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的含義
在農歷二十四節氣中,雨僅次於立春。每年立春後15天左右,也就是2月的18天左右,當太陽的經度在330度時,將是雨季。雨水節氣過後,萬物都處於萌芽狀態,充滿生機的春天來了。這個時候不僅天氣變暖,冰雪也開始融化,降水也開始增多,所以這個季節叫雨。雨節氣開始於2月18或19,結束於3月4日或5日。著名專家告訴我們,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有四個,分別是春季的雨,谷雨和冬季的小雪和大雪。
民間習俗
回娘家習俗
下雨天回娘家是川西地區流行的另壹種習俗。到了雨節,出嫁的女兒帶著禮物回去看望父母。生過孩子的女人壹定要帶肉罐頭、椅子之類的禮物來感謝父母的恩情。對於懷孕時間不長的女性,媽媽會為她們縫制壹條紅色的褲子,貼身穿著。據說這樣可以讓他們盡快懷孕生子。這種風俗在農村仍然流行。
偶遇和寄信的習俗
在川西,雨節是壹個很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不管下不下雨,這壹天都充滿了壹種詩意:清晨的第壹道曙光,霧蒙蒙的路邊有壹些年輕的女子,手牽著年幼的兒子或女兒,等待著第壹個路人。而壹旦有人經過,無論男女老幼,攔住對方,就把自己的兒子或女兒抱在地上,磕頭,送對方做幹兒子或幹女兒。
這在川西民間叫“撞見崇拜”,就是誰撞見誰就是誰,事先沒有預定目標。“撞拜送”的目的是讓孩子順利健康成長。當然,“撞見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的習俗“崇拜”自己的孩子只在農村。
接受長壽的習俗
雨節的另壹個主要習俗是女婿,他去給他的嶽父母送節日。節日的禮物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壹英尺和兩英尺長的紅絲帶。這叫“壽壽”,意思是祝公公婆婆長壽。另壹個典型的送節禮物是“肉罐頭”:把豬蹄、雪花豆、海帶放在砂鍋裏燉,然後用紅紙和紅繩把罐子封好,送給公公婆婆。這是對辛辛苦苦把女兒養大的公公婆婆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的大喜之日,公公婆婆也會回贈壹把傘,讓女婿出去跑壹跑,既可以為他遮風擋雨,也意味著祝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
拉包包習俗
寶寶是四川話,在米歇爾·普拉蒂尼裏是祝福孩子長大,找個好人做教母的意思。因此在米歇爾·普拉蒂尼中被稱為寶爺、寶爸、幹媽、寶娘。需要未婚的也叫保保。過去,人們有壹個習慣,就是向上帝為他們的孩子占蔔,看看他們的孩子命運如何,他們是否需要找到壹個米歇爾·普拉蒂尼。找米歇爾·普拉蒂尼的目的是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成長。這可能也和之前的醫療條件有關,因為醫療條件不好,很多孩子生病根本無法治療。所以需要借助米歇爾·普拉蒂尼的祝福來養育孩子,於是就有了雨節的活動。這壹舉動年復壹年,成為了壹個由來已久的習俗。
客家風俗
所謂“占米色”,就是通過炒糯米花來預測大米的收成,也就是預測大米的顏色。顏色充足代表產量高,顏色不足代表產量低。“色”的好壞,取決於綻放出來的糯米花的數量。迸出白花花的糯米越多,每年的水稻收成越好;爆開的稻花越少,說明每年收成不好,米價會貴。
宋代以前,中國農業乃至整個經濟的重心壹直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自宋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中國南方的稻作文化逐漸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主體。從宋代到元代再到明清,客家人傳承了近千年具有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習俗,雨節糯米花的“米色”就是其中之壹。
元代樓元裏《田吳佳行》記載了當時我國南方稻區“占米色”的習俗:“逢雨節,幹鍋爆糯米,稱“羅”而占米色。”“博羅”即“博樓”之意,南宋範成大《武君誌》提到:“寶諾谷在釜中,謂之博樓,亦稱密花。”在範成大的《吳中祭詩》中,也有“粉球亂意,烹聲大”的句子。詩人註雲:“炒糯米為伊布,俗名波羅,北方人稱之為糯米花。”
自宋代以來,吳越地區的人們就有在正月十三、十四“占蔔糯米”的習俗,將糯米放入鍋中翻炒,這對谷米爆炸的人來說是吉祥的。
客家雨節“占米色”和吳越民間正月十四“布谷”具有相同的民俗意義,甚至是同壹事物的兩種形態。正月十四恰逢陰雨天,時間差距不算太遠;爆米花的用料和做法幾乎沒有區別。
猜猜妳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