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高壹必修歷史思維導圖。

高壹必修歷史思維導圖。

從高中歷史學習的現狀來看,很多學生感到厭煩,尤其是記不住歷史知識。這時候可以使用思維導圖,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高壹歷史必修壹的思維導圖,供大家參考。希望妳喜歡!

高壹必修歷史思維導圖欣賞夏商周政治制度。

壹、夏商時期的政治制度

1.從退位到世襲王位

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中國開始有了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後,其子繼位,原始社會的退位制度被皇位世襲制取代。

2.王權是神秘的

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描述為天意,國家大事由占蔔決定。

3.初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體制。

中央設官官,地方設官官。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的等級制度

(1)目的:

保衛周王室,有效統治和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跟範?)。

(2)內容:

(1)包對象?紂王把王姬以外的土地和人民送給皇族、英雄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要求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皇族。

(2)諸侯的義務?要服從紂王的命令,保衛領土,跟隨戰鬥,朝貢,朝覲報告。

(3)封臣的權利?世襲職位,復封清博士,設官,設軍,招兵服役。

(3)功能:

(1)加強了周天子對當地的統治;

(2)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3)形成周王室捧月的總體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持續數百年的強國;

⑤西周的貴族集團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序列,周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國家權力趨於嚴密。

(4)局限性:

被封的諸侯在各自的領地內享有相當的獨立性,這為王權的衰落和諸侯割據埋下了隱患。

(5)解體:

西周後期,皇權削弱,分封制被破壞(根本原因是封建經濟生產方式的出現,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

戰國時期,諸侯國紛紛改革,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秦統壹後,全國建立郡縣制,分封制崩潰。

2.血緣維系的宗法制度

(1)定義:

以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維系政治等級制度,鞏固國家統治的政治制度。(通過規定氏族的制度,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氏族中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目的:

強化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內容:

繼承制度;建立嚴格的大小門派制度;母國政治

(4)影響:

(1)形成了等級政治制度,保證了貴族的政治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宗法關系有利於團結宗族,防止內部紛爭,鞏固王權,並把?國家?用什麽?家?緊密結合。

(5)宗法制度與分封制的關系:

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

分封制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宗法制度在政治制度中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3.禮樂制度

(1)含義:

為統治階級的日常政治和社會活動制定壹些規則和儀式(如祭祀、婚喪嫁娶等。),並為它們搭配特定的音樂。

(2)目的:

更好地維護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

(3)功能:

《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侵入的工具,有利於統治秩序的穩定。

高中歷史必修課知識點總結第三課集權與分權的鬥爭。

(貫穿中國古代史的第壹條主要線索:中央與地方的鬥爭)

壹、西漢

(1)七國叛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同時分封同姓諸侯。

(郡國並行,上次青島考試有個看圖題。)

(2)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大而不倒的局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減少諸侯國。

2.過程: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割掉諸侯國的封地。七皇子造反,哪壹個被稱為?七國叛亂?。

(二)漢武帝的改革

1.根本目的: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壹。

2.措施:

①建中朝(?中國和朝鮮?(內朝)是決策機構,由天皇左右親信擔任中朝主要官員,如大臣、大臣、常侍等。三公九公的機構,原來以總理為首,逐漸變成了執行機構?外超?。)

關鍵點分析

(2)設立刺史(刺史是壹種監察官,負責監督地方政府)

(解析:諸侯王死後,除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也可以獲得王國的部分土地,成為諸侯,受皇帝直接控制的縣令管轄。通過法令,地方力量被削弱,中央政府

逐步加強對當地的控制)

3.功能:

①積極方面:鞏固和發展了統壹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②負面:皇帝權力過於集中,導致外戚和宦官專權。

(註意與經濟、文化的聯系。為什麽在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根本上說,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決定的;而經濟上呢?重農抑商?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

第二,唐朝

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動亂後,隋唐統壹。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中期。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將軍和安史將軍被任命為我們的時代使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導致了唐中期以後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

1,本質:唐朝後期割據勢力的延續和擴張。

2.特點:政權更叠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周世宗之後的改革為北宋的統壹奠定了基礎。

第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發動兵變,建立了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留精銳士兵。

統壹軍權?三亞?負責(三亞由三部分組成:前廳、禁衛軍步軍、禁衛軍馬軍)

樞密院負責軍隊的調動。

軍權從軍權中分離出來,軍權最終掌握在皇帝手中。

(2)削減實權

軍事力量?樞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權力和財權?三四十

執行力?中央門下(丞相權力分三)

地方:規定各縣縣直,公務員任縣知事,由縣知事負責監督。

(3)賺錢谷

規定各州縣的財富,除壹部分外,都要運到指定的地方,由中央政府支配。從而消除地方分裂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正面: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否定:引起的?冗員?、?多余的士兵?然後呢。多余的開支?國家金融危機。

到了北宋,中央與地方的鬥爭基本告壹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告終。)

第四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強化

(貫穿中國古代史的第二條線索:皇權與相對權力的鬥爭)

壹、三省六部制的建立與演變

1,建立三省六部制(隋唐)

(1)三省是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鎖和議事)。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補充,提高了工作效率;

完全相權再分,有利於加強皇權。

2.發展(宋代)

三省總督基本不參政,也是設置的。

(1)中央門?負責行政管理

2樞密院?掌管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務

3、廢除三省六部制(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壹省制,只設立中書省,六省也納入中書省。

第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立中書省。

2.在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

①下令廢除中書省,廢除宰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皇權達到新高度)

②由於事務繁忙,皇帝不能親自執政,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但不參與決策。

3.在明朝成祖統治時期

內閣正式成立,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務討論。此後,內閣的地位逐漸提高。

註意:?選秀票?然後呢。紅色?

第三,清朝皇權專制的加強

1,清朝初年:繼承明制,建立內閣。重要的軍事事務都由王主持會議處理。

2.軍事部門的建立。

(1)時間:清朝雍正年間

(2)職務: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計劃,審理大案要案等政務,但由於軍部官員等級較低,只能下跪打條子。

(3)影響: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程序,提高了清朝的行政效率。

(2)軍部完全服從皇帝,壹切軍務由皇帝壹人決定。軍部的設立是皇權專制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