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消息到通信
梁衡
在很多記者的心目中,傳播是壹個籠統的概念。“溝通”是壹個籃子,什麽都可以放進去。交流沒有規則,想寫多久就寫多久。為什麽妳拿到壹份材料會用通訊而不是新聞?傳播和新聞,甚至壹篇文章有什麽區別?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分析新聞和傳播這兩種最常用的新聞體裁。
首先,通信必須有壹個消息內核。
發布新聞,傳播新聞就是傳播信息。新聞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新聞是最集中、最簡潔、最直接的方式,而且是以高信息量滿負荷承載的。傳播也是信息傳播的壹種形式,所以它也必須包含必要的信息,即它必須具有最低限度和最少的信息含量。既然消息中充滿了信息,而傳播是在這些信息基礎上的延伸和挖掘,那麽建立傳播的前提就是必須有壹個消息核心。無論壹個溝通文本有多長,形式有多復雜,就像剝殼取芯壹樣,最後總有壹個核心:這就是信息,也就是說溝通中總有壹個信息包裹著。或者可以說,交流是基於壹個信息。
作為壹個信息,有三個基本要求。
壹個是要有實物;第二,這個事件必須是新鮮感的;第三,這個活動要有足夠的受眾,要有傳播價值。即真實性、及時性和受眾。這是信息的核心。在傳播中,這個核心也是存在的。但總的來說,由於交際中的字數多於消息數,表達形式多樣,所以這個核心更具嵌入性。
所以,我們檢驗壹個交流是否能成立,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傳播了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是,那就不是新聞,不能叫通訊,可能是小說或者散文。應該說,任何真實的交流都可以縮寫為壹條信息。如果不是,說明這個溝通是假的,是虛張聲勢。這是檢驗溝通的第壹標準,也是壹塊試金石。如果妳嘗試壹下,確實可以檢測出壹些不合格的虛假通訊。比如有些“新聞核心”是虛假信息,最著名的是《錢吹走之後》,1980獲得中國好新聞獎,後來被取消了。這種交流可以稱為“假核型”。有些“新聞核心”與受眾無關,沒有新聞價值。比如羊年第壹只羊,1991的“現場短新聞獎”的壹個選秀,講的是壹個女人在某市婦產醫院新年鐘聲敲響後,生下了第壹個孩子。這種交流可以稱之為“空核型”,細胞核裏沒有內核。而有的去尋找,卻根本找不到這個“核心”,可以稱之為“無核”溝通,或者說無根溝通。比如生命時報1997 165438+10月2日有壹篇通訊《平安大街古跡安全了》,說北京要修壹條穿城公路,古跡會受到保護。但是看完整篇文章找不到必要的信息:這條路的始末,方向,沿途涉及哪些古跡,如何保護,不過我說的是過去的工作和現在的困難。
第七屆中國新聞獎有兩篇通訊獲得壹等獎:壹篇是新華社的《讓世界走向和平》。其核心信息是“中國宣布暫停核試驗”。通訊全文* * * 2850字,也可以縮寫成幾百字的短消息,這是它的“新聞核心”。另壹本是《向聯合國植樹》,2960字。其核心信息是“內蒙古某女副鄉長帶領群眾治沙成績突出,應邀到聯合國介紹經驗”,也可縮寫為幾百字的信息。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傳播與消息的本質關系是,它必須包含新聞信息。傳播是壹個信息的輻射和擴展,傳播中必須有壹個信息核心。
第二,傳播比新聞更集中,更典型。
既然交流中有留言,為什麽不直接寫留言,而壹定要寫成交流呢?在原始通信中表達的信息的質量和數量與在消息中表達的不同。壹般來說,第壹,傳播中所包含的信息的時效性相對弱於消息的時效性,但由於經過了壹段時間的檢驗,這種信息的穩定性相對高於消息的穩定性。第二,交流中包含的信息往往是間接的、反映性的。比新聞更水,表達起來更飽滿,更生動。壹句話:傳播比新聞更集中,更典型。這也是我們檢驗溝通的第二個標準。
典型性是傳播與信息的主要區別,是傳播區別於信息的新活力。新聞可以是某壹點剛剛浮現的信息,事物的瞬間,枝葉的花絮;無論傳播的長短,都要有壹個完整的思想、形象和過程,是壹個獨立的整體。新聞以信息的真實、新鮮、適用取悅讀者,而傳播在完成這壹功能的同時更強調人格魅力。畢竟傳播更多的是集中的、個性化的、典型的信息。但對於新聞,我們不能指望它是典型的。它的主要任務是新、廣、快,但是很多可能符合新、廣、快標準的信息卻不能用來寫通訊。因為不典型,反映不出深層規律和本質。如:很多突發事件,奇聞軼事,趣聞軼事,就是這樣。主要是因為這件事在題材、情節、人物等方面都不典型。,不可能寫出比信息的深度和豐滿度更高的東西。很多記者和通訊員分不清這壹點,往往把沒有太多典型價值的表面信息變成壹種交流。因此,在以往的所有獎項中,總會有評委權衡其中壹條簡訊,並說:這應該是作為壹條信息來寫的!
傳播的典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選題的典型性,二是繪畫素材用筆的典型性。
在選題構思上,首先,作者必須選擇壹個能最大程度滿足讀者信息欲望的選題。無論是人的傳播、事件的傳播,還是問題的傳播,這個對象、事件、問題所包含的信息,都是某壹時期、某壹地域的讀者所關註、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另壹方面,如果使用的信息達不到這種典型性,這種交流就無法成立。雖然有信息核,但是是軟核。這篇稿子裏有壹篇通訊叫《六十八封和平信》,講的是壹個農村姑娘,在哥哥參軍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為了讓哥哥安心服役,她對家人的葬禮保持沈默。她每次寫信都說家裏沒事,好幾年了,都要壹個人承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作為新聞報道,也許可以,但作為通訊寫出來,就不太有代表性了。主題站不住腳。
第二,這個模型要有足夠的深度,也就是說,它包含的信息是海量的、多層次的。因為傳播中的信息集中在人物性格、事件、具體環境、問題中,在表達時更加具體、生動、深刻,能夠形象、生動地回答讀者的提問,充分滿足受眾的信息欲望。所以,溝通壹定要有層次,要有深度。比如這個獎項,有幾篇是關於壹家三口兄弟都是科學院院士,壹家六口五個民族等等,內容就不能再深了。
除了選材出人意料之外,作者註意選擇比新聞更典型的素材,包括典型的情節、環境、語言,也可以稱之為二次典型化,以挖掘典型的個性,最密集地表達信息。比如上述獲獎作品《讓世界走向和平》,作者把戰爭與和平聚焦在核武器試驗上,這是第壹次典型化,第壹次典型深度,但這還不夠。他再次放映,第二次典型化核試驗和停止核試驗的主題,再次聚焦三個典型人物,即三個試驗基地指揮官。特別是文章結尾安排了壹個典型的戰爭與和平的場景,看得見摸得著,有情有理。
這次獲得二等獎的通訊《我能摸火車嗎》從題目立意上反映了經濟建設的成就和京九線的開通,但作者選取了壹個更典型的細節:沒見過火車的山區人從幾十裏外趕來看火車,問我能不能摸火車。驚喜的興奮躍然紙上。還有二等獎通訊《來生母子》,從立意上講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典型。在選材的時候,作者寫了壹對父母如何照顧好身患絕癥的孩子,但是孩子短暫的壹生很充實。文章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尤其是孩子死後母親的壹句話,更為典型:“下輩子我們還是母子。”這兩篇文章以主角的典型語言為標題,增加了文章的典型性。
從筆中汲取素材的典型性,只有通過交流這樣壹種從容不迫的表達方式才能充分發揮出來。當然,事物本質的典型細節也能在新聞中體現出來,但事實並非如此。為了盡量反映深層本質,傳播要特別註意典型手法的運用。
2、
* * *和通信與新聞的個性。它們的相似之處在於必須包含信息,符合新聞規律。區別細分如下:第壹,在信息時效性上,新聞更快,傳播更慢;二是在信息內容上,消息列表更多,交流更充分;第三,在信息深度上,新聞更淺,傳播更深;第四,在文章的結構上,信息是簡單的,而交流是復雜多變的;第五,在語言和修辭的運用上,新聞是壹般的,傳播是特殊的;第六,在內容上,新聞多表現事件,傳播則涉及事、人、理;第七,在作者主觀傾向上,新聞基本不透露,但傳播可以透露;第八,審美上,新聞堅持新聞的簡單樸素,而傳播可以稍加修飾;第九,在功能上,新聞只求傳達信息,傳播已經涉及審美和教育功能;第十,從讀者效應來說,新聞尋求刺激和爆炸效應,傳播尋求震撼和思考效應。
可見,從新聞到傳播是壹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是新聞家族在傳播信息的前提下,形式和功能不同的分工過程。要準確把握他們的個性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