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物在三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可能不是很高,但仍然有很高的魅力和值得壹提的故事。下面小編就來介紹壹下三國中進入二十四孝的這些人物中的壹些。
懷駒失傳家族:《懷駒失傳家族》壹個失意漢官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但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結合起來可能就少了。故事的主人公叫陸機,他的父親是魯抗,東漢末年的廬江太守。陸機還有壹個大家比較熟悉的親戚。後來東吳宰相魯迅是陸機的兒子和侄子,但比陸機年長。?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陸氏背景較為突出,是當地“吳縣四姓”中的名門望族之壹。
袁術最早占領南陽郡,南陽郡是東漢最大的郡,但位置不太好,處於劉表和曹操之間。袁術北攻曹操失敗,轉戰淮南。袁術的新根據地是九江縣,與廬江縣相鄰。“橘離家”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陸機跟著魯抗去見袁術。陸機偷偷藏了三個橘子,走的時候掉在了地上。袁術嘲諷陸機,陸機回復說想回去拿給母親,故名。此時的陸機只有六歲。
後來,袁術和魯抗發生了戰爭,魯抗被兼並到廬江縣。失敗前,魯抗派魯迅、陸機等人到吳縣避難。孫策作為袁術的部將進入江東,離開袁術開始了江東的基業。陸機也加入了江東集團(攻廬江郡的執行者是孫策)。孫策遇刺,孫權成為江東集團第二代。因為性情忠厚,被任命為玉林知府,處於偏遠狀態。
他不擅長軍事,卻喜歡文化事業。他研究詩、史、禮、易經等經典,作《天圖——渾天圖》。另外,陸機似乎學過占蔔,不僅預言了自己的死期,還預言了“車在同壹軌,書也壹樣”會還金。值得壹提的是,陸機生前自稱“漢代學者”。
哭竹出筍:吳棟重臣孟宗所講的“哭竹出筍”的故事,也是吳棟的壹個故事。主角叫孟宗,後來叫任蒙,因吳棟皇後孫皓的表意派而改名。孟宗的媽媽愛吃竹筍,但是冬天沒有竹筍。孟宗進竹林,感嘆竹筍長出來了。這個帶有神奇色彩的故事出自《楚國聖賢傳》。
其實,孟宗並不僅僅是壹個能體現孝道的故事,或者換句話說,邊肖認為入選《二十四孝》應該是另外壹件事:冒著生命危險去參加葬禮。
三國時期是個亂世,越是亂世越需要維持秩序。無論曹魏、蜀漢、東吳,都有官員棄職參加葬禮,但屢禁不止。孫權專門就此問題召開會議,會議的結果是殺之畏之,嚴禁棄官出殯。結果不久,孟宗的母親去世了。那時候的孟宗正是個武陵,無視法律,棄官出殯,然後在武昌等命。由於魯迅的求情,他才免於壹死。後來,孟宗成了吳棟的壹個司空見慣的人,位列三公之中,死在了官位上。
吸血蚊子:充滿神奇色彩的道士
在這些人物中,吳孟是壹個特殊的人物,他的事跡被記錄在《搜姬神》中,無疑具有很強的神奇色彩。首先說壹下吳夢的孝道故事——“蚊子滿身是血”。
吳夢從小就很孝順。吳夢家裏很窮,沒有經濟條件準備窗簾。不是夏夜的時候,蚊子特別多。吳夢讓蚊子落在自己身上,縱容它們吸血直到吸飽,為的是不讓蚊子吸到自己愛的人。當然,這個小編還是不提倡的。畢竟蚊子可能攜帶很多病菌,有生病的風險。我血無邊,蚊子也無邊。無止境的餵養快結束了!
接下來是搜神的內容。吳孟在吳棟做縣令時,遇到了壹個叫丁乙的人,丁乙教了他其他的方法。他還得了所謂的“秘法魔咒”,成了有名的道士。《搜神記》記載了幾件事。比如遇到大風,把紙扔到屋頂,壹只藍色的烏鴉把它叼走,風就停了。別人壹問才知道,又有壹個道士在湖上遇險求救。比如壹個叫余慶的人,三天前死了,吳孟說他還沒活完,躺在余慶的屍體旁邊,過幾天復活;再比如把河流分開,過了河,過去之後河流又會重新匯合。這些故事僅供參考。
備受爭議的《忠臣》接下來,這個人物叫王翔,他的故事可能更為人熟知,那就是“睡在冰上求鯉魚”。王翔早年喪母,繼母朱對王翔不好。她經常在王翔的父親王戎面前說王翔的壞話,這導致了王戎對王翔的厭惡。有壹次朱想吃生魚片。那時,水已經結冰了。王翔脫下衣服,試著破冰去抓魚。結果冰破了,兩條鯉魚自己跳了起來。
朱又想吃黃雀,於是幾十只黃雀自己飛了進來。這些內容都記載在《晉書》中,很可能出自《雜語》,所以《晉書》受到批評是有原因的。
王翔東漢末年避難廬江,隱居30余年。曹丕時期,受徐州刺史陸謙之邀,到徐州做司機,表現出很高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到了曹茂時期,王翔變得太普通了;在曹茂時期,司馬昭對曹魏的控制非常嚴重。曹茂不甘心做傀儡,派兵攻打司馬昭,結果被殺。王翔很難過,自責不已。到了曹桓時期,王翔成了阿丘,並做官侍奉中學堂。
司馬昭死後,司馬燕成了晉王。這時候司馬氏篡曹魏勢不可擋。王翔仍然假裝是陳為,拒絕向司馬燕低頭。司馬燕開創西晉後,不但沒有批評王襄,反而更加敬重他。王翔拒絕向司馬燕低頭,顯示了他的忠誠和正直。然而,王船山先生卻不這麽認為。他以為王翔在第壹只老鼠的兩端,假裝給自己留有余地。當然這是主觀的,讀者可以自己判斷。
勒溫的哀悼墓:壹個隱士的最後壹個人名叫王裒,因為他的父親被司馬昭殺死,所以他從來沒有做過官。王裒是壹個隱士,在三國或西晉時期對政治和軍事沒有影響。王裒的父親王逸是司馬昭的壹位司馬。三國時期,司馬昭等人帶兵與諸葛恪爭奪東興大堤,發生了著名的“東關之戰”。此戰老將丁奉“雪中送炭”,大敗曹魏軍隊,可以說是吳蜀北伐中難得的壹次勝利(蜀漢桃溪之戰與姜維相提並論)。
事後大家開始分鍋。王毅直言不諱,說責任在主,所以王毅不幸被司馬昭殺死。因為這層關系,王裒終身拒絕做官,也不承認西晉的統治。當然,他只能“免疫”。
王裒在歷史上的評價還是不錯的。他家很窮,但他不想被吃掉。迷人的形象和文化,在家裏開始上學。王裒也很孝順。王裒在母親的墳前搭了壹間小屋,每天都去墳前跪拜、嚎啕大哭。王裒的母親生前害怕打雷。每當打雷閃電的時候,王裒都會去墓地陪她。後來西晉都城洛陽失陷,北方大亂。所有人都去了南方避難。王裒對家族墳墓的留戀減緩了他南渡的進程,他最終死於亂兵之中。
以上是《二十四孝》中關於三國時期的人物。他們的身份不同,有臣子、隱士、道士。他們的事跡也不壹樣,很孝順。孝順是人的壹種美德,也是人需要樹立的壹種品格。但有些榜樣是可以學習的,比如“拋下親人”、“在聽得見雷聲的墳頭哭”,有些傷害身體的行為,比如“躺在冰上求鯉魚”,邊肖認為還有討論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