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三月三習俗散文全集。

三月三習俗散文全集。

清明過後,三月初三,草長柳綠,繁花似錦。秦(鎮)水與魏(衛)水交匯的河邊,壹犁淡淡雨,三徑淡淡雲,萬物萌動。春情花開了,河兩岸春泥、春草、桃花杏花的新香越來越濃。在河對岸,壹年壹度的消災辟邪儀式正在舉行,年輕人在互相追逐或在水中嬉戲。這時,壹對青年男女走在柔軟的草地上,各捧壹朵蘭花,帶著口信踱到河邊,壹起走來。女生擡起頭,調皮地問男生,妳怎麽不去那邊開會?那個男孩說他去過那裏。女生說:再去!如果我們先去沁水,再去沁水,那將是壹個又大又好玩的場景!男孩同意了,送給她壹束牡丹花。然後拉著女孩的手,他們並肩向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壹幕發生在大約2500年前的中國周朝情景喜劇中,當時的詩歌收藏家在《詩經·鄭·秦風·晏》中記載:“秦與晏,房桓。士女,方炳熙。女人說,“小心點”?學者說“兩者皆有。”讓我們看看它,享受它。“巫師和女人,壹奇互相戲弄,給了他們壹勺藥。”三月三日,春情豐年,士女趁萬物復蘇,在清溪邊玩耍,郊遊相遇,互贈定情信物。3月3日,健康、奔放、自然的愛情從沁河和浐河中蕩漾開來。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是中國三月三情人節的生活模式。因為這首詩,在河南新密市鄭莊公墓附近相遇後流入雙河的兩股水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從此,“琴藝”成了男女遊樂場所或男女艷遇的代名詞,“外”“金”等詞也成了男女談論復雜愛情的場所。

“三月三”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的情人節,是基於古代傳說、民間習俗和官方倡導。三月的第三天被稱為上巳節,它是以三月的第壹個第四天命名的,也被稱為司源。因為每年的三月初三不是固定的,而是都在三月初三前後,為了好記,魏晉以後統壹了三月初三,《晉書禮記》上說:“漢儀,上思,官民皆浸東水,洗除汙垢。而自魏以來,卻過了三天,不去第三處。晁進忠共青不在庶人之下,但都在洛水壹方。”根據這壹節日習俗的內容,人們又把“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節、情人節、設置情節、女兒節、乞兒節、拜年節。

根據古代傳說,上巳節是伏羲和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有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誕生最初與人們祭祀神靈、為孩子祈福有關,所以這壹天也是青年男女互相交流、做愛、玩樂的日子。而且從三皇五帝到玉堂,都繼承了古代的制度,延續了三月三的習俗。雖然在周代嚴格規定了六禮,但為了繁衍人口,仍規定了《尚書會》中男女的儀式內容,以順應時令,使適齡男女有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壹天,宮廷女巫主持繈褓禮,周天子帶領後妃祭拜、齋戒、沐浴,祭祀祖先。由於天帝的倡導和禮儀的規定,三月成了盛大的節日。每年這壹天,上至天帝,下至平民百姓,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全城邀其外出,或在河岸邊嬉戲、沐浴,或在深山幽谷中采摘蘭草,或在鄉間宴樂,以為這樣可以消除不祥。未婚青年男女是節日的主角,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戀人。《李周帝官石梅》說:“仲春月使男女相會,故來時,跑者不可忍。”官方給了3月3日情人節壹個合法的身份。於是後來的“三月三”既有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王羲之等四十人相聚蘭亭,飲酒間寫出“天下第壹行書”和《蘭亭序》的雅俗故事,又有杜甫《兩為道》中“三月三日,天高氣爽,美人在長安水邊乘涼”的曖昧浪漫場景。有了翠湖的“桃花相映紅”,“去年的今天”的相思。從此,“使男女相會”成為“三月三”節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在野水中相會,自由選擇意中人,談情說愛,既符合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季節,也有利於人類的生產和繁衍。同時,“終成眷屬”更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宋代以後,對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的禁錮和婚姻越來越嚴重。壹般來說,女人被禁止和陌生男人說話,出去參加聚會找情人更是不可想象。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到了近代,漢族地區的“三月三”活動逐漸銷聲匿跡,它的情人節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只有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如白、苗、瑤、黎、壯、畬族,還保持著“三月三”的節日習俗。這壹天,所有的赫族男女都會在白天盛裝出門,捧歌、唱曲、拋繡球,狂歡壹整天。夜幕降臨,河岸邊燃起篝火,小夥子們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貝殼飾品在火光中閃爍。年輕男女喝酒唱歌、跳舞、聚會,直到深夜。直到今天,這些少數民族都把3月3日當作“愛情節”、“情人節”或“甜茶情人節”。在壹些漢族地區,還保留著三月三日情人節的習俗。比如中國北方,比如河南,有“三月三,吃雞蛋;3月3日,切棗尖。太行山下的姑娘有“三月三桃花浴”的習俗。在山東濟南,有壹個“三月三,與千佛山相親”的活動。在揚州,時至今日,仍有“請允許我三月三”的清晰旋律:“漂亮姑娘,請允許我三月三在那個架子下等...”這些都說明“三月三”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習俗,在中國仍然具有頑強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近年來,西方情人節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因此,許多人呼籲中國人慶祝他們自己的情人節。所以中國把7月7日的“七夕”當作情人節,卻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我認為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情人節,但不應該是“七月七日”,而是“三月三日”。

首先,判斷壹個節日的性質要看它的習俗。傳統上,七夕沒有男女青年聚在壹起談情說愛的習俗。這是古代女子求巧的日子。討巧的方式大多是女生用針使盡渾身解數,做些小物品,放些瓜果之類的,和愛情沒有直接關系。

其次,七夕與節氣關系更密切,與愛情無關。當“織女”在農歷七月初七的黃昏升到頭頂時,正是暑氣漸消、秋高氣爽、婦女們正在紡紗制作禦寒衣物的季節。因此,這顆星被稱為“織女”。此時,銀河橫跨夜空南北,織女星與牛郎星隔河相望。這壹幕引發了古人的想象,並將其與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聯系起來。我們不能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這個故事引發的對愛情的想象和創造,就想當然地認為是情人節。

第三,“三月三”是從伏羲、女媧等古代神話中演繹出來的,情侶在春天幽會的習俗已經形成了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七七”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女子常於七七在開金樓上放七孔針,人皆在之”與兩廂相比,“三月三”的習俗比“七七”早了1000多年。

第四,春天是戀愛的日子,春天戀愛,萬物和諧,青春萌動。情人節只有在春天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之火,太陽盛而衰。與其說是壹段完整的愛情,不如說是秋天裏我心中的壹份憂傷。

第五,想到原來的兩個牛郎織女在中國過情人節永遠不會見面,給人壹種淒美的美感。難怪秦代的占蔔文獻《日書》中,牛郎織女被明確認為是不利於婚姻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情人節,“三月三”比“七月七日”要長得多,更典型,也更合理。將“三月三”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是從節日的文化內涵,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來看,都是壹個符合習俗、順應民情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