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壹年的第壹天(年初)開始以來,歷史上發生了許多變化。如果以現在的農歷為準,那麽夏朝的開始就是正月初壹;殷商的開始是十二月的第壹天;周朝的開始是十壹月的第壹天;秦朝提前到十月初壹,壹直到西漢。漢武帝時,太初歷法頒布,正月初壹為夏朝元年。這種年終制世代未變,只是這種年終制只是日常生活的年終,而不是壹年的年終。幾乎所有的古代文明最初都是以農歷(陰歷)為標誌的。月亮的盛衰周期非常直觀明顯,所以人們自然會把月亮繞地球壹周(29天半)的時間定為壹個時間段,這就是中國農歷中的“壹個月”。
而月球繞地球壹周的12周期(即12個月)只有354天,與地球繞太陽壹周的365天(即壹個“太陽年”)並不壹致。換句話說,“12個月”比“壹年”少了11天。農歷很不準確,有時要壹個月才能跟上太陽年的周期。
畫
我們今天說的24個節氣,其實是12個奇數的“節氣”和12個偶數的“中氣”的組合(如果從立春開始,每壹個奇數都是壹個節氣,比如立春、驚蟄等。,而每壹個偶數都是中性之氣,如雨和春分等。),它把壹個太陽年分成24等份,所以是純的。
漢武帝太初歷最大的貢獻是以正月為壹年的開始,無忠之月為閏月。這兩點被後世的各種歷法系統所沿用。為了避免兩個正月,如果正月有閏,就改成二月,這也是二月閏最多的原因。所以無論哪個朝代的歷法,都離不開二十四節氣的調整。
畫
“皇歷”與“陰歷”的錯位
在農村社會的人們生活中,日期並不重要。民俗田野調查證明,偏遠地區的老人大多無法準確說明自己的具體年齡,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對於壹個國家的時間體系來說,年份是個大問題。
漢代以前,皇帝的名字和統治年份常被用來日期,有時也使用太歲日期。直到西漢末年才采用官支日期。所謂幹支年表,就是天幹地支相互配合,十個天幹經歷六個循環,十二個地支經歷五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