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書中,李淵壹直是楊光懷疑的對象,但我們知道《隋書》是唐朝寫的。作為隋朝前臣,李淵的“晉陽起兵”無疑是叛國。這個國家雖然被折騰過,叛逆是叛逆,但無論如何,面子上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寫歷史的時候寫得更好是必然的。此外,楊光最近的行為實在令人發指,所以他取了懷疑的名字。而太原留守則屬於政府官員,集政權和軍權於壹身。太原也屬於北方重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只要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知道,沒有壹個君主會在懷疑壹個臣子的時候給他如此重要的職位,讓他有實力和地盤去制造自己的叛亂。任何朝代或世代都沒有這種“懷疑”方法(楊光有壹些預防措施是合理的)。甚至懷疑和恐懼都是在察覺到唐高祖的反叛意圖之後。所以“疑李淵”之說不過是李淵得誌後謀反的掩飾。所以在謀反之前,壹向老謀深算的李淵當然更加謹慎。史書上說,李淵“有濟世之心,有治國之心”。大業十二年,他見抗隋時機成熟,便命長子李以顧家為名“帥在河東”,為己所用,自己則在太原。大業十三年年初,他命次子李世民在晉陽秘密廣招朋友。壹個“秘密”字已經滲透了李事前的所有行動。
但紙裏始終沒有火,李淵的“叛逆之心”還是被時任瑪依縣令的李靖察覺到了。
馬伊·成軍是壹個怎樣的官員?
太原劉綬府下轄太原、雁門、螞蟻、婁煩、西河五縣。馬邑(今山西朔縣)最高官至太守,成軍為太守助理,相當於馬邑市副市長。也就是說,李京是唐高祖的下屬的下屬。雖然他沒有直接與唐高祖打交道,但他仍然從唐高祖的行動中看到了壹些線索。
李靖決定報告唐高祖。
李靜為什麽要告發李源?是“對君主的忠誠”還是別的什麽?史書上沒有記載,這裏只能推測。《舊唐·李樹經傳》中記載的李靖第壹句話是“君子以合主之需,必立功以得財。”分析這句話,結合李靖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李靖雖然是壹個忠臣,但更多的是忠於自己的事業,忠於哪個君主要看情況。他前半生沒有立功,也沒有做過什麽。程群只是壹個小官,財富似乎離它還很遠。唐高祖的反叛對他來說可能是壹個機會。這個國家到處都是士兵,楊光擔心沒有人忠於他。如果他能成功地告訴楊光這件事,楊光年很可能會給他壹個重要的職位。他有信心,憑自己的才能,壹定能把這座樓推倒,隋朝也許會復興,重現昔日的輝煌。李和靖將成為隋朝的棟梁,他此生的願望可以實現了。
當時李淵對太原的控制很嚴,於是李靖喬裝成囚犯,上了囚車混出李淵的勢力範圍,到江都(今揚州)向駐紮在那裏的楊打廣告。然而此時戰火紛飛,中原交通閉塞。跑到大興(長安)後,李靖無法前進,只好留在京城。
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正式揭竿而起反隋,以破竹之勢攻大興。十壹月,城破,李靖與尹石石、顧衣等人被俘。
李淵起兵反隋後,大怒,命殷、顧掘李淵祖墳,毀李氏宗祠。對於挖祖墳的人,唐高祖當然是毫不留情,之前就想“哢哢”兩刀殺了他,而李靖已經把變故告訴了唐高祖,於是壹起被押上了刑場。唐高祖和李世民親自監督斬首。
這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李靜的機器已經變了。作為隋朝的官員,效忠朝廷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這種“忠誠”要以犧牲自己的腦袋為代價,那就有點行不通了。
砍頭和招待客人壹樣,是按照職位大小排序的。在隋朝這些被斬首的官員中,從官職上來說,李靖只是壹個平庸的角色。在輪到他砍頭之前,已經有很多官員相繼被砍頭,所以李靖有足夠的時間考慮自己的命運,是否做最後的嘗試,尋找出路。
當劊子手拿著鬼刀來到李靖面前時,李靖面對著李淵,突然大喊:“公起義將士,為了天下,不想做大事,卻以個人恩怨殺害壯士!”妳看,“公起兵”把李淵起義從“謀反”美化成了“義士”。“這是為世界消除暴亂”,這是壹種奉承。“不想幹大事,卻以個人恩怨殺壯士?”這是唐高祖和他兒子的脈搏。唐高祖和他的兒子在為世界而戰。當急需人才為他們工作時,就有“壯士”願意工作。他自然要權衡殺還是不殺。殺人只是個人恩怨;不殺的話,可能會得到壹個精兵,這樣也會安撫其他反對妳的人。於是,“高祖莊言,太宗固求,故舍之。”
當我們閱讀《史記》時,我們都熟悉這樣壹個情節。韓信初投奔劉邦後不久,在被問罪之前,還對獄官夏侯嬰大喊:“漢王欲得天下,怎能殺壯士?”唐高祖父子和李靖都是想成就大事的人。史書自然會看,會知道漢朝開國名將的事跡。劉邦生來就是流氓,卻能包容別人。唐高祖和他的兒子是世襲貴族。他怎麽敢給自己留下“不包容別人”的罵名?所以,李靖沒有被殺,與其說是他有幸遇到了李淵父子這樣的“賢士”,不如說是他審時度勢,充分發掘了李淵父子的心理,並善加利用。
李靖出生於北周武帝天河六年(公元571)。這壹年,他46歲,已經過了不惑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