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爾雅註疏》作者簡介

《爾雅註疏》作者簡介

郭璞(276 ~ 324)字純。河東聞喜(今山西)人。

金代文人與作家。景春這個詞。河東聞喜(今山西)人。父親國源是晉初任建平太守。西晉末年,郭璞預料家鄉會有戰事,於是投靠東南。渡河後在宣城府陰幕下參軍,後從宣城東下,被時任丹陽刺史的王引導參軍。晉武帝即位後,他成為壹名作家,並移居商。後來的將軍王敦參軍了。他因勸阻王敦密謀反對他而被殺。追贈弘農總督。

郭璞在古文字學、訓詁學方面造詣很深,對《周易》、《山海經》、《爾雅》、《方言》、《楚辭》等古籍都有註釋。他還擅長計算歷法和數字,並以占蔔聞名。當時有人指責他占蔔。郭璞在《做客》壹文中做了回復。他說這和莊周之在漆園做奴才,閆俊平在成都賣,焦仙芝躲,阮籍醉酒壹樣,不過是亂世自保的手段。不過郭璞的占蔔,講陰陽數,也不完全是為了明哲保身。事實上,他經常以占蔔的形式表達對時局的看法。比如他在給金、元皇帝的幾封奏折中,就談到了陰陽之災,以說服皇帝減少對人民的壓迫。他以占蔔的形式勸文橋、郁亮與獨立於荊州的王敦作戰,卻未能以占蔔阻止屠與他為敵,反映了他的政治態度。至於《晉書·列傳》中所記載的怪誕傳說,則得益於唐人喜歡編史和收集小說故事。

郭璞的詩有幾萬字,其中詞在《中興》(晉書郭璞傳)中最高,大部分已失傳。還有10首詩,18首詩。郭璞的辭賦中,《五仙傅山》和《鹽池賦》基本上都是寫景,修辭手法豐富。《劉玉賦》和《鄧白赤樓賦》反映了八王之亂引起的社會動蕩,而《劉玉賦》也描寫了他走出家鄉時的情景。以上四篇都是西晉末年在北方寫的。在其他七篇文章中,符江、柯奧和南郊賦是在到達江南後寫的。另外四篇文章的寫作年代難以考證。

《符江》是郭璞辭賦的代表作,被收入《文選》。這篇散文氣勢磅礴,鋪張華麗,描寫了河流的遼闊,地勢的險峻,物產的豐富,氣象的壯闊,筆法的蒼勁。還有壹些寫風景的片段(比如在河裏劃船的場景)生動而富有詩意。但此賦仍未擺脫排比、羅列的習慣,所用古詞、獨經較多,寫作難度較大。這與郭璞是古代文獻學家和博物學家有關。《科奧》文體仿西漢東方朔《難答壹客》,集中表現了他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態度,文筆比較樸實。蜉蝣賦和蜜蜂賦似乎都有寓意。前者利用螞蟻不時移動的感覺,意味著主人必須審視現狀;後者可能覺得蜜蜂還能服從蜂後保衛自己的巢穴,以此來感嘆晉朝的將領們無法同心協力抵禦劉淵和石勒的入侵。《荊夫》前四三句的形式對謝惠連的《付雪》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都有影響。

郭璞最著名的作品是《遊仙詩》。詩14首(其中四首不全),鐘嶸《詩》和《北唐書鈔》中仍有部分佚句記載。這些詩的內容多描寫隱居山林的遊仙們的情趣和獲得開悟的願望,流露出孤傲、鄙棄世俗的情懷。他認為朱門滿榮,如果沒有信任蓬萊,希望他永遠和皇帝在壹起,幸福千年。但就像郭璞的壹生壹樣,他的遊仙詩也被鐘嶸的詩評價為慷慨可愛。其雲是‘虎豹怎能擺姿勢’,雲是‘翅膀怎能棲榛梗’,是壹種吟誦,但列神仙就沒意思了。從現存的詩詞來看,慷慨之作不多,但第壹首1寫的是護龍退撫藩,第五首寫的是抒發悲憫之情。雖然郭璞在《遊仙詩》中充分表達了成仙的樂趣,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雖然他想成仙,但雲螭不是我的司機。因此,遊仙詩實際上反映了他試圖超脫現實與不可能的矛盾心理。他通過表達邀請去參觀虛幻的仙境來表達他真實的苦惱。這與阮籍的壹些淮河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更多的是幻想的成分。

郭璞遊仙詩中的隱逸思想與老莊思想壹脈相承。故《世說新語文學》引譚道鸞續《晉陽秋》曰:故郭璞五言,始與道言押韻。然而,郭璞遊仙詩的風格與單純的玄言詩截然不同。它以細膩的語言生動細致地描寫了自然風光和幽僻環境,如翡翠戲蘭,色彩更為生動,山谷吐瑤之氣,扶桑千尺與雲起梁間,風出窗外,風歸風,幽室有聲等等。人物都是雍容華貴,寫的很有感情,營造出了壹種奇妙的意境。雖然有玄學,但也不乏藝術感染力。尤其是《九歌》表現高飛遠眺大地忽感悲涼,只見東海依舊蹄滿昆侖山滿蟻的奇妙藝術想象和意境,對後世產生了影響。比如李白的“古風,西邊蓮花山”就與此頗為相似。李賀的《天夢》中,遠處九支煙點燃,壹杯水傾瀉而下,更似郭璞《遊仙詩·東海第九首》和13《四瀆流如淚》的意境,五嶽皆悲。《郭璞》在表現手法和景物描寫上與潘嶽的《合陽兩部》和《懷縣兩部》頗為相似。所以鐘嶸說他的《憲章》潘嶽文采橫溢,發揮高明,他開始轉變為永嘉(詩)的平淡體。但郭璞善於吸收別人的長處,融為壹家。阮籍和張協的詩歌在思想主題和山水寫作技巧上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郭璞也從南朝民歌中汲取了壹些養分。比如初學之書記載的斷句如秋雲,妾如驟煙;它帶有濃厚的民歌色彩,與尤的風格明顯不同。

《郭璞》有四言詩4首。其中的《答賈九洲哀詩》、《與君令》等詩,情緒低落,但也流露出他對國難、喪國的悲憤和收復中原的願望。

《隋書經集誌》記載了金弘農的《郭璞集》,今已不存。《郭弘農集》由蒲編為兩卷本,收入《漢魏六朝文集》壹百三十篇。(魏)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