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同樣的東西,他先找媽媽要。如果她不給,他就向他父親要,他父親就會給他。媽媽不喜歡,爸爸喜歡。他當著爸爸的面做,媽媽什麽都不敢做。父母從小就養成了投機取巧的孩子的習慣,他以後會吃壹輩子苦,而我們好不容易教好了壹個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應該團結起來,站在同壹個立場上。讓孩子知道爸爸不喜歡,媽媽也不喜歡。不管他在哪裏試,都沒用。最終,他只能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
我們現在很少說“多子多孫”這句話,因為歷史表明,多子不壹定是福。妳看,有些人養了很多孩子,沒有壹個有所成就,卻把家裏搞得壹團糟。要求更多的兒孫,其實是壹種內心的不安。壹個內心非常穩定的人,連生男生女都不在乎。壹個心滿滿的人,不會在意生壹個還是生兩個,因為兩個都是有益的。所以,多生孩子不壹定代表好的壹面,只是因為我想多生幾個孩子,確定其中壹個會成功,這是焦慮的另壹種表現。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首先敞開心扉,完全接納自己的孩子。即使出生的孩子有六個手指,妳也要接受;哪怕他天生只有壹只耳朵,妳也要接受;哪怕壹只眼睛天生失明,妳也要開心的接受,這就對了。因為妳沒有資格選擇,妳沒有機會改變。
換個說法:人無完人,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這叫個體差異。每個人都是不壹樣的,父母無法選擇孩子,因為孩子不是商品。所以我不太同意很多人說的“我選擇了這個孩子”。
孩子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但父母沒有選擇孩子的權利。妳看,很多人想生男孩,結果卻生了女孩。有些人很想生女孩,但就是生了男孩。還是有很多人很想生孩子,但是不能。這些都是證據。這證明父母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孩子有選擇父母的權利。妳看,他知道自己選了這麽壞的父母,還沒出生就後悔了,然後流產了。或者他壹出生,看到父母錯了,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完了,死了。所以從種種跡象中,我們可以感覺到,父母無權選擇孩子,而孩子有權選擇父母。我們做什麽呢
只要我們心胸開闊,來了就歡迎,來了就抱怨別人。如果只是和自己過不去,很容易傷害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但實際上,很多家長壹看到孩子就生氣,壹看到孩子就反感。這種心態必須改變。因為妳無法選擇他,也無法用他換另壹個,妳只能接受他。這是唯壹的方法。
為什麽孩子的成長方式不壹樣?就是告訴家長要因材施教。如果都壹樣,就好教了。寫壹套教材就行了。說實話,我們學校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有缺陷的。真正懂教育的人會告訴妳,男生和女生的教材不應該壹樣。壹般來說,女生對數學沒有太大興趣,叫她學高數也沒用。男生對數學更感興趣,妳應該讓他多學點,這樣才公平。女生有女生的興趣和誌向,男生有男生的興趣和誌向。現在,學校要求男孩和女孩通過考試,但不要求不及格。這不是壹個好的學校做法。另外,在家裏,家長可以看到孩子的特點是什麽,然後妳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要父母采取壹致的方向和方式,孩子不僅會很快相信,也會很快接受。不要讓孩子覺得妳們兩個不壹樣,讓他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只有當他沒有選擇的時候,他不得不面對妳的需求,他才會開始合作。所以我們特別建議家長可以有不同意見,但是妳們可以關起門來自己討論。妳不需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同的話。
我看到壹些家庭有非常好的父母。孩子碰到什麽事情,爸爸不同意,媽媽馬上就知道不同意。然後我媽去房間問我爸怎麽辦?即使發生爭吵,聲音也不會被外人聽到。等到和我父親達成協議就好了。而且,家長最好不要變卦,比如上午不改下午,今天不改明天。孩子需要靈活性,但如果妳給他太多的靈活性,他會無所適從。
我們每個人的靈活性都應該慢慢來。壹個人要想靈活,必須先把基礎動作做好,妳才能靈活。基本動作還沒做好,妳就開始叫他適應,太可怕了。我們有句諺語:沒有規則是不夠的。就是告訴我們,妳要有規矩,才能方成圓。妳沒有規則,圓不像圓,方不像方。犯了錯就不好了,所以最好約法三章,不要壹下子要求很多,這樣孩子根本記不住,也做不到。
比如有壹個家庭,教育很成功。他看到孩子做錯事,也不會罵他,因為全家三章同約,規定每天晚上8點到8點15分是復習時間。孩子說到底做錯了什麽是他的事,家人不會說他。到了八點,他家人會問他,妳覺得今天怎麽了?孩子心裏要有準備。當他知道是八點的時候,孩子就會開始復習。他不會覺得委屈。如果妳讓他看看他的錯誤,他會緊張壹整天。他怎麽學習?他怎樣才能過上安穩的生活?所以父母告訴孩子,我們尊重每壹個人。但是每天晚上,爸爸都會先復習。然後我爸就說我今天早上出門的時候很匆忙,所以妳跟我說什麽我都沒註意。對不起孩子們會理解的。爸爸也會犯錯。為什麽我不能?他開始談論他的錯誤。
這樣的家庭不是很和諧嗎?所有的缺點都已經檢討過了。為什麽要這麽苛刻,大驚小怪?做任何事,給對方壹個心理準備。比如我們帶孩子出去之前,先問問他。張叔叔明天從天津來,我們要和他壹起出去吃飯。妳想去嗎?孩子經常說我不去。但是我們要明白,孩子說不不代表他們真的不願意。妳去看那個孩子,他說什麽都不要,最後什麽都要。
所以家長不能用孩子的言語來確定孩子在想什麽,這是不靠譜的。這時候父母可以說:“好吧,妳不去,妳怎麽辦?”他說:“我還在家裏。”妳問他:“妳壹個人在家會害怕嗎?”他說“不怕”,妳說“那就照做”。五分鐘後他會和妳壹起去。這時候妳說:“妳還是不要去了,在家更舒服。”他說:“不行”妳說:“那妳出門要穿得整整齊齊?”他說“肯定”,妳說“妳得穿鞋,不能這樣光腳出門”。他也會說“肯定”。這樣,妳說什麽他都會同意,到時候,妳說什麽他就做什麽。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讓孩子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馬上給他打電話。說實話,妳自己都做不到。妳看,情侶經常吵架,就是因為事先沒說好。人不是機器,要時刻做好心理準備。我們已經說過,要把孩子當人看,就要對孩子有心理準備。比如告訴他吃飯前要洗手,他就知道了。大家都很忙,所以他要去幫忙拿筷子。第壹次沒考好。問他筷子這樣更好看嗎?他看了看,然後把剩下的放在桌子上,妳開始教他。他非常高興。他沒有反抗,所以學起來很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