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中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除夕”被稱為“大年三十”,是農歷新年的最後壹天。這是南寧壯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月初,我們開始為新年做各種準備。30日,各家各戶忙著打掃四合院,換衣服,殺雞,釣魚,炸油豆腐,包粽子,蒸年糕。晚飯前,各家各戶都要獻上豬肉、雞肉、酒、米等祭品,祭拜祖先的神靈。然後燒紙錢,放鞭炮。祭祀結束後,我們開始吃團圓飯。菜品豐富,大家開懷暢飲,以回報壹年的艱辛和天倫之樂,而且這頓飯的菜要留著,以示壹年有余。
春節
春節從月初壹的淩晨開始,壹直持續到十五的元宵節,其中初壹到初五最為熱鬧。清晨來臨,各家各戶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天壹亮,女人們就沖到河邊的井邊“搶新水”,第壹個接新水的是幸運兒。女人用“新水”煮姜汁湯圓,先祭祖,然後全家人吃。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我們不互相拜訪。早餐後,青少年們盛裝打扮,邀請同齡人和朋友參加附近的各種娛樂活動。過去,南寧也舉行慶祝春節的儀式。“撫州縣布置五顏六色的亭子,擺好當地的黃牛,在東郊歡度春節”;“祭典儀式十分繁盛,男女老少爭相在距縣城二十裏之內觀看,熱鬧非凡。”農村也流行舞獅、舞龍、跳春牛的習慣。舞獅隊走村串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孩子們很樂意跟隨。獅子每來壹戶人家,主人就獎勵它壹包,互相祝賀。第壹天不殺生,午餐吃素,晚餐吃剩菜。大人給孩子壓歲錢。從初二開始,親戚們就開始互相通信拜年,帶的禮物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東西,持續了好幾天。主人家只收來客帶來的禮物的壹半,自己留壹半或者擺上年貨讓他們帶回去。初五之後,親朋好友之間拜年的拜訪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準備工作。元宵節,家家殺雞備肉,祭祖,祈求風調雨順,長命百歲,六畜興旺。春節結束了。
春舍假日
又稱“保陽節”,意為“春禱”。二月初二,各村或宗族聯合殺豬宰羊,到社稷壇或土地廟祭祀社稷王或土地爺,祈求神靈保佑全村平安、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古代有“春社、城鄉祭祀土地神,老少聚飲散福”的習俗。每個家庭有壹人參加祭祀社的活動,壹般是男性(即父母;如果父親去世,長子會參加)。祭祀結束後,在社壇前吃晚飯,或通過將供品平均分給各家各戶的方式回家祭祖。
花王節
考華,又名花婆,是壯族人民虔誠崇拜的女神。傳說花神專司人類生育,也是孩子的保護神。所以寶寶出生後,在臥室的床頭立壹個花王女神,上面放壹束從野外采摘或用紅紙剪下的花。每到初壹或十五,都要燒香祭拜;當孩子生病的時候,崇拜他。農歷二月二十九,是大祭祀。在這壹天,已婚婦女成為姐妹,殺雞祭拜女神花婆,並為孩子和孩子們的健康祈禱。祭祀結束後,女人們做了米粉當晚餐。
清明節
從三月的清明節到谷雨,家家戶戶祭奠祖墳,帶來五顏六色的糯米、熟肉、雞、酒、紙錢、香燭、鞭炮、紙、鋤頭、鐵鍬。壹天的犧牲還沒完,第二天就來了。回家晚了,會給家裏的祖壇供奉祭品。
3月3日,那隆和丁爽鄉的壯族有舉行廟會的傳統習俗。參加者都是已婚婦女,她們通常由村莊或民族自發組織起來。這天早上,婦女們帶著煮好的豬頭、雞、五色糯米和用紙剪成的人和馬聚集在寺廟裏崇拜神靈,祈求保佑。有些還邀請道士或巫師跳舞,占蔔,並進行二重唱活動。晚上回來吃飯。寺廟祭祀活動壹般持續壹天,有的持續兩到三天。
三月三歌會
許多地方舉辦歌會。歌會期間,男女老少都到村子附近的山坡、草坪、打谷場、樹下,用民歌交換答案。歌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民歌內容廣泛,包括情歌、贊美詩、農歌、古歌等。歌手們根據對方歌曲的內容,壹起跟著唱,展現了強者家庭的智慧和聰明。參與者多為未婚青年男女。大家用歌說話,用歌認識朋友,用歌選擇配偶,用歌傾訴感情。很多年輕人或者優秀歌手在歌會上找到了意中人,最後通過拋繡球的方式向對方示愛。有的地方在這壹天祭祖,家家戶戶煮五色糯米飯,準備祭品祭山(即掃墓),紀念祖先。
煙火節
每年的二月初二,永寧縣中和鄉壯族的傳統節日,各村都派出強壯的男青年組成隊伍,聚集在煙花場爭奪煙花。獲勝的村隊意味著為村子贏得壹個好年景,意味著好運、幸福和豐收。
端午節端午節在五月的第五天慶祝。這壹天,家家戶戶包好冷餃子,擺好祭祀壇子,祭拜祖先。人們還回曠野插艾草入門戶,飲菖蒲雄黃酒,女人做五色香囊辟邪;或者取百草,用水洗澡,預防疾病。在河流附近,仍然舉行龍舟比賽,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今天。
品嘗新的節日
六月初六是土地神的生日,所以要給土地神獻祭肉,為了村子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是壹個晴天,如果天氣晴朗,這是壹個好年景的標誌;人們還把衣服暴露在陽光下,以防止蛀蟲和發黴。農民們還將6月6日定為品嘗新米的節日,他們將在這壹天獻祭並準備香燭來崇拜天祖,祈求壹個好年景,稱天祖為天頭鴨公。田野裏到處都插上了紙旗來驅趕害蟲。
鬼節
中秋節是獻給祖先的節日,也稱為“鬼節”。7月13日、14日,家家戶戶殺鴨備肉,將紙剪成船、鞋、衣、人、馬、錢等鬼物,祭祀死者以求庇護。已婚婦女帶祭品回父母家祭祀。中秋節的儀式和習俗今天仍然是壹樣的。人們不再相信鬼神,只通過祭祀來表示對死者的紀念。
中秋節
8月15日,女人們都在忙著磨米打餅(舊時是糯米粉煮熟,拌上黃糖,然後放入木模具中壓實成餅;現在在市場上買月餅是很常見的。)互相餵食;還有買豬肉,殺雞,吃水果,晚上拜月神,壹家人團聚。孩子們點上壹把香,放在柚子皮裏,中間放上月餅,掛在桿子上,三五成群地追著村巷跑,盡可能地玩得開心,招待月神。
重陽節
過去,郊區的壯族有重陽節的習慣。九月初九,各家設祭祭祖神,然後全家聚餐孝敬老人。在那壹天,壹些地方仍然有祭祀掃墓的習俗。例如,在丁爽五蓮村壹帶,壯族人在清晨出門祭祀。
十月是清風節水稻收割入庫的季節。為了慶祝豐收,犒勞神靈,十月初十(時間因地而異,有的是初七、初十、初十壹或初十二),家家戶戶都要殺雞、養魚、煮糯米,祭祀祖先和神靈。
冬季至日節
冬季至日是壯族常見的節日。這壹天,各種家具都祭祀祖先,全家人盡情飲酒,稱為“吃冬”或“過年節”。其他人向祠堂供奉祭品。
烹飪節
12月23日是烹飪節。傳說天帝派竈王爺到人間掌管煙火,監督人們的行為。每年的星期天,竈王爺都會回天述職,報告人間情況。為了取悅竈王爺,讓他“在天說好話,來日好運”,人們給他供奉祭品,祈求家人平安幸福。到時候各家都要殺壹只公雞作為祭品,讓竈王爺當座上賓,送上天。除夕夜,我們要祭品歡迎竈王爺回來。於是,莊家趁著竈王爺走了,各家都新建了廚房,打掃衛生。送竈節過後,各家各戶開始準備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