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昏義、唐律、明律規定“結婚”的程序為:受禮、問名、收禮、訴棗、迎親,又稱“六禮”。
收禮,即送禮議婚,請媒人探真假。明清時期,相見的禮物極其豐富。
求名就是舉行儀式,詢問對方的姓名和出生年月,看“命相”是否合適。
納吉,說白了就是占蔔,就是古人為婚姻占蔔吉兇;如果是“吉兆”,生日合適,請媒人帶禮物訂婚。
申請是送訂婚禮物。古人雲:“男女無媒,無錢無財。”所以,征也叫“納比”。錢幣是古人用作訂婚禮物的玉器或絲織品。
通知是通知對方結婚的日期。
親,那是對普通人的要求。皇帝沒有親自來,而是派了“既有子女又有子女”的代表。
同治十壹年九月十四日,十六歲的載淳結婚了。據李次明《越茂堂日記》記載,淩晨三時,載淳“禦和平堂”接“桂子通孫”之福,任命禮部尚書吳貴、右侍郎徐彤為正、副婚禮使節。七點鐘,“我到了皇家太和殿,受到了數百官員的祝賀。”“全能”的太子敦和恭親王的福晉,奉命帶領八名嫁女,攜帶禮物,跟隨伴婚隊伍,在儀仗隊的護衛下“騎馬出清門”,前往皇後府結婚。侍郎傅瑾為新娘“開臉”,用絲線擰掉臉上的頭發;敦恭親王福晉為新娘補妝,等她上了轎子。婚禮隊伍進入大清門,停在交泰殿。
按照滿族的習俗,洞房的南炕上掛著簾子。新娘拜天地後,盤腿坐在炕上壹天,稱為“坐福”。結婚前,新娘要練“坐”;上轎子前壹天少喝水少吃飯。晚上,南炕上擺了壹張炕桌,酒壺,酒杯。新郎新娘圍著桌子轉三圈,然後幹杯;外面有人唱著歡快的歌,叫“拉空屋”,壹起立苗,往屋裏撒黑豆,“鬧洞房”
清宮的婚禮保留了壹些滿族的習俗。坤寧宮東暖閣紅墻喜燭高燒。亭子北面,有幸福的床和寶座;南窗下有火炕,上面有桌子和酒具。新婚夫婦拜天地、壽星、竈神,在南康上舉杯暢飲。禮親王福晉“煮”餃子和餃子(壹碗小餃子,壹個大餃子包幾個小餃子)。福晉、敦親王、恭親王把煮好的湯圓、餃子,也就是後代,帶給新婚夫婦。
《清宮詞》中有壹句詩描寫同治皇帝載淳的盛大婚禮:“大典慶婚,吳金情不自禁,放開所有的門;忽然紙價貴,彩衣唱謝。”據說當時的迎親隊伍是從午門壹路到皇後門,數百對宮燈,數百匹馬,內監前進;皇後拿了壹個黃緞盤繡了壹只鳳凰,十六個人擡著。北京的人,只要戴上新花,穿上新衣,就可以進午門觀禮,警衛不會阻攔。清朝同治皇帝載淳結婚,決算後,花了兩千多萬兩銀子。其中宮中用於“裝飾”的綢緞達80萬元,價值10萬兩白銀。按照乾隆時期的行情,壹兩銀子可以換八九百文錢;七到十二便士可以買壹畝耕地,二十七、八到三十四、五便士可以買壹升大米。由此可見帝王婚禮的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