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主要食物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被稱為“湯圓”和“紫苑”。據說元宵象征著家人團聚,吃元宵意味著家庭幸福,新年萬事如意。
粽子是壹種由糯米粉制成的圓形食品。它在正月十五吃,在中國作為壹種食物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花、核桃仁、堅果、棗泥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既可葷又可素,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
元宵的起源
吃元宵的習俗起源於何時何地,人們眾說紛紜。據說春秋以前,趙楚國王從鄉下回來的路上經過長江,看見江面上漂浮著壹種東西,顏色白中帶黃,裏面有壹種像胭脂壹樣紅的果肉,嘗起來很甜。人們不知道這是什麽,所以趙浩棋派人去問孔子。子曰:“此浮萍果也是主人復興之兆。”因為這是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在這壹天,趙浩棋命令他的人模仿這種水果用面粉和紅色的山楂餡煮它。還有壹種說法是元宵本來叫湯圓。漢武帝時,有個宮女叫元宵,很會做湯圓。從此,天下以此宮女命名。這兩個傳說都沒有史料記載,所以不可信。
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時候元宵叫“浮餃”、“水餃”、“乳糖餃”、“糖餃”。據《平遠續》、《廣濟四歲》、《大明頌》等史料記載,元宵作為慶祝元宵節的應時食品,始於宋代。因為元宵節壹定要吃“紫苑”,所以人們用元宵來命名。
元宵在宋代非常珍貴。姜白石寫了壹首詩,“賓客以鉤簾看禦街。城裏的寶貝來了壹會兒,幕前的花架子無路可走,只好拒還錢。”詩中的“寶”指的是元宵。
在現代,也有與元宵節相關的故事。袁世凱不甘心當大總統,還想當皇帝。因為他的夢想不能實現,所以他壹直很煩惱。有壹天,他姑姑說想吃元宵。話壹出口,袁世凱就給了她壹記耳光。因為元宵和宵遠諧音,所以袁氏下令他的部下從此以後不準再說“元宵”,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壹首順口溜:“詩上溯前朝,水蒸沸浮。”洪憲頒布禁令,不準沿街叫賣元宵。
元宵的制作方法
元宵是壹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分為實心和餡的兩種。有帶餡的甜的和鹹的。甜餡壹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堅果、芝麻、杏仁、銀杏、山楂等;鹹餡壹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皮。用芥末、洋蔥、大蒜、韭菜和生姜做的元宵被稱為“五味元宵”,意思是努力工作,長期進步。
元宵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種,南北差異很大。南方做元宵,先用糯米粉拌開水做皮,再“包”餡;北方做元宵,先把餡料揉成均勻的球狀,放在蓋著幹糯米粉的洗衣籃裏,不斷搖晃。不時加水,使餡料沾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大小不壹,大的像核桃,小的像黃豆。
具體介紹:
湯圓做肉嗎
配料:適量糯米、大米、瘦肉末、醬油、胡椒粉、料酒、姜末、冬菜末和蔥花。
練習: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浸泡1~2天,研細,放入布袋中懸掛制成面粉。
2.鍋中倒入少許油,待油七成熟時將肉末翻炒,加入醬油、胡椒粉、酒、姜末,出鍋即可。
3.煮熟的肉末冷卻後,加入適量的生肉末、冬菜末和蔥花,拌勻,放入冰箱冷凍,切成小塊做餡。
4.在面粉中加入適量冰水,揉勻。取壹小塊,揉平。用餡料包好,揉圓。
5.鍋裏煮餃子,火不要太大。當餃子浮到表面時,將它們取出。
6.放適量醬油、胡椒粉、味精、豬油、蔥花等。碗中沖入適量湯汁,將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食用。
核桃奶酪餃子
材料:幹核桃仁150克,糯米50克,糯米粉150克,火麻仁100克,大棗50克,面粉少許,桂花。
練習:
1.將白糖放入碗中,加入少許桂花、火麻仁、面粉,加入少許開水拌勻,放在桌上,用刀拍成1.5分厚的薄片,切成1.5分見方的丁,即成湯圓餡。
2.把米線放在簸箕裏。將餃子餡放入漏勺中,用冷水浸泡,倒入簸箕中,雙手搖動,使餃子餡連續三次沾滿糯米粉,即制得餃子。在鍋裏煮10分鐘左右,浮起來就熟了。
3.核桃仁用開水洗兩遍,去皮切碎,大棗洗凈用冷水浸泡12小時。
4.將糯米、核桃仁、棗肉放入碗中,加入清水200克拌勻,用小磨磨成細漿。
5.把水放在幹凈的勺子裏,加入白糖,壹生氣就開了。撇去浮沫,迅速加入核桃漿,攪拌成粥,至熟,放入碗中,撈出煮好的餃子。
橘子湯圓
材料:糯米粉2500克,糖750克,熟面粉150克,豬油50克,瓜子25克,核桃25克,芝麻25克,橙子3個,綠肉絲,香精少許。
練習:
1.將100克熟面粉、500克糖、豬油、瓜子、核桃、芝麻等混合。,倒入50克熟面粉做成的糊,揉成餡,切成玉米粒大小的方塊。
2.在籮筐裏放點糯米粉,把泡好的餡料放進卷子裏,卷成大小適中的糯米球。把橘子切成兩半,擠出果汁。
3.水開後,倒入湯圓。湯圓浮出水面後,加入糖和橙汁,待糖融化後放入碗中。
拉制湯圓
原料:糯米粉300克、綿白糖300克、豬肥肉25克、綠肉絲少許、桂花、瓜子、芝麻、糖漿50克、熟面條50克、花生油750克(實際用量100克)。
練習:
1.將青紅肉絲切碎,與豬油、糖150g、桂花、熟面條、糖漿、瓜子等配料混合成水晶餡。
2.將拌好的餡料掰成3毫米厚的塊,切成3毫米寬的方塊,將糯米粉放入水中用簸箕搖壹搖,重復3次,形成生湯圓。
3.將花生油倒入炒勺中。煮到六七成熟時,放入湯圓,用筷子戳出來。漂浮後,用漏勺撈起,用小勺輕拍開口。
4.將炒勺放在火上,註入少許水,加入150g白糖,翻炒至金黃色,放入湯圓,將勺子離火攪拌,撒上綠肉絲和芝麻。
九鍋湯圓
原料:糯米粉2500克,糖1000克,熟面粉150克,豬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條25克,綠肉絲、吊花醬、香精少許。
練習:
1.在100克熟面條中加入500克白糖,加入綠肉絲、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醬、豬油、香精等。,並把50克面粉打成糊狀,倒在壹起搓成餡,拍緊成塊,再切成丁。
2.在籮筐裏放壹些糯米線,將切好的方塊用水浸泡,放在籮筐裏的糯米線上,用手搖動,使糯米線掛在吃剩的餡料上,多次搖動成玻璃球大小的球。
3.鍋中清水燒開後,將湯圓放入鍋中。當湯圓浮起時,加入白糖,將湯汁倒入為燒酒準備的酒壺中,將酒壺放在桌上,然後點燃壺中的酒。
元宵的吃法有很多種,煮、煎、炸、蒸。固體元宵如果用發酵白酒、糖、桂花熬煮,風味獨特,適合此補。
元宵節傳說
東方朔和元宵女孩
這個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壹個名叫東方朔的寵臣,他善良、風趣。有壹年冬天,下了好幾天大雪,東方朔去禦花園為武帝折梅花。壹進園門,就發現壹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自盡。東方朔沖上前去幫忙,問她為什麽要自殺。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父母和壹個妹妹。自從入宮後,她再也沒有見過家人。每年春天來臨時,我都會比平時更想念家人。我覺得在父母面前,寧死也不孝順。東方朔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並向她保證會努力讓她與家人團聚。
壹天,東方朔離開皇宮,在長安街上設立了壹個占蔔亭。很多人都爭著找他占蔔。沒想到,大家要的是“正月十六火燒我們”的簽名。頓時,長安城內壹片恐慌。人們正在尋求災難的解決方案。東方朔說:“在第壹個月的第十三天的晚上,火神會派壹位紅衣女神來拜訪地球。她就是下令火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寫的詩給妳,讓皇上做點事。”說完,便扔下壹根紅柱子揚長而去。老百姓撿起紅帖,趕緊送到宮裏報告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壹看,上面寫著:“長安正在搶,內廷正在被火燒,火燒了十五天,宵夜紅了。”他害怕極了,急忙邀請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想了壹會兒,說:“我聽說火神喜歡吃湯圓。宮裏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湯圓嗎?十五晚上讓元宵包餃子。香火和供品萬歲,命令京都家家包餃子,壹起拜火神。然後告訴臣民十五晚上壹起掛燈,全城放鞭炮放煙花,好像全城都是火,好讓玉帝上當。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看燈,他們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梁武帝聽後非常高興,於是命令他按照東方朔的方法去做。
正月十五,長安城內張燈結彩,五彩繽紛,遊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看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訝地大叫:“元宵!元宵節!”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經過如此忙碌的壹夜,長安平安無事。漢武帝喜出望外,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為火神做湯圓,正月十五全城張燈結彩,燃放煙花。因為元宵做的餃子最好吃,所以人們稱之為元宵,這壹天被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簡介
農歷正月十五,春節剛過,就迎來了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元宵節觀賞始於東方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正月十五,和尚們觀舍利子,點燈拜佛,讓所有的士紳和老百姓都掛燈。後來,這個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了盛大的民間節日。這個節日經歷了從宮廷到民間,從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漢文帝時,曾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萬物的神。司馬遷在創制《太初歷法》時,就已經把元宵節確定為壹個重大節日。
另壹種說法是,元宵節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要點燈。
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壹共十天。與春節相連,白天是城市,熱鬧非凡,晚上燈火通明,蔚為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更有舞龍、舞獅、旱船、踩高蹺、跳秧歌等“百戲”,但節期縮短為四至五天。
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曉”,所以他們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元朝的開始。在春回的夜晚,人們慶祝這個節日,慶祝春節的延續。元宵節也叫“上元節”。
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這明亮的夜晚,人們點亮成千上萬的燈籠來慶祝。出門賞月,點燈放火,賞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歡度佳節,都是享受。
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漢代。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繁榮。宮殿裏和街道上到處都掛著燈,還建造了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過元宵節燃燈的盛況,說“漢朝群星隕落,樓臺如懸月。”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壹項活動,出現於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元宵節吃元宵的民俗。元宵是用糯米做的,可以是實心的,也可以是帶餡的。餡有豆沙、糖、山楂、各種水果料等。,吃的時候可以煮、炒、蒸、炸。起初,人們稱這種食物為“漂浮的紫苑”,後來他們稱之為“湯團”或“湯圓”。這些名字“團圓”音相近,意為團圓,象征著全家團圓,和睦幸福,人們也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有些地方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也叫“烤百病”、“散百病”。大多數參與者是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而行於郊外,為的是驅走疾病,消除災難。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許多地方節日都增加了打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間表演。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在海峽兩岸流行,在華僑聚居的地區也年年慶祝。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民間有幾個有趣的傳說:中國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根據民間傳說,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正月十五,楚昭王過長江,看見江面上有漂浮物,是外白內紅的甜食。楚昭王問孔子,孔子說:“這浮萍果也是主復活的征兆。”元宵就像春節的年糕和端午節的粽子壹樣,是壹種節日食品。吃元宵像滿月壹樣象征著家人團聚,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元宵在南方被稱為“湯圓”、“紫苑”、“漂浮的紫苑”、“水原”。它是用糯米做的,實心的或帶餡的。餡料有豆沙、糖、山楂等。,可以煮,可以炸,可以蒸,可以炸。
元宵節詩選
詩歌說
(宋)姜白石
元宵競看蓮花船,寶馬車拾鈸;
風雨之夜,人去樓空,孤燈依舊喚賣湯圓。
詩歌說
(宋)姜白石
貴客以鉤簾看禦街,城中珍寶壹時來。
簾前花架無路可走,無錢可拒還。
(註:此處珍寶指元宵)
折桂做元宵。
失去某人的名字
我珍惜元宵節的美好景象,皎潔的月光照耀著,這個夜晚到處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焚陸海,人踩春日。
三美可得賞,四無情可恨。
我害怕的是那盞昏黃的燈,安靜淒涼的人,南樓的壹角,月下的西廂房。
汴京元西
(明)李夢陽
中山如子倚新妝,正女顏姬好獨戲。
同唱王獻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宵
(明)唐寅
沒有燈的月亮沒有娛樂性,沒有燈的月亮不是春天。
到處都是春天,就像這裏看到的淑女,在明亮的月夜,閃爍的燈籠把月亮襯托得像純銀壹樣。
滿大街都是朱翠圍著村裏的姑娘們遊來遊去,唱著歌,和社神們較勁。
如果妳不表現出妳的尊重和微笑,妳怎麽能擺脫這美好的時刻?
上元支竹詞
(清)傅增
桂花餡包著核桃,飯像珍珠井。
看得出馬家擅長掉粉,試著在風中賣元宵。
元宵節的滿月
閩南歌謠
元宵節,月圓,閩臺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回老家,卻忘了兩岸長相思。
眼裏有淚是什麽滋味?久別重逢,感覺特別好!
元宵節,煮餃子,骨肉團聚滿心歡喜,
男女老少圍坐在桌前,壹家人吃著元宵。
搖籃裏的血很難斷,落葉歸根才是空談。
燈謎
清明節-元宵節前夕
談論元宵節-晚上聊天
元宵節前後-二月
元宵的各種烹飪方法和吃法。
元宵的吃法有很多種,煮、煎、炸、蒸。固體元宵如果用發酵白酒、糖、桂花熬煮,風味獨特,適合此補。
南方人做“元宵”,先用糯米粉加水和面做皮,再“包”餡;北方人做“元宵”。首先,他們把餡料揉成均勻的球,放在壹個蓋著幹糯米粉的籃子裏,不停地搖晃。他們不時加水,讓餡料越粘越多的糯米粉,直到大小適中。“元宵”大小不壹,從核桃到黃豆都有。煮“元宵”也有技巧:輕輕捏壹下。烹飪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微微開裂,這樣做出來的“元宵”內外易熟,松軟可口。燒水。鍋裏的水燒開後,放入“元宵”,用勺背輕輕推開,讓“元宵”旋轉幾下,不要粘鍋底。輕輕煮。“元宵”在鍋裏煮到浮起後,要迅速切換到文火。否則“元宵”會不停的轉,火候不均勻,外面硬,裏面不好吃。點冷水。“元宵”入鍋後,每次開鍋都要加入適量的冷水,使其保持翻滾而不是翻滾的狀態。兩三遍之後,煮壹會兒,再拿出來吃。這樣煮出來的“元宵”軟而不硬,香甜可口。
除了烹飪,還有很多吃元宵的方法:
如果煎的“元宵”是生的,可以先把“元宵”用蛋清糊上,再放在鍋裏煎。這樣煎出來的“元宵”聞起來像雞蛋。煎的時候要不斷翻動,避免煎的不均勻。煎“元宵”時,有時會發生“元宵”突然爆開,濺到油鍋裏的人。如果在“元宵”煮熟之前,用針在“元宵”上紮兩個小針孔,就可以防止這種現象。另外,煎的時候用小火溫油,這樣煎出來的“元宵”香甜可口,皮脆糯糯。
畫出“元宵”,煎熟備用。在鍋底滑上食用油,加入糖和適量的水,用文火煮開,做成糖漿。待糖漿呈黃色時,加入煎好的“元宵”,與糖漿壹起攪拌,迅速出鍋,趁熱吃,就像壹顆金珠裹在絲中,別有情趣。
為“元宵”穿衣。芝麻炒熟磨成粉,放入有濃糖糊的鍋中,然後倒入炒好的“元宵”中,滾勻,出鍋裝盤,壹個壹個攤開,不要互相粘在壹起。適用於冷食和熱食。
蒸“元宵”將“元宵”放入抹了壹層油的平底鍋或金屬鍋中,放入鍋中蒸熟,取出後撒上綿白糖。食物清香可口,做法方便易行。
烤「元宵」將「元宵」放入有底油的金屬盤中,放入烤箱,烤至金黃熟透,取出放盤,配以綿白糖即可食用。吃起來又香又甜。
宵遠好墨池饕餮
吃元宵要註意四點:
【熱量】元宵含有大量的油和糖,所以熱量高。不適用於超重或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對於痛風患者來說,高脂肪食物會影響尿酸排泄,增加痛風的可能性。四個芝麻湯圓的熱量相當於壹碗米飯的熱量,而40個左右不帶餡的湯圓相當於壹碗米飯的熱量。所以,妳可以吃不加餡的餃子來減少熱量的攝入,也可以通過快走壹個小時來消耗這些熱量。
【皮】不管是北方的元宵還是南方的湯圓,皮都是糯米粉做的。糯米含有更多的澱粉,非常粘稠,難以消化。腸胃功能不好的人、老人和小孩吃湯圓要特別註意,以免引起消化不良或吞咽困難。
【餡】餃子有很多種,有甜的,也有鹹的。
無論甜餡還是鹹餡,含油量都很高,所以豬油經常被用來做美味。此外,甜餡往往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花生、芝麻、豆瓣醬等含磷量高的食物會加重腎病患者的病情,所以要特別註意。
【湯圓】湯圓本身就是甜的,所以不需要在湯中加糖來減少熱量的攝入。如果是沒有餡的小湯圓,可以用桂圓紅棗湯或桂圓姜湯代替甜湯,既能降糖,又有補身散寒的功效。
鹹水餃可以用蝦和蔬菜做餡,補充更多的鈣和纖維。但要註意,湯裏不要放太多的油或調料。
這些人不應該吃元宵;
【糖尿病患者】元宵含糖量高。如果患者貪食,血糖會急劇升高,不僅會加重病情,還會誘發酮癥酸中毒。
吃元宵可增加胃酸分泌,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時甚至誘發胃出血、胃穿孔。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的,黏黏的,不好消化。食用後會引起胃痛、腹脹、噯氣、反酸甚至腹瀉。急性腸胃炎患者的胃腸道處於充血水腫狀態。患者應吃壹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藕粉等。吃元宵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
【高熱患者】發燒時,胃腸道處於相對抑制狀態,應吃壹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流質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
【高血壓、高血脂、痛風患者】這類患者吃元宵有加重病情的危險,宜少吃。
此時患者雖然食欲有所好轉,但消化功能仍然較弱,過多食用元宵不利於恢復。
【年老體弱】這些人消化功能下降,牙齒脫落,特別是老年人吞咽反射比較慢,可能會因吞咽過快導致元宵卡在喉嚨裏,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
【嬰幼兒】兒童消化功能較弱,吞咽反射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吃元宵時,他們不能整個吃。它們要分成1/4,吃完壹口再吃第二口。壹定要細嚼慢咽,以防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