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多為漢族信仰,瀾滄、西盟部分拉祜族也信仰。其廟最早見於《溥貳負誌》:觀音閣位於府城西北,土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日荷塘之上,聯泰寺建於康熙五十年。現在寺廟修復後仍在觀音山。明代袁哲縣城東有壹個和尚洞。進入清代後,四浦地區漢傳佛教寺院增多,思茅、普洱、墨江、景谷、鎮遠、景東、江城、瀾滄等地都有分布。50年代以前,佛教活動的主要內容有:懺悔、盆景、佛誕(農歷四月初八)、開悟日(農歷十二月初八)、涅槃日。出家為僧的僧尼,入寺後都以“師”為姓。僧尼必須吃素,遵守十誡,平時住寺拜佛,念經,打坐,以“打坐”為基本修行方法,從事壹些農活和體力勞動。佛教認為,茶有三個好處:壹是打坐時,整夜不睡;二是吃飽了可以幫助消化;第三,茶是非毛之物,可以抑制性欲。僧侶們需要茶來解渴、冥想、祈禱和舉行茶會。冥想應該頭挺直,背挺直,不動不偏。冥想這麽長時間必然會產生疲勞和困倦,需要喝茶提神才能堅持。而且和尚也有“午後不吃”的戒律。因為經典,具有清盆、破眠、解渴、消除疲勞等功效的茶,在不違背宗教戒律的前提下,自然成為僧侶們需要的最理想的飲品。佛教歷來提倡節欲、禁酒、禁葷、素食,而茶汁清淡爽口,既符合佛教戒酒、戒苦的教義,又有助於佛教在修行禪定時以茶娛樂。所以佛教徒視茶為“聖物”,壹直提倡飲茶。佛教寺院也在不同場合飲其茶:以茶敬佛、菩薩、祖師,以示對“供茶”的無上崇敬與敬意;茶是用來紀念恩人,朝聖者和遊客的,遵循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寺廟茶”是用來表示對新人的尊重;把茶作為祝聖和尚虔誠的飲料,和尚在祝聖前後喝“祝聖茶”,讓和尚在祝聖後虔誠地打坐。可以說大乘佛教的很多佛教活動都離不開茶。
佛教南傳,官方命名為“八裏經佛教”,傳入四浦區已有數百年。在西雙版納、孟連、景谷、墨江、普洱、思茅、江城、西盟、瀾滄,傣族、布朗族都信仰佛教,與茶有著密切的關系。傣族人稱佛寺為“碗”,壹般分為三等。土司所在的佛寺稱為總佛寺,由四座以上的村寺組成的佛寺之壹為中心佛寺。最基層是壹座寨子佛寺。據1996統計,全區共有佛寺168座,分布在景谷、江城、瀾滄、孟連、西盟五縣。佛教寺廟的“張安”神父主持宗教活動,並在葬禮、敬神驅邪和接待遊客時使用茶葉。在“雨生”閉關節期間,人們進入齋戒期(傣族歷九月滿月至十壹月滿月,為期三個月),佛寺和宗教老人在佛寺住持戒律、聽經、打坐時也要喝茶。在傣族歷的1月和2月,在小窩店的浩巴裏瓦(又名浩幹)的最大齋戒期間,邀請來自40多個佛教寺廟的40名僧侶與薩瑪尼級服務員壹起參加。有的和尚住在佛寺的正殿裏,傣語叫帕洪,有的住在佛寺周圍提前搭建的小窩裏。兩組僧人分別選出自己的首領,早晚去佛寺正殿念經拜佛,中午在沙塘舉行自診,其余時間在住處打坐。這些活動都伴隨著喝茶。“黃小窩鋪”活動期間,信眾壹般不外出勞作,每天煮最好的米和茶給僧人吃。僧侶的衣食住行和宗教生活完全模仿古代僧伽的生活方式,持續了15天。通過這種形式的“黃”,僧侶們有機會休息,修身養性,洗心革面,祈求和平,五谷豐登,牲畜興旺,茶也是有用的。
迪慶、滇西北、西藏等地的藏族寺廟所用的茶葉,大多是從思普區運來的普洱茶。藏傳佛教不僅為自己飲茶、待客、祭佛,還舉行茶會。據介紹,西藏卡文巴木喇嘛廟經常有僧人來這裏聚會,舉行盛大的茶會。巡回僧侶對佛陀很忠誠,用茶招待所有的喇嘛。全寺喇嘛4000多人,每人喝兩杯需要8000杯。當時要50兩。根據查理·鮑勒(Charlie Bowler)的《西藏的人們》(people in Tibet)壹書,在2月和3月,西藏喇嘛舉行了為期三周的盛大祈禱會,期間有大型茶會。數千名喇嘛身著莊嚴的法衣列隊,靜靜地坐在寺內的菩緣上。小喇嘛端出壹把熱茶壺,施主跪拜在地,將茶湯分發給眾僧。與此同時,恩人唱起“贊美詩”,富裕的巡回僧侶在茶裏加入點心或牛奶酪。據《西藏舊傳》記載,蘇牛有壹個國王,曾經連續八天大擺宴席,席間還喝著茶湯,配著點心和牛奶酪。會後信眾遊山,窮人帶著茶壺碗,燒開水,在山腰喝茶,自得其樂壹日。藏傳佛教和普洱茶的關系也很密切。
道教是中國漢族的本土宗教。明清以來,隨著漢族遷入泗浦地區,數百年來道教也隨之傳入。明朝崇禎元年,在普洱建立文昌宮。據《景東縣誌稿》記載,景東道教金鼎殿建於西區鐘鼓裏,為清康熙年間道士彭所建。清代以來,景東、普洱、鎮遠、江城等地先後有老君廟、黃愚閣、石天廟、大石廟、三洪宮、文昌宮、王艷廟、城隍廟、財神廟、土地廟、山寺、龍王廟、王耀廟、娘娘廟等道觀。坐禪,養心,對山,齋戒,齋戒,戰鬥,當母廟,五帝廟等。坐、養心、臨山、封氣、開氣、鬥氣、做事、念經、占卦、說玄奧、祈福、禁咒、心服、念經、超越、燒香、供飯、謝土、辦煙會等道教活動都要用普洱茶。
道教主張修行養生,“入世不死”,超越塵世,希望長生不老;所以道教深受“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茶可解”的影響,將茶視為“靈芝草”。所以道教宮觀裏有“名山必產靈芝草(茶)”的口頭禪。道教認為,飲茶最能養心,能體悟天人之美,進入”。道家修煉主要在於修心,修心在於靜。人們相信“寧靜是智慧的根源”。道教也有“不殺生、不偷盜、不奸淫、不妄語、不飲酒”的戒律,而茶的清爽、節儉、提神、平和、超脫、空靈的性質,有利於信眾修煉,以達到“閉關報國”、“靜而導智”的目的。因此,宮觀中的道士用茶作為祈福、祭祀、齋戒和“驅鬼捉鬼”的祭品,以茶待客,甚為流行。道家用茶祭天或作為陪葬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四浦地區,道觀的品茶禮儀流傳到民間,以茶祭天拜地無不蘊含著道教茶文化的魅力。在這裏,善男信女為了保佑神靈,常常以“四果純茶”或“三茶六酒”祭天拜地。每年的清明節和初冬,他們都要祭拜祖先。過去在思茅、西雙版納的茶區,每逢農歷七月二十三日諸葛亮生日,思茅商會的制茶人,思茅區的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都要在商會和茶山舉行“茶祖會”,向茶祖諸葛亮、古茶樹焚香祭祀,祈求茶業興旺、茶農平安。這些都說明道教與普洱茶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