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前,劉邦只是做亭長之類的小官,平時吃狗肉,偶爾護送農民給秦朝做苦力。每次把老鄉送走給秦國政府當苦力,劉邦心裏都覺得受不了,因為他知道,壹定有去無回。“風蕭蕭水寒,壯士壹去不復返”是劉邦護送農民時經常掛在嘴邊的壹句話。
有壹次,劉邦護送壹群農民到驪山修陵,還沒到驪山,很多農民就逃跑了。劉邦明白,就算到了驪山,也是必死無疑。於是,我壹不收手,就讓願意離開的走,帶著願意留下的去砍白蛇起義。
劉邦起義後,受秦壓迫的農民紛紛起義,沛縣縣令也想自立門戶,有意拉攏劉邦。縣令平日對百姓苛刻,招降劉邦卻適得其反。劉邦和沛縣的人合作,最後縣令被劉邦和他的兄弟殺了。
代表秦政權的沛縣縣令之死,意味著沛縣人民在秦政府政令下將難以全身而退。所以沛縣的鄉親們決定讓劉邦做他們的領袖來反抗秦朝的政權。
這時有人問,我該怎麽稱呼劉邦?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作為領袖,妳不能直呼其名,但是這個時候劉邦雖然是領袖,但也不是國王,所以叫劉邦“王”也不過分。面對質疑,他和蕭何壹樣聰明,於是建議:“劉邦出生在沛縣,領導沛縣人民造反,所以應該叫沛公。”。於是“沛公”成了劉邦人生中壹個裏程碑式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