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歷史上的劉伯溫死前會送壹筐魚?
劉伯溫在歷史上有兩個形象:在正史記載中,他是朱元璋的機要助手,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雖然牛逼,但還是壹個“人”的形象;在民間傳說中,他通曉天文歷法,知五百年前,知五百年後,常顯神威,創造了許多奇跡。他簡直就是壹個“神人”。魯迅說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認識到自己“智近妖”的時候不是人。相比之下,劉伯溫比諸葛亮走得更遠,不是妖也不是人,而是神。其實劉伯溫在世的時候,就有人主動聯系過他,給錢給資源,讓他出名,神化他。神化劉伯溫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朱元璋。當然,他神化劉伯溫的根本目的只是神化自己。歷代開國皇帝中,朱元璋是最卑微的壹個。所以他編造了壹個神話來證明自己就是真命天子,他做的比誰都多。他親自寫《周顛神仙傳》,就是為了說明他聚集了這麽多奇人異士。為什麽?因為他絕對是真命天子!對於劉伯溫這位才華橫溢,又是有名的“好臣”,又精通陰陽歷,朱元璋是不會放過的。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劉伯溫為“至誠”,寫了《至誠誥》,誠意滿滿,自吹自擂。“劉伯溫來南京投靠我,是因為他看出我註定要回歸。”劉伯溫是個聰明人。他當然能看出朱元璋在胡說八道,但不可能跳出來揭穿他。於是他很配合:“老板,妳搞錯了。我沒有什麽過人之處。”然後話題就變了,“但是如果我的預言有壹個實現了,那不是我說的,而是上帝通過我的口說的。”劉伯溫拒絕任何神化自己的行為。的確,他過目不忘,通曉天文歷法和占蔔術,但他真正的誌向是活在世上,他要做壹個有不朽功績的聖人,而不是壹個迂回曲折的“神人”。活著的時候,他可以巧妙地拒絕朱元璋對自己的神化,但死後,他卻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傳世形象。雖然他有遺言,死後不允許建神社,但他的後代拒絕了。劉家祖的墳都是煙,得好好宣傳。他的二兒子在家鄉壹座歷史悠久的道觀裏為他建了壹座祠堂,價格是捐115石地租。道觀很感激他的慷慨,回報也很厲害——就是雕塑劉伯溫真身,做出犧牲。到了劉伯溫的孫輩,我就把他“宣傳”進了廟裏,還通過捐地租的方式在廟裏建了祠堂。據說香火挺旺的。明朝孝宗年間,他同意將劉伯溫的祠堂擴建成壹座寺廟,稱為“誠公劉寺”。經過這次操作,本來不想拜神的劉伯溫在粉絲的不斷號召下,成為了家鄉的重要神。這還沒完。到了九年(1514),劉的後人憑借廣泛的人脈,將劉伯溫封為“太師”,謚號文成。鄭德毫不猶豫地稱贊他,說他“學而優則仕,始稱王佐”,“謀士渡江無與倫比,開國官員第壹”。這個時候正好是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非常發達的時候。壹批人註意到劉伯溫的IP很有商業價值,於是接手,繼續神化他。這些人是書商。當時印刷業和刻書業迎來了春天,順便扶持了壹批職業作家。壹時間,暢銷書《金瓶梅》走紅。但是劉伯溫的IP有兩個問題:壹是劉伯溫的作品不多,無論怎麽轉載,市場總是有限的;第二,劉伯溫早就不在了,不可能再出新書,進壹步刺激市場。這個問題可能會困擾書商,但它不會困擾致富的欲望。他們請人做槍手,為劉伯溫寫了很多書,涵蓋了劉伯溫擅長的所有領域,也有暢銷書榜上常見的話題,比如天文學、陰陽占蔔、占星術等等。從明朝中後期到清末,江南乃至京畿的書店裏,長期有劉伯溫寫的暢銷書:幾卷《白猿風雨後候論》,壹卷《玉洞金書》,還有《道術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