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馬王堆漢墓的埋葬歸屬

馬王堆漢墓的埋葬歸屬

長沙是漢代長沙首府臨湘縣的所在地。該墓地曾被誤傳為五代十國時期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她曾作為長沙母親和唐的“雙胞胎女兒”被安葬。

在文物清理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壹枚刻有“妃子辛追”字樣的印章,表明主人名叫辛追。此外,在壹些隨葬品上,還印有“後稷賈城”和“後稷賈”的字樣。據史書記載,遲侯是西漢初年的侯爵,在長沙任丞相。由此基本確定該墓的年代屬於西漢初年長沙丞相侯李蒼及其家人的墓葬。據史書和《漢書》記載,李湘蒼於漢武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卒於長沙。

根據對漆器、封泥、印章等的描述。,壹號墓發現50歲左右的女屍,墓內發現“辛追妃子”的骨印,墓主人為李滄之妻;二號墓中發現“長沙丞相”、“侯印”、“李滄”三枚印章,表明墓主人為李滄本人。三號墓主人的遺體屬於壹個三十多歲的男人,他是李滄的兒子。三號墓* *出土隨葬品1000余件,主要列表如下:竹簡,610,部分出土於圈地。作品內容可分為醫術(200件)和謀略(200件)* * * 38件武器,其中弓4把,弩2把,箭24支(* * * 24支,68.5cm 12,其余82.4cm),武器架1,木劍3柄,長矛1。樂器,1,1,1,2件樂器疑似蕭;紡織品,包括著名的帛書和四幅帛畫,共分四幅,其中壹幅為T形,全長2.33米,上寬1.41米,下寬0.50米,內容與壹號墓出土的帛畫相似:壹對為長方形,長2.12米,寬0.94米,繪畫內容為車馬禮制場面;另外兩幅畫有破損,其中壹幅破損到無法分辨原畫主題的程度,另壹幅破損,但畫中的內容仍能看得很清楚。出土時貼有帛書,寬18cm,每行寬6-7mm。字體方向與絲綢緯度方向壹致。字體多為早期隸書,少數為篆書。從字跡來看,是很多人寫的,有《易經》《老子》《戰國策》,還有壹些天文歷法五行占蔔的著作,還有兩張地圖。其他紡織品主要有絲、綢、紗、錦、繡等。漆器,* * *有316件,鼎(***6件),盒、壺、銜、盆、盤(***68件),筆、勺、耳杯(***174件)。* * * 104木俑,其中17帶衣音樂俑,8帶衣俑,4雕俑,73彩繪俑;竹稗50件,出土時腐爛嚴重,其中38件有動物遺骸、果實、谷物等。其中已制成食品的,2件含中草藥,其余8件含蠶絲(大部分已殘廢或腐朽);家具1套,保存狀況與史料記載基本壹致;2把刷子,2面銅鏡,1角鏡,2把角梳,2把角箅子,2把木梳,2把木箅子,1環頭鐵,2個三角陶煙竈。馬王堆漢墓兩千多年來從未被盜,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文物。保存完好的1號墓和3號墓,均放置在棺室周圍的四個側箱中,主要有竹棚、漆器、木俑、樂器、竹器陶器、竹簡等。兩座墳墓的錦緞裝飾的棺材上覆蓋著彩繪的絲綢畫。三號墓還埋有帛書和兵器。

壹號墓出土的兩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屍和三號墓出土的大量帛書文獻,為西漢初年的歷史考證提供了詳實的資料,震驚世界。壹號墓出土時是用白膏封死的,所以2000年後女屍依然保存完好。發現時有氣體噴出,燃燒,但由於氣體收集不及時,不知道具體成分,成了千年女屍濕屍還保存完好的謎團。

漆器木俑

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約500件,其中1號墓184、316號墓3件。這是在各地發現的漢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壹批漆器。器物主要有鼎、璧、盒、壺、杯、耳杯、盤、奩、案、臺、屏等。漆耳杯占所有漆器的壹半以上。大部分漆器都是木胎,只有少數是夾胎。裝飾圖案多以紅色、黑色和灰綠色繪制。圖案以幾何圖案為主,龍鳳圖案、草紋為輔。許多漆器上有“石成□”的印記,表明它是由成都政府作坊制作的。大量的隨葬漆器,如杯、盤、妝盒等。1號墓出土了石和酒的字樣,杯盤的內底也寫有石和酒的字樣,器物的內容也有標明。外觀光亮如新,盡顯漢初漆器制造業的精粹。

此外,65,438+0號墓和3號墓分別出土了65,438+000多件木俑和30多件含肉、糧、果、香料的竹稗。

“寄策”竹簡

1、3號墓的隨葬品有詳細記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兩批同類竹簡。1號墓出土312件,3號墓出土410件,都壹壹記錄了隨葬品的名稱、數量和分類小計。1號墓竹簡所列器物清單的大致順序為:漆木制作的九鼎、丁琪、三鼎、耳釘所放的各類湯,竹棚所放的肉類食品(包括禽蛋魚),陶器所放的醬酒,布袋所放的糧食,漆木家具,洗漱用品,絲綢衣服,樂器。簡牘中的器物與墓中的雖有出入,但仍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可以根據簡牘確定壹些器物的名稱。三號墓竹簡除大部分內容與1號墓竹簡相同外,還有騎手、樂舞、童仆等侍從,包括禮器、兵器、樂器等,可與出土的木俑和墓室兩面墻上的帛畫相比較。

絲綢繪畫

主要展品:馬王堆壹號漢墓帛畫

都創作於漢文帝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57年),是漢代最早的單幅畫。

壹號墓中的棺材上覆蓋著壹幅精美的T形絲綢畫。畫面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別展現了天上、地上、地下的場景,反映了當地的傳統習俗。學者們最初認為這幅帛畫的作用是引領逝者走向天國,但後來發現這種觀念在當時並不流行,可能是根據當地傳統的招魂儀式習俗制作的,希望逝者的靈魂在死後不會消散。

1號墓和3號墓棺槨上的彩繪絲綢畫保存完好,色彩鮮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兩幅帛畫構圖基本相同,總長2米,均為T型,四個下垂的角上有尖刺,頂部有提帶,應該是當時喪葬儀式中必備的條幅。畫面上部繪有太陽、月亮、龍擡頭、蛇等人物,象征天之境界;下壹段龍過墻,墓主人出行宴。整個主題是“引魂上天堂”。有人認為《送策》短文中的“非衣長壹尺,二尺”指的就是這種帛畫。兩座墓葬帛畫的主要區別在於墓主人的形象。1號墓為女性,3號墓為男性。三號墓棺室內懸掛的絹畫在西墻保存完好,長2.12米,寬0.94米。上面繪有車馬的儀式圖像,畫面中至今仍有100多幅畫像、數百匹馬和數十輛汽車。東墻的帛畫破損嚴重,看起來像是墓主人的生活場景。

紡織品和服裝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服,年代早,數量多,種類多,保存完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TombNo旁邊的箱子裏出土的大部分布料。1放在幾個竹棚裏。除了15相當完整的單衣和棉袍、裙子、襪子、手套、香囊、毛巾和包裹,還有46卷單件絲綢、紗線、絲綢、錦緞和刺繡,所有這些都是用莖制成的。三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服大多殘破不成形,品種與1號墓大致相同,但有多種顏色的織錦。平紗和圈錦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的發展。薄如蟬翼的平紗單大衣重量不到1兩,是當時繅絲技術發達程度的標誌。用作服裝邊緣裝飾的絨圈錦具有立體感,需要用雙經軸機構進行復雜的提花織造。它的發現證明了絲絨織物最早是在中國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以前認為它只存在於唐朝以後或從國外傳入的錯誤觀念。印花彩紗的發現,是我國古代印花絲織品的首次發現,說明當時的印染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號墓的屍體包裹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亞麻布。它是由苧麻或大麻制成的,仍然具有相當的韌性。

帛書和醫簡

主要商品:馬王堆帛書

馬王堆漢墓三號墓中發現大量帛書和兩卷醫牘,均出自三號墓東箱的長方形漆盒。帛書大多寫在壹整塊寬48厘米的帛書上,折成長方形;有幾個是寫在半張24厘米寬的絹上,用木條卷起來的。當它們被發掘出來的時候,已經被嚴重損壞了。經過整理,已知* * * * 28篇,1.2萬余字。其中,除《周易》、《老子》和《戰國書信》外,大部分都是古佚書,涉及思想、軍事、天文、醫學、地理等領域,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繼漢代“孔壁書”、晉代“冀中竹書”、清末敦煌藏經經文之後,中國考古界又壹重大古籍資料發現,在古代文獻學和中國學術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和意義。

根據對字體、禁忌、年代、埋葬年代(前168)的考證,帛書大致可分為兩類。更早的壹類臨摹是秦漢時期以字體接近篆書為由寫成的,但並沒有避開漢高祖劉邦的忌諱。後壹種寫於漢初至文帝初年,理由是字體為隸書,忌諱“州”字,但對劉嬰和恒皇帝不忌諱。帛書有的用朱砂塗字,上有線條,下有天地頭(指書頁上下兩端的空白處,上面稱為天頭,下面稱為地頭),每篇前後留有相當於“多余簡”的空白處,與出土漢簡基本壹致。

帛書包括《易經》、《老子》、《戰國家書》、《養生方》等漢初的學術和煉丹文獻,其中《易經》、《老子》與現在的版本差異較大,被認為是這些書在正式定稿前的流行抄本之壹。大量的煉金術文獻有助於理解漢初的占蔔、占星、醫術、宅術等。

此外,馬王堆出土的大量道教文獻也可以印證老學、黃老學的主導地位。馬王堆出土的這批珍貴帛書,真是壹部“道學資料匯編”。《老子》第壹版、第二版、《黃帝四經》更是不用說了,震驚了學術界。從新出版的帛書著作權全文的出版可以看出,它是現存最早的道教手稿②,而《易經》中的其他佚文,如二三字文、壹之義、堯堯、繆赫、趙趙等,帛書的字體與韓立接近,但獨具特色,被書界稱為“馬王堆”。

壹冊《老子》和卷後的《四佚書》抄成長卷,字體接近篆書,***465行,每行30字左右;《老子》第二版及卷前佚文抄在壹整幅帛書上,用隸書書寫,252行,每行0至70字不等,抄制時間比第壹版晚。各種書都是前面寫《德行經》,後面寫《道學經》,順序與通俗書相反。段子分章81,帛書《老子》第二版分章。初版部分段落用點號標註,章節與段落不同。例如,文章的第4章在第22章之前,第41章在第40章之前,第80章和81章在第67章之前。經過學者們的反復研究,認為《老子》的這個A、B版本的順序比現在的版本更合理。《老子》第壹卷佚文沒有書名。學者根據內容將其分為四部分,命名為五行、九主、明君、德勝。《老子》第二卷的前四部佚書,原題為《經典律令》《十六經》《稱重》《道元》,前兩部包括幾個小章節,主要講刑名和陰陽刑論。有人認為第二版的四部佚書是《漢書·藝文誌》中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因為漢文帝提倡黃老之學,所以把《黃帝四經》、《老子》抄成壹卷。由於《十六經》記載了有關黃帝的神話及其大臣李黑(即李牧)、、郭彤、泰山紀等的事跡和言論,有學者認為可能與《韓曙文藝誌》記載的黃帝10篇或《丙陰陽》李牧65438+收錄有關。《周易》是壹部帛書,由經典(即六十四卦)和六部傳記(二三字文、凝聚、壹指易、堯堯、繆赫和趙麗)組成。其卦爻辭與今本基本相同,但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卻大相徑庭。

關於絲綢的史書有兩本:《春秋故事》和《戰國家書》。《春秋》共16章,約3000字。除第二章中的燕晉之戰外,其他歷史事件均可根據史書記載進行斷代,部分內容可參考《春秋三傳》、《國語》等古籍。從其行文風格來看,筆記簡潔,有很多當事人之間的談話和後人的評論,保存了很多不為世人所見的史料。《戰國書信》共分27章,11200余字,其中第十壹章見於《史記·戰國策》,是非常珍貴的關於戰國晚期的史料。

絲綢醫書10種,均無書名。根據其內容,主辦方將其命名為《足臂十壹脈灸經》、《陰陽十壹脈灸經》、《脈診法》、《陰陽脈死》、《五十二病方》、《闕骨石齊》、《指南圖》、《養生方》、《雜療方》、《胎生書》。帛書醫書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古籍。比如《五十二病方》的成書早於《黃帝內經》,後者記載了52種疾病,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包含了280多個處方,使用了240多種藥物。它是中國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藥方,已經成為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絲綢書法的類別中沒有標題。根據其內容,主辦方將其命名為《楊與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圖文並茂)、《文體方法》、《行旅占》、《牧仁占》、《項》等,均為失傳已久的古籍。這些珍貴的古籍對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具有重要價值。比如《天文氣象雜占》中記載的彗星現象,比西方早了1000年。

關於戰爭的帛書有甲、乙、丙三種,帛書中還編有帛書地圖,包括指南圖、鄰裏圖、駐軍圖、喪圖、太乙將軍行旅圖、天文氣象雜圖等。最令人驚訝的是,在絲綢地圖中發現了幾幅地圖。研究者將其中三幅命名為《長沙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市園林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具有壹定科學水平的大型實用彩色地圖。

兩卷200本醫書,其中壹本類似《黃帝內經》,另壹本講的是養生之術。其中有《養生方》、《陰陽調和方》、《十問》、《論道天下》等。,涉及性保健、優生優育、養生。如《十問》第八問,於求隗囂老師治驕之道,因於治天下以勞而失性功能,因而“家大亂。”學會治驕之道後,性功能恢復,從而“安在瑤後,家在寧”,說明學習宅中生活之道可以和諧夫妻關系,增進健康。《天下譚誌道》中的“七損八益”理論是對我國房室保健理論的壹大貢獻,對室內保健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馬王堆墓出土簡帛目錄六藝:周易、喪圖、春秋故事、戰國書信。《老子》初版(附3本佚文)、《老子》二版、九主圖和《皇經》。《孫子兵法》中的“刑德”有甲、乙、丙三種,命理學: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行旅占、木人占、左夫、神圖、築城圖、園眠圖、香馬經。五十二病方(附4本丟失書)、胎生圖、養生圖、雜療方、指導圖(附2本丟失書)。地圖:長沙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市地圖。(註:以上表格及帛書出處)

樂器

馬王堆漢墓的樂器中,1號墓出土的弦樂器有25件,是西漢早期唯壹完整的樂器,也是目前國內出土最早、最完整的弦樂器。還出土了22根管子和壹套弦樂器。除了出土的琴和鈸,3號墓中還有七弦琴和六孔長笛。這些是西漢時期發現的第壹批物品。12套法管標有漢初法律名稱,為探討中國早期法律制度增添了物證。

千年女屍

壹號漢墓出土的女屍距今2100多年,屍體完整,全身濕潤,部分關節可活動,柔軟的結締組織仍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不僅不同於木乃伊,也不同於屍蠟和泥炭鞣制。它是壹種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處理中的奇跡,震驚了世界,吸引了許多學者和遊客前來參觀。女屍解剖後,屍體和內臟被陳列在專門設計的地下室(漢墓陳列館現位於湖南省博物館院內)。

首次發掘的壹號墓出土了壹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據考證,是李滄之妻辛追,年約五十。她出土時,軟組織有彈性,關節可以活動,血管清晰可見。她是壹具濕漉漉的屍體,這在世界考古史上是前所未見的。此後,這種古屍被命名為馬王堆屍。經湖南醫學院專家解剖後,屍體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現在這裏不對遊客開放,但卻吸引了數千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1號墓女屍的病理解剖表明,雖然經歷了2100年,但身體各部位和內臟的形態仍相當完整,結締組織、肌肉組織、軟骨等精細結構也保存完好,這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十分罕見。

臨床醫學檢查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結石、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血吸蟲病等病變,為研究中國的屍體保存、古組織學、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醫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病理解剖時,在女屍腸道內發現的瓜子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吃瓜引發各種並發癥,最終導致心絞痛發作,讓這位享盡榮華的老婦人死去。

女屍身著錦袍和亞麻單衣,腳踩綠絲鞋,臉上系著醬色錦帕,手腳用絲帶系著。然後裹上18層絲麻,綁上9條帶子,罩上兩件絲袍。女屍出土時被浸泡在約80升無色透明的棺液中(出土後不久即變成褐色)。關於這種液體是不是防腐劑,來自哪裏,有不同的解釋。考古人員發現有酒精等酸性液體,懷疑使用了酒精。可能當時有防腐劑,也可能是屍體在葬禮的時候留下的,或者是在香湯裏洗澡擦屍體的時候留下的。身體的重量比以前輕了壹半,所以有人認為這是身體本身的水分。但這個發現經過考證是不可能的,因為棺液永遠是80斤,而屍體只有80斤。不可能釋放相當於體重的屍水。

這些液體的真正來源仍然是壹個未解之謎。

早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曾向中方索要馬王堆漢墓女屍作為國禮,但引起了當時周總理的警惕,予以拒絕。日方退而求其次,多次索要女屍毛發進行研究,均被中方拒絕。

“辛追沈睡了兩千多年的身體保護得很好,皮膚還富有彈性,關節還能活動,軟骨組織肉眼可見。x光顯示老太太的骨骼比現在60歲的正常人要好。”7日,湖南省博物館和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聯合發布了出土30年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女主人保存“體檢報告”。

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在7日舉行的“馬王堆漢墓發掘30周年國際研討會”上說,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館計劃將辛追遺體遷至新的展覽樓。為確保搬遷工作順利進行,並為今後的進壹步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經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邀請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專家對該女屍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檢查評估。

《體檢報告》指出,采用氣相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等手段,對近30年來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從女屍和有機玻璃棺材的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硬腦膜和保存液中采集可疑黴斑,進行細菌和黴菌培養。沒有細菌生長或分離出黴菌。

在無菌條件下,還取了女屍的皮膚、小腿肌肉組織和肝臟組織,分別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大部分結構與30年前的檢查結果基本壹致。

特別令人驚訝的是,女屍的骨骼結構基本正常,30年前註入血管的造影劑依然清晰可見,古屍的外貌和膚色沒有明顯變化,皮膚依然有彈性。這些結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護方法是成功的。

辛追的遺體已被移至為湖南省博物館新館舍量身打造的“地下臥室”。“地下臥室”距離地面8米,恒溫恒濕。它是模仿當年出土時的原狀建造的,周圍有壹口大棺材和壹個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沈睡了2000多年的地下環境。

盡管如此,《體檢報告》也表達了壹些擔憂。羅教授告訴記者,已故總理希望馬王堆女屍能保存至少200年,但現在只保護了30年。如何在未來170甚至更長時間內防止蛋白質降解、骨組織脫鈣、組織細胞水腫或脫水,是馬王堆漢墓女屍保護的艱巨任務。

陳建明說,“下壹步,我們將加強科技保護的力量,與醫學界合作,對女屍進行定期檢測和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