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吃肉啃骨頭,講究多,禁忌多。有些屬於烹飪和擺姿勢解剖的範圍,有些不是給某些人吃的,有些是給某些人吃的,有些是到了壹定年齡才能吃的。真的有點像孔子的“不吃惡”。經過研究,可以出壹本類似骨文化的書。其他骨骼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除了功能,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如果妳記住了這些故事,在吃肉的時候插上壹段,壹定會增添不少趣味。因為妳不會像蒙古人那樣熟練的用刀,也不會懂壹些骨頭軼事。妳只會拿著骨頭啃到死。是不是太沒教養了?
骨文化——羊怪的趣事
牛羊的後蹄與小腿之間有壹種特殊的遊離骨連接,中文叫“狂躁骨”,俗稱羊拐,《西遊記》寫“拐孤”。蒙古語稱為“沙阿”或翻譯為“追石”。這種骨有六種形狀:寬而窄,凸而凹,正而側,六邊。所以民間諺語說:“羊走高山,羊過深谷,馬跑向陽灘,牛臥背風彎。”倒立不平穩,我在抓大駱駝。“用這五種動物的名字來命名羊圈的兩邊。
牧區的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大人會把它拿出來,讓他們辨認有哪些牲畜。大壹點的,可以玩翻羊的遊戲。沒有壹個在牧區長大的蒙古族和中國孩子不會用羊拐杖做遊戲。因此,他們的童年記憶總是與羊拐聯系在壹起。鐵木真(即後來的成吉思汗)十壹歲時與紮木作為盟友合作時,給了紮木壹個銅澆羊拐,紮木也給了鐵木真壹個獐子羊拐。後來兩人反目成仇,想起當初互送羊拐杖的時候“又親愛了”。
陽怪在這裏結下了友誼的紐帶。1983年,在對巴林右旗壹座遼代古墓進行清理時,發現了九妹的壹根斷骨。有壹根小牛骨,七根山骨和羊骨,還有壹根鋼仿羊骨。從這壹點來看,北方遊牧部落可以更早接觸羊拐。
草原上有句話叫“瑪瑙珊瑚是稀世珍寶,牲畜中的肉是寶,肉中的骨頭是寶”,可見羊拐在他們心目中是多麽重要。牛躺下,羊躺下,牧民不管殺多少牲畜,拐杖都要留著。不僅自己留著,還把贏了別人的放在皮包裏,有的多達幾十萬。“人多轉的房子裏牛羊多”,也就是說。冬閑時節,男女老少都玩羊拐,把贏對方的羊拐當成壹大樂事。所以牧民中流傳著“打羊圈也是本事”的說法。
骨文化——肩肩趣聞
阿拉善放全羊的時候,肩胛骨要留在最後。其中壹個客人把上面的肉摘下來,按照座位的人數切成許多小條,分給每個人。然後,把肩胛骨上的肉嚼幹凈,放上壹條長長的羊尾巴和壹杯酒,獻給在場的民間祝贊家:“紮,請贊肩胛骨”,於是祝贊家有條不紊地從裏到外贊美肩胛骨。最後,他稱贊他的主人:願這位肩胛骨的主人在宮中揚名立萬,幸福安康,生兒育女,群畜成群,資產豐厚,善待鄉親...
悼詞結束後,我兩口氣把長長的尾巴吸進肚子裏,壹口氣喝完了那杯酒。為什麽肩胛骨會有這麽特殊的名聲,大家都要分享?原來這是有背景的。據傳說,壹個老獵人打獵時總是騎著壹匹白馬,總是滿載而歸。有壹個巴音(財主)看中了老獵人的馬,他也沒有給,也沒有給作為交換,所以心懷不軌。那天晚上,他騎著他的黑馬去拜訪老獵人的家。老獵人用“肩宴”(就是上面說的胸椎、前腿、肩胛骨、羊頭)招待他,但那家夥居然把肩胛骨上的肉都吃了。半夜下著雪,巴音表白解手,殺了老獵人的馬。
第二天早上,他告訴老獵人:“不,我剛才看見妳的馬絆倒死了。”老獵人說:“我活了七十年,從來沒有壹個人吃過肩膀上的肉。怎麽會這樣?”我跑過去壹看,死的是巴音的黑馬。原來,昨夜風雪緊,他的黑馬結了霜,誤以為是老獵人的白馬,結果自殘了。從此,人人吃肩胛骨成了民俗。
這種農村習俗幾乎遍布蒙古各地,當地的傳說也各有千秋。錫林郭勒的傳說似乎更富有戲劇性:壹個獵人去山裏打獵,中午烤野獸喝葡萄酒。這時,兩個強盜溜了進來,在獵人頭頂上方的懸崖上偷偷摸摸。他們的頭照進了獵人的茶碗。獵人不怕看到這個“杯具裏的賊影”,就從肩胛骨上割下很多肉,順口說:“肩胛骨,大家吃,吃!”東西南北撤,張三、李四叫了壹個電話。劫匪以為崖底人多,怕賠錢,天天逃。從此形成了獨食肩胛骨的習俗。
肩胛骨,可以玩占蔔。
肩胛骨既是人也是動物,壹端通過窩與前臂骨相連,另壹端通過脆骨與軀幹肌相連,獨立完整。有壺、馬跡、水井、草地等牧區常見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古人以此為占蔔依據,發明了肩胛骨占蔔。占蔔的時候要先洗手洗臉,把牛奶灑在肩胛骨上,然後向佛祈禱讓他有靈氣,再開始占蔔。占蔔的肩胛骨分黑白兩種。吃幹凈肉後用它占蔔的,叫白肩胛骨。吃了肉以後燒黑占蔔,叫黑肩胛骨。彭大牙所謂“焚羊骨,考其文理之不從,辨其好壞,棄天舍地,定此,信之,謂之焚琵琶”,大概指的是後者。
肩胛骨呈三角形扁平狀,形似琵琶,故又稱琵琶。都說“甲骨”“甲骨”是假的,甲骨是甲骨文,所以起源更早。宋朝徐婷壹行奉命去蒙古時,窩闊臺汗幾次燒琵琶,決定去留。結果,是時候走了,徐婷和他的團隊回到京都。可見甲布對古代蒙古的重要性。
為什麽加布這麽有效?民間也說。據說很久以前,壹個英雄想娶可汗的公主為妻,她贏得了騎馬、摔跤和射箭的所有好處。最後可汗把公主藏起來讓英雄猜。如果他猜對了,他會娶他的女兒,否則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英雄別無選擇,只能向他們國家的壹個牧民求助。牧民拿出壹只黃羊的肩胛骨,研究了壹會兒。他說占蔔已經算出來了,但是他不敢瞎,因為可汗身邊有黃和黑兩個占蔔師,他會知道是誰把秘密泄露給妳的,我就不活了。當英雄乞求時,牧民想了壹個辦法:他藏在大鐵鍋下,指著茶壺嘴,告訴丁這個秘密。英雄的午餐很簡單。
可汗不相信這是英雄自己猜出來的,就讓兩位先生上了壹課。黑臉先生說:“這是鐵人告訴我的。”黃臉先生說:“這是黃銅嘴告訴我的。”可汗勃然大怒:“天下沒有鐵身銅口的人!”“他們殺了兩個占蔔師,但牧民從此名聲大噪,於是把用肩胛骨占蔔的方法傳了下來,黃山羊最有效。
肩胛骨,警惕。
以上的故事和做法都說明,肩胛骨是超然的,有靈氣的,有壹定的暗示和警示作用。至今牧區有些險路,肩胛骨經常掛在樹上,有幾根長長的肋骨。風吹動肩胛骨上的肋骨,發出叮當聲,提醒路人前方有危險,不要貿然前行。或者在路中間,橫拉壹根皮繩,像旗幟壹樣在上面掛很多肩胛骨,也起到警示作用,就像今天道路兩旁的標誌壹樣。
肩胛骨有大有小,有柄可握,薄而易響。農村的孩子在上面打兩個洞,綁上兩個銅錢,像打鼓壹樣在全村晃。雖然這樣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但是警惕的意義已經沒有了。
吃肩胛骨是禁忌。
肩胛骨在骨頭中比較奇怪,講究很多。小孩子不能嚼肩胛骨,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嚼肩胛骨,侄子不能在叔叔面前嚼肩胛骨。當壹個遊牧者倒下時,他不能把完整的肩胛骨扔在舊營地上。他必須打碎它並扔掉它。現在牧區三輪交易越來越多,過去扔掉的骨頭都變成了收購,但牧民還是不賣肩胛骨。
骨文化——骶骨軼事
羊的脊椎有很多節,最後壹節叫骶骨。因為尾骨附在下面,吃不下飯,前面椎骨的重量壓在上面,受力比較痛,所以俗稱“苦骨”,是個老字號了。盡管痛苦,但上面的肉很好吃。所謂的內脊和外脊不就是從它們身上割下來的嗎?壹次,壹個旅行者在他的帳篷裏啃骨頭,壹個強盜來到外面想知道怎麽做。
旅行者註意到這個舉動,靈機壹動,問自己:“要不要把骶骨弄斷?”“打開!”劫匪以為裏面至少有兩個人,所以不敢動手。之後苦難骨價值翻倍,成為“問答骨”。而且,在吃這塊骨頭的時候,就算是壹個人也不可能安靜無聲的吃下去。妳必須大聲問自己:“解開了嗎?”“解開!”
隨著星辰的移動,太陽的升起,月亮的落下,問答的範圍擴大了九倍:向兩邊伸出的兩根骨頭,形狀像鳳凰的翅膀;連接上脊柱的扁平突出部分,形似英雄額頭,還有美甲、細馬牙、須彌山、木匠簪、馬鞍、流水、烏鴉嘴等。(各地叫法不同,但都是九種)。客人吃完整只羊,把問答骨頭拆開,嚼幹凈,裝在盤子裏,遞給主人。主持人站起來接過菜,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問答骨,右手拿著壹根白草指著上面的部位,壹個個向嘉賓提問。
如果壹個客人不僅能回答是什麽,還能回答為什麽,那就可以算作“宓爾幹”(智者),可以贏得滿屋子客人的贊賞。比如問:這個看起來像什麽形狀?答:美甲。問:為什麽會看到?答:沒有剪刀可以剪布,沒有頂針可以縫衣服,所以變成了美甲。問:它看起來像什麽形狀?甲:好的馬牙。問:為什麽覺得自己是匹好馬?回答:不坐鐵鍬也能追上野驢,不紮肚子也能追上羚羊,所以妳成了好馬。所以等著問問題吧。如果妳知道的不多,或者根本答不上來,就會被別人嘲笑,覺得很丟人。所以如果妳記不住九大特征,不要分開卸載,只要安靜的放回盤子裏,就可以蒙混過關了。
骨文化——牛腿的趣事
俗話說“父之子不吃牛腿棍。”牛腿棍,當地名牛半徑也。相傳不知什麽朝代以前,有個父親的獨子去了阿音——現在的長途運輸。走的時候,趕個車,或者練個駱駝,帶個皮單或者鹽,去張家口、大庫倫、呼和浩特換點茶葉、布匹、酒、煙、糖,但都是自己享用,很少賣。獨生子去趕公交車,帶著三條牛腿和棍子走了。吃完肉,舍不得扔掉。我晚上睡在沙漠裏,把它們放在車裏。
壹個是陪伴,壹個是勇氣。正好有個歹徒剪了直徑,想搶比車還小的東西。黑暗中,他把牛腿棍當成了人的影子。我想有三四個人,我還是走吧。於是獨子躲過了這壹難,平安回到了父母身邊。之後形成了沒有兄弟姐妹不吃半徑的習俗。不僅不吃,吃剩的骨頭也不能扔,不能燒火,不能餵狗。妳必須在半徑的空心裏插幾根棍子,放在蒙古蒙古包門東南的椽子裏,讓他們繼續站崗。就像秦瓊和尉遲恭貼在漢族的門口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