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說卦》中“易”的內涵是:“窮盡乃至致命。”對此有壹種解釋,即易經能夠透徹地探索世界萬物的根本真理,透徹地理解人類身心的自性,實現改變人類命運的崇高目標,使人類行為和自然規律和諧、平衡、生生不息。《論語·為政》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概括地說,孔子在“天命之年”能讀《易經》這本書,沒什麽大不了的。有了這個解釋,馬上就有壹個疑問。如果50歲之前不讀易經,30歲如何站得住,40歲如何不迷茫?
朱認為“卒類似五十字,亦分錯。”所以“五十”是“卒”字的錯誤,改成了“卒學易”。意思是如果給我幾年時間,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易學上,我不會犯大錯。還有壹種解釋是“五”和“十”分開成五年和十年,意思是我再加幾年,五年或者十年,就可以把易經研究透徹,這樣就不會犯大錯了。
不管文本怎麽解讀,我們看到孔子晚年的時候,還是可以這麽說的。給我壹些時間,我可以徹底研究易經而不犯大錯。這位不滿足於生活,有壹顆謙卑的心,壹直以小學生的姿態學習的聖人,非常值得我們敬佩!能站在文化巔峰,達到如此人生高度的聖人,尚且如此。我們有什麽理由停止生命成長的步伐?關於孔子對易的喜愛和渴望,我們可能需要知道兩件事。
首先要知道“邊巍三絕”這個成語的由來。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遲樂。.....讀易,三絕。說:離開我幾年。如是,吾將柔於易。”也就是說,孔子晚年特別喜歡讀《周易》,以至於“魏編三絕”。
“魏”是熟牛皮。古時候書寫在竹片上,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這裏用熟牛皮做的丁字褲把竹片編成書。孔子非常勤奮地讀易經,導致辮皮條多次被破。這個“三”指的不是三次,而是多次。這樣讀《易》,就能達到“賓賓”的境界。“彬彬”是“溫柔”中的“彬彬”,意思是根和枝都枝繁葉茂,完整無缺。
第二件事是孔子為《易經》做了壹個非常著名的註解,就是《易經》,壹共十篇,所以也叫十翼。據古籍記載,孔子“習易經五十回,作十翼。”“翼”是翼,是輔助的意思。孔子對“易”的解釋有助於我們對“易”的理解和升華,甚至認為孔子寫的《易傳》為易學插上了翅膀。
孔子認為《易經》中有“古之言”,所以非常喜歡占蔔,並以“察其仁義”為重點,將《易經》從壹部占蔔之書提升為壹門包含天人之道的仁義之學。
《易》是壹本什麽樣的書,看完就不會出錯?朱說:“學了易經,就明白吉兇之理,進退之道。”易經被認為是群經之首,中國文化之源。
《易》揭示了宇宙生命如此的道理,揭示了隱藏在偶然事物中的必然規律,揭示了隱藏在無常背後的陰陽五行規律。易經揭示了壹個深刻的道理。不同的人讀易經是不壹樣的,是暫時趨吉避兇,還是從源頭在吉兇之間取舍。
易經自古以來分了很多流派,但只有兩個方向:壹個是用來占蔔的,求吉避邪的;二是用於認識和理解宇宙生命的真相。易經的真正內涵是後者,前者只是副產品。優易大師說:“學易經沒什麽大不了的,可是學易經不行嗎?”如果窮年讀了《易》,但沒有守寡,能叫學《易》嗎?“意思是說,學了易經,犯的錯誤越來越少的人,不能說學了易經。
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都認為宇宙和生命的運行變化是有規律的,即無論是天道還是人道,在重疊復雜的因緣背後都有規律可循。這個規律,簡單易學,就是“數理”,即“世間萬物皆有數。”
孔子在《易傳》中說過壹句名言:“積善則有余慶,積弊則多災。”這就類似於佛教所說的:“壹切惡都要做,壹切善都要追求”。但“數理”並不受“數”的束縛,而是要在理解“數理”的基礎上,掙脫“陰陽五行”束縛自己“命運”的枷鎖,真正做到“自主自尋”。
說到這裏,我們就可以揭開孔子說讀易經不能犯大錯的秘密和原意了。對於易經,我們不必拘泥於50歲之前或者50歲之後的閱讀。對易經的理解和認識,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肯定是不壹樣的。
但是,易經揭示了壹個人壹生必須遵循的原則,告訴了我們壹個根本的道理,那就是他壹生沒有犯過或少犯過罪,那就是妳要相信天,天在人身上的顯現就是人性,宇宙生命的真相及其運行規律。其核心是告誡人們敬畏天地,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現在不報,只是時機還沒到。
在現代社會,我們被眼前的物質、名利等所困擾。,而我們看不清宇宙生命的真相,也不懼天地。相信“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人生順遂時,可以忘乎所以,為所欲為;出了事,求神問鬼,不要問自己。古人雲,有昂首三尺之神。人在做,天在看。孔子也告誡我們:“遠離鬼神”。妳不努力鬼神也幫不了妳!
總之,易經揭示了命運的運行規律,我們可以遵循這壹規律來避免不幸。但是,為了避免邪惡,我們必須相信善與惡的結果。每時每刻都能做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管好自己的心,多做善事,不做違背天地良心的壞事或惡事,才能不讓自己的心離開。這是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