著豐收的喜悅。因為這份收獲是努力的結果,“早上我努力,白天我回報”,早上拿出去地裏幹活,晚上拿著工具回來,每天,每個月,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我的工作雖然有限,但是到了晚上才回家,可見勞動是辛苦的,所以要做到“相當的工齡”就更難了。“饒爽露在山中,氣氛也是先冷後熱。田家不苦,傅難辭。”本來工作很辛苦,但是山裏霜多露多,氣氛先冷了。當然,這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對於詩人來說,尤其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前面說過,詩人在歸田的第二年,曾經“山南種豆”,“草滿豆,苗稀”。過了幾年,現在山裏種水稻了,但可以說是“老年可觀”,他有了“田家不苦”的真實體驗。這是他唯壹的活路。詩人辛辛苦苦養活自己,心安理得。雖然他工作努力,但他以受苦為樂。這種自願長期參加農業工作的可貴情懷,是他強烈的親農意識的有力佐證。

第四,陶淵明的親農意識和隱逸情懷

陶淵明的田園詩具有強烈的親農意識,這與他的隱居生活密切相關。正是他隱居山林的經歷,讓他有機會真正接觸大自然,接觸農民,自己動手工作。

陶淵明從小受到儒家傳統的教育,有著積極的人生態度。他曾期望在仕途上有所進步,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他在《慕容》中說:“前任老師的遺誌,我是不會落下的!40就懵懂了,難道還不夠恐懼嗎?養我的名車,讓我成為名馬。雖隔千裏,怎敢!”他想策馬揚鞭,出去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希望自己能實現“壹生大有裨益”的理想。他還說,“我記得年輕的時候,我對自己很滿意,我渴望逃離世界各地,我在思遠。”③可見他的心思。然而,到了陶淵明青壯年時期,東晉政治已經完全混亂,他空有抱負卻沒有理由施展。所以詩歌裏有很多詞是不會遇到嘆息的。他以前是個官員。雖然他可能對政治抱有希望,也嘗試過,但更多的是壹種必然,因為政治形勢和生活壓力。他與世俗世界如此格格不入,卻又不得不融入官場,所以他的精神非常痛苦,充滿了遺憾和愧疚。幾番悔恨之後,他毅然下定決心向官場做壹次告別,好死不瞑目。《飲酒》第十二首說:“長者曾為官,壯士忽失時。杜門不歸,終身死。”官場的權力之爭,政治勾心鬥角的血腥,讓真正本性純潔的陶淵明再也無法忍受。所以“杜門不回,死終身”,再也不做官了。

陶淵明從汙穢的官場來到寧靜的鄉村。他全盤否定前半生,“誤墜塵網,去三十年”,“籠中久矣,得歸自然”。他把仕途官場稱為“塵網”和“牢籠”,他恨不得盡快擺脫這個險惡的環境,立即回到自己非常熟悉和友好的農村。“籠中之鳥向往老林,塘中之魚懷念老園”說的是他像籠中之鳥,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曾經自由飛翔的森林,就像塘中之魚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曾經自由漂浮的江海,過著“海闊任魚跳,天高任鳥飛”的自由自在的生活。這種情緒在他的《回Xi詞》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離迷失不遠了,今天覺得自己是對是錯。”帶著壹種後悔的心情,我徹底否定了過去的自己。壹旦擺脫了道路和危險,我欣喜若狂。“問路夫君,恨清晨第壹縷光”即使在早壹刻看到自己的門,也成了壹種極大的愉悅和安慰。用這樣的情緒和感受來描寫農村和農村風光,當然是對官場和仕途的徹底否定。

陶淵明在與勞動農民的交往中,感受到了他們的真誠和淳樸,與他們建立了真摯深厚的友誼,使陶淵明從骯臟的官場中歸來,看到更多勾心鬥角、名利雙收的人後,發現了真善美,心靈得到了凈化。因此,他真誠地歌頌農民,贊美他與農民建立的純潔友誼。

陶淵明的隱居與苦幹,是對仕途的真正拒絕,是對自由的追求,而不是身在江湖而專註官場,或者回到家鄉做壹個土地肥沃的地主。他來到鄉下,拼命地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內心有壹陣子陶醉了。他欣賞農村,真的很迷戀。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靜思園”和“園入夢鄉”。與汙穢的官場相比,農村的壹切都是美好的。詩人的靈魂,觸摸著鄉村的美景,立刻與自然融為壹體。他以開放的心態全心全意擁抱美麗純凈的大自然,懂得了生命的真諦。在這裏,詩人追求的不是物質生活的享受,而是精神的解放和人格的真正自由。

綜上所述,陶淵明的田園詩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經歷為基礎,在田野空間中直接描寫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蘊含著隱逸情懷。他的偉大和獨特之處在於他的親農意識和耕耘龍牧的工作實踐。可以說,正是這壹點,讓陶淵明有別於古代所有失意文人,也讓他成為封建時代唯壹真正有資格被稱為“鄉村詩人”的文學家。他的山水田園詩中強烈的親農意識反映了他的隱逸情懷。他還用這些詩來表明自己隱居做官的遠大誌向,從而成為“古今隱士”

參考資料:

[1]《陶淵明仕隱》李華寫《首都師範大學報》1995.05

[2]《陶淵明詩文賞析》李華巴蜀書店1988版。

[3]《湖南教育學院學報》劉繼元2001.04

[4]《陶淵明及其田園詩》孫敬著《中國之士》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