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從小熟讀詩書,學習兵法。在官宦之父林遊的影響下,林沖學識淵博,精通文武,在他的思想深處,隱藏著中國古代報國的正統儒家血脈。他的人格修養和理想追求是至善、至美、至常,忠孝兼備,禮義雙全。他在邊境軍事管制時忠於職守,嚴於律己,為邊疆的長治久安做出了許多顯著的成績。他的突出功績和對耿直的忠心,沒有得到昏庸朝廷的獎勵和提拔,反而被別有用心、嫉妒心重的童貫據為己有。林沖被貶為掌軍務的欽差教頭。被貶是不祥之兆,預示著從此開始了坎坷而悲慘的人生歷程。風霜劍影牛鬼蛇神的迫害,讓林沖的鐘丹耿直徹底潰敗,徹底毀滅。
林沖沒有意識到保級給他帶來的厄運。他深愛著讓他享受天倫之樂的妻子和母親,同時又憤世嫉俗,充滿仇恨。面對朝廷的腐敗和漢奸的囂張,林沖毅然保持了對大臣節的熱情,上書皇帝,以求勵精圖治,懲治漢奸親族,穩固國家大業。這壹招需要勇氣和魄力。但由於當政的官員掌管國家大事,親信都是漢奸,於是誤入白虎塘、被發配滄州、災民山廟等傳說中的災難連鎖反應就落到了他的頭上。可憐的官員生涯悲慘地結束了。
林沖在作品中是以壹個有見地的國家政治參與者的身份出現的,與朝廷的奸臣是對立的。他對國家大事煩惱的關心,說明他從小接受的儒家教育在起作用。效忠朝廷的目的是為了振興紀律,鞏固國家和人民。這裏的“忠”可以說不是壹種愚忠。林沖對“忠”的理解還是比較清醒的。“忠”的對象是代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賢明政治,是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正派人格的體現。它不同於封建統治階級所提倡的“忠”。雖然林沖和梁山好漢都以“反對貪官,不反對皇帝”表現出嚴重的妥協,但林沖的“忠”比歷史上普遍接受的“忠”更通俗、更廣泛。歷史上公認流行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忠”觀念,更註重大臣對君主的依賴和服從,強調君主對大臣的絕對統治指揮權。它純粹是壹個政治概念,與國家機器壹起維護統治利益。而林沖的“忠”卻滲透進了他理想人格的修身要素,它只是壹種單純善良的欲望和行為,沒有復雜的推來推去的雙向關系。這種單純善良的忠誠限制了他的反抗,加重了他的人生悲劇。
林沖對童貫和高俅的不滿,壹方面是出於他作為臣子的本分,另壹方面則來自於他剛烈忠厚的性格。這與他對朝廷的忠誠和人格精神是壹致的。正因為這兩個原因,林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的性格在善於抒情的戲劇情節結構中顯得更加鮮明和典型。
林沖是壹個活生生的舞臺形象。除了對朝廷的深深忠誠,他還依戀著自己的老母親和老伴。他對母親的孝順,是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對慈母的愛。對妻子的愛體現了夫妻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體貼,並不屬於英雄美人的習俗。劍的故事後半段筆墨滿滿,誇張描述了這段感人的感情。雖然難免過分,但還是對林沖形象的加深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林沖被逼上梁山。他對農民起義的認識是模糊的,內心深處似乎根本沒有參加農民起義的意識。漢奸的欺淩和迫害,讓他在加入義軍之前,對江湖豪傑的幫助感到無所適從。《仙劍》劇中,林沖為了被消滅,交出了朝廷中的奸臣和亂黨,並很快接受了皇帝的大禮,做了壹次光宗耀祖的表演,使得懲治奸臣黨成為林沖上梁山圖謀復仇的契機。這種牽強附會的戲曲結構大團圓結局對林沖形象產生了負面影響,弱化了人物的悲劇氣氛。同時,劇中插入林沖,請算命先生預測吉兇,是壹種失敗,有損人物的豐滿。
中國傳統戲劇中的林沖源於傳奇小說《水滸傳》。雖然在結構情節和人物塑造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戲劇和小說畢竟是兩種不同的體裁形式,更何況不是壹個人創作的,所以在塑造林沖形象上有著不同的風格。劇中的林沖是壹個反對漢奸的政權參與者,而小說中的林沖是壹個英雄和傳奇。在性格上,前者忠誠天真,後者勇敢正直;戲曲中的林沖更多表現的是忠義,小說中的林沖側重的是仁義。前者政治傾向明顯,後者人情重;小說中的反抗帶有群體色彩,戲曲中的反抗指的是林沖壹個人,所以反抗力沒有小說中那麽強。
林沖在明代戲曲作品中作為壹個政治性很強的人物出現,與當時反對朝鮮腐朽的現實氛圍是壹致的,而《刀劍》中的林沖就是適應這個時代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