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老舍經新加坡回國。《小坡的生日》是壹部寫於新加坡的中篇小說,是壹部兒童文學作品,描寫了生活在新加坡的華僑少年和他們的被壓迫民族朋友反對強權奴隸制的故事,體現了團結奮鬥、強國救國的思想境界。
1930-1936老舍曾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山東青島大學任教。在此期間,他看到了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日本帝國主義的肆意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行為,創作了小說《大明湖》,表達了濟南人民和所有遭受侵略的祖國人民的憤慨。在這部小說中,他首先描述了壹個* * *制作人的形象。之後的四年裏,他陸續寫了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還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黑白梅》《微神》等15篇短篇小說集,老舍幽默詩集。1936老舍辭職從事專業寫作。在青島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是他人生的鼎盛時期之壹。曾編著《櫻海集》、《蚌藻集》兩部短篇小說集,收錄短篇小說17篇。他創作了《選民》(後改名為《文博士》)、《我的壹生》、《老牛破車》、《駱駝祥子》等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長篇巨著。
《駱駝祥子》以北平(今北京)黃包車夫祥子的下落為線索,向人們展示了在軍閥混戰和黑暗統治下,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在痛苦深淵的畫面。從祥子試圖通過個人奮鬥擺脫人生悲慘命運,最終失敗甚至墮落的故事中,警示人們:城市貧農單靠個人奮鬥是不可能翻身做主人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老舍撇下妻兒,只身前往武漢,投身文藝界抗日洪流。在1938成立的“全中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老舍擔任總務部主任。之後,他搬到了重慶,在那裏,文化大革命在艱難中堅持了七年,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老舍以熱情、耐心和細致的工作,團結各方面的文藝工作者,致力於推動抗戰的文藝活動。並以筆為武器,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文學形式。長詩《建北篇》是用鼓點體寫的,《王家鎮》、《烈士圖》是用京劇體寫的,《殘霧》、《回眸與來》、《面子問題》是用戲劇體寫的。先後發表短篇小說《火車集》、《貧血集》、長篇小說《火葬》,完成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小說《茍且偷生》和《不知所措》。同時,他還寫了大量的散文、雜文和詩歌。
抗戰勝利後,1946年,老舍、曹禺作為第壹批中國民間知識分子應邀赴美訪問講學。在美國,他多次發表公開演講,為增進人們對越洋中國人和中國文學的了解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裏,我寫了《壹個家庭四代同堂》的第三部《饑荒》和另壹部小說《擊鼓藝術家》。他還協助美國朋友翻譯他的壹些作品。《四世同堂》是老舍完成的最大的壹部作品,大約有壹百萬字。北平“小羊圈”胡同中的各種人物,尤其是祁家第四代祖孫,以錯綜復雜的畫面和情節描寫,表現了淪陷區人民的苦難經歷和幻滅後覺醒和堅決反抗的過程。它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和漢奸的無恥,也寫出了知識分子的善良、懦弱和消沈,以及下層市民不屈的意誌和決心。它包含了老舍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留下了壹座偉大的豐碑。
1949年6月,老舍回到了祖國。打造話劇《方明珠》。1951龍須溝是為了表揚人民政府為普通市民辦實事而創建的。該劇上演後,老舍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之後還創作了《殺菌》、《大家推理》等歌劇,以及《生日》、《春華秋實》等話劇。
新中國成立後,老舍的政治熱情很高。歷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第壹、二屆人大代表、第壹、二、三屆人大代表、第三屆政協常委。從1950到1955,老舍創作了大量的話劇、京劇、兒童劇。其中話劇《茶館》將老舍的話劇藝術推向了頂峰,成為我國話劇藝術殿堂中壹顆璀璨的明珠。
從1961到1962,老舍寫了自傳體小說《紅旗下》。可惜沒寫完就被迫停筆了。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老舍和許多老壹輩愛國文藝家壹樣,受到了惡毒的攻擊和迫害。1966年,67歲被迫沈入北京太平湖。
生活與作品細節二:
老舍當小學校長的第二年,五四運動爆發了。他聲稱他只“看到了五四運動,但沒有參與其中...並且是這場偉大運動的旁觀者”(《我如何書寫趙子嶽》)。這確實讓他在壹段時間內對青年學生及其活動產生了壹些隔閡和誤解。然而,新的時代潮流,包括五四時期興起的文學革命,仍然沖擊著他的思想。本來,在這個剛從社會底層走過來的年輕人眼裏,軍閥政府基層機構的腐敗,卷入其中的辯護人的虛偽,都是瑕疵和醜態,很難與之安全相處。當五四運動對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喚,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敬敬服母,妥妥結婚生子”(五四運動給了我什麽)的人生信條中喚醒時,他做出了新的選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壹切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擔任郭文老師,在那裏寫出了第壹部新文學作品《小鐘》。在此之前,我堅決撤回了母親安排的婚約。第二年,我回到北京,在那裏我擔任北京教育協會主辦的顧的文書。同時在壹中兼職,業余時間去燕京大學上英語。我曾經信仰基督教。雖然道路並非壹帆風順,但五四運動促使他擺脫了封建主義和世俗主義的羈絆,尋求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了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為了提高我的英語水平,我閱讀了大量的英語作品。生活和書籍為他打開了壹個比他以前見過的更廣闊、更豐富多彩的世界。閱讀作品進壹步激起了他對文學的興趣。生活在異國的孤獨感和日益強烈的思鄉之情需要寄托和發泄。幾個因素交織在壹起,促使他把自己看到的人和事用文藝的形式寫下來,老張的哲學,1926寫的小說,就是根據他在教育領域的時候學到的東西。接著他寫了小說《趙子嶽》(1926)和《爾瑪依娜》(1929)。三部作品先後在文學研究會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立刻就很好寫,充滿北京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的生活和心理,吸引了讀者的關註。他的創作從壹開始就表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從語言、風格到內容、主題都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6,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他最終找到了壹份工作,並在文學上度過了充實的壹生。
老舍在英國住了五年。1929年夏,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回國。途中因為籌集路費,在新加坡壹所華僑中學教了半年書。當他在英國時,他對國內北伐的進軍感到興奮。在新加坡,我從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於是,他中斷了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小說寫作,寫了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3月,老舍回到了祖國。同年7月,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第二年夏天,他與後來成為中國畫家的胡永清結婚。1934年被聘為青島山東大學教授。在這兩所大學裏,他先後開設了文學概論、歐洲文學思潮、外國文學史和寫作等課程。放學後繼續寫小說。《貓城記》(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了舊中國的腐敗,批判了保守愚昧的民族習慣和恐外的奴隸心理。同時透露出對國家大事的悲觀,對革命的誤解。這是壹部有爭議的作品。《離婚》(1933)描寫了壹群公務員的平庸生活,並對此進行嘲諷和戲謔,充分顯示了他作為北京市民社會的表演家和批評家以及幽默作家的特點,是壹部很能代表老舍風格的作品。《牛天賜傳》(1934)、中篇小說《月牙兒》(1935)、《我的壹生》(1937)都是從大街小巷拍攝普通人的生活場景。前者是對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諷,充滿笑料;後兩者是對人性不公的攻擊,充滿了怨恨和哀悼,作品風格變得沈重。
回國後不久,老舍開始寫短篇小說,大多收錄在《費爾》(1934)、《櫻海集》(1935)、《蚌藻集》(1936)。前幾篇有“隨便寫段子”的傾向(《我怎麽寫短篇》),有的是幽默小品,幾乎讓人捧腹大笑。很快,又增加了意義嚴肅、社會意義豐富的章節。他為林語堂主編的《論語》撰寫幽默詩,是該雜誌的重要撰稿人之壹。他還在《申報》上寫了?自由談話發表論文。這些詩以輕快俏皮的語言,揭示了作家在日本侵略情節下對祖國命運的關註和焦慮,部分被收錄在老舍的幽默詩(1934)中。從1935開始,他也寫文章回顧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後來將這些文章整合成《老牛破車》(1937)壹書。30年代中期,老舍創作了大量各種體裁的作品,風格日趨成熟。這些作品發表在不同傾向的報紙上,他成為文壇上活躍的作家。
這壹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65438年9月至0936年9月在《宇宙風》連載的小說《駱駝祥子》。小說講述了壹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黃包車夫希望通過個人奮鬥改變卑微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幾經掙紮,得到的卻是失敗和打擊。隨著幻想的破滅,他對生活的信念和追求都喪失了。作家用嚴厲的現實主義手法,寫出了從自尊自信到自我放縱的過程,也就是祥子本人的不幸命運,這是壹個深刻的社會悲劇。小說突出了作家對城市貧民的真誠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駱駝祥子》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品之壹,也是中國現代的壹部優秀小說。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在1940年代被翻譯成英文後,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
抗日戰爭將老舍卷入了時代的漩渦。1937 10,回到齊魯大學任教的老舍,在濟南失陷前夕,只身前往武漢。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推選為主任兼總務部主任,負責協會的日常事務,成為這個團體的實際負責人。1939年6月參加全國慰靈聯合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半年來行程兩萬余裏,途經四川、湖北、河南、陜西、寧夏、青海、甘肅、隋六省,包括延安、陜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生活。過去,由於對革命力量和革命運動的壹些疏遠,產生了誤解。此時通過接觸和共事,增進了了解,政治態度明顯激進。在1944中,茅盾曾指出:“沒有老舍先生的努力,這壹偉大的事件——抗日戰爭中的文藝家大團結,恐怕不能如此順利迅速地完成,恐怕也支撐不到今天。”(老舍先生,輝煌工作了二十年)為了在文藝界貫徹中國* *產黨提出的抗日統壹戰線政策,排除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性幹擾,保護作家的合法權益,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抗日戰爭後期,他加入了日益壯大的民主運動。4月65438日至4月0944日,重慶等地各界人士舉行活動,紀念老舍創作生涯20周年,從不同方面對他給予高度評價。老舍不再是壹個單純埋頭寫作的作家。成為文藝界的組織者和社會活動家,抗日和民主的鬥士。抗日戰爭深刻地改變了老舍的思想和行動。
上述變化在他的創作中也有明顯的體現。戰爭壹爆發,他立即放棄了已經寫了幾萬字的兩部小說,成為通俗文藝最熱情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壹直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唱曲藝的藝術家探討抗戰時期寫鼓詞的問題。他還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以各種古老的形式宣傳抗日戰爭,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寶、吊墜等,供藝術家表演。其中部分作品收錄於341 (1938)。在文藝界關於“民族形式”的討論中,他寫了壹首“融舊為新”(《我如何寫劍備篇》)的長詩《劍備篇》(1940 ~ 1942,未完)。後來開始寫劇本,或自己寫,或與人合作寫,先後寫了《殘霧》(1939)、《國家第壹》(1940)等十幾部。有的呼籲民族團結,有的贊揚愛國將領,有的揭露“大後方”的腐敗。抗日戰爭和民族救亡是這些作品的主題。後來他總結說:“我不懂舞臺的把戲,所以不能老是演那些戲的把戲”,“我總是用小說的形式講”(《閑話我的七部戲》),這些戲在戲劇藝術上確實有明顯的弱點,但通過這些努力,他為自己50年代的戲做了很好的準備,1944年初,老舍開始寫小說《壹家四代》。全書分為迷茫、漠視生命、饑荒三個部分,數百萬字,描寫了北平淪陷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與掙紮。老舍熟悉舊都,卻缺少這種生活的體驗。他剛從北平來到重慶的妻子胡青,為他提供了大量關於家鄉人民在敵偽統治下的苦難和鬥爭的材料,在壹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壹缺陷。雖然書中抗日鬥爭的線索還略顯單薄模糊,但他在民族存亡的關頭,用濃烈的油彩描繪出這座古城裏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沖突及其覺醒,其中蘊含著對他們的鞭笞和期待,為他對北京市民的眾多描寫增添了許多色彩斑斕、具有壹定思想深度的畫框。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老舍應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壹年期滿後,他繼續在美國生活,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寫作,創作了另壹部小說《鼓手》,並幫助別人將這兩部小說翻譯成英文。《擊鼓傳花》講述了老派藝術家在抗戰風暴中追求新生的故事,展現了革命者的真實形象,呼喚新中國的到來。1949 10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13老舍啟程回國,途經日本、菲律賓等地,12.9抵達天津。“離開華北已經14年了,突然看到河堤上的冰雪和黃土地,不禁熱淚盈眶”(從舊金山到天津)。這位出生在北京,壹直以描寫北京而聞名的作家,在1924離開了家,才重新定居在自己熱愛的家鄉。
新中國的盛世氣象,立刻激發了老舍新的創作熱情。1950 1,回國不到壹個月,他發表了第壹部贊美新中國的作品——鼓書《過年》。他又壹次以極大的熱情從事傳統藝術的改革,包括改造舊式藝術家的工作。話劇《方明珠》(1950)以藝術家解放前後的經歷為題材,前半部分有點類似於《鼓手》。壹年後,話劇《龍須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劇本根據解放初期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貧民窟生活條件的真實故事改編。老舍把他對北京和城市貧民的熟悉和熱愛與他對他們新生活的興奮和喜悅結合在壹起,寫下了古老的北京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和嘗過苦頭的城市貧民。這是對新北、北京、新中國的頌歌。壹個來自舊中國的老作家,能在短時間內寫出如此優秀的贊美新中國的作品,其成功引起了廣泛的贊嘆,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老舍先後擔任國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和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他還主管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註重對青年作家的培養和輔導。多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曾出訪朝鮮、蘇聯、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國。他花在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上的時間和精力比抗戰時期還多。他也更加勤奮地寫作,新書不斷問世。就像他說的,“我緊盯社會,總想自己的筆趕上當下”(十年筆墨)。他試圖理解和體驗新的生活,並將其反映在作品中。自然,不是每壹次嘗試都是成功的。比如描寫中國人民誌願軍戰鬥業績的小說《無名高地》(1954),歌頌建築工人勞動競賽的話劇《青年突擊隊》(1955),由於缺乏現實生活,缺乏藝術力量。寫得好的作品表現了北京市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如話劇《女售貨員》(1958)、《全家福》(1959)。都可以看作是《龍須溝》的續集,描繪了老北京和飽受苦難的老派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者熟悉這些人物及其變化。他帶著淚和笑,通過解放前後的對比,寫出了歷史的躍進,讓人在笑聲中體會到人生的真諦。《西望長安》(1956)這部劇就是以震驚全國的李萬明案為背景的。李萬明之所以能夠到處招搖撞騙,揭露了壹些幹部嚴重的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在他的劇作中得到了揭露和嘲諷。如何寫出新社會的諷刺作品,是壹個討論很多,實踐不多的話題。以幽默諷刺著稱的老舍的這壹嘗試格外引人註目。
後期創作中,最成功的是話劇《茶館》(1957)和小說《紅旗下》(1961 ~ 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的壹個茶館為舞臺,利用“大茶館就是小社會”的特點,展開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占領期間、國民黨政府垮臺前三個不同時期,長達半個世紀的生活場景和歷史走向。劇中人物60多個,全劇沒有中心故事線索,場景之間也沒有連貫的情節聯系。但可以結構嚴密,壹氣呵成,再現尖銳的矛盾和豐富的社會生活,揭示出必須通過舊中國的衰落另謀出路的道理。後者是自傳性質的,但描寫了大清帝國即將滅亡時多姿多彩的社會面貌,尤其是作為大清統治特殊支柱的旗手社會在大動亂中的分化與衰落。兩部作品都充分發揮了老舍作為北京風土人情畫家的特長。《紅旗下》有意思,再次展現了幽默的風格,笑著罵著,能被人嚼碎,說明他的幽默變得深沈含蓄了。雖然都是描寫舊中國,但《茶館》仍有強烈的悲劇意識,但都是跳著時代的脈搏,表現了人民的力量和歷史進步的趨勢,具有壹種內在的歷史樂觀主義精神。這標誌著作家思想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重要發展。《茶館》是當代中國戲劇舞臺上最好的劇目之壹。在壹些西歐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見老舍話劇《茶館》照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三十年代中期是老舍創作的第壹個高峰,五六十年代是第二個高峰,作品多,思想藝術有新的進步..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寫作的作家,在五六十年代仍然保持著強大的藝術創造力,不斷取得新的成就。老舍就是突出的壹個。只是這樣,1966年8月24日,他不幸在“文革”伊始就去世了,特別令人惋惜。
文學成就老舍最初因他的小說而出名。他開始寫作的時候,新文學的作家很少有寫小說的。他是中國現代小說最早的作家之壹,並為這壹類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後來,他以戲劇出名,作品數量眾多,成為五六十年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壹。他的短篇小說不多,但也不乏婉約雋永的佳作,如《斷魂槍》、《上任》、《劉家大院》等,都寫得各具特色。他的短篇小說在意境優美、題材廣泛方面往往優於長篇。他寫了許多有趣和機智的文章,以及壹些舊的和新的詩歌。老舍的小說包括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還有童話和寓言作品。在戲劇創作上,除了話劇,還有兒童劇、啞劇、歌劇、話劇、歌舞雜耍劇。與“五四”後的大多數作家不同,他還運用各種傳統形式創作了大量不同體裁的通俗作品,包括從不同傳統戲曲移植改編的戲曲。老舍是中國現代最多元化的作家之壹,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除了作家的勤奮和善於同時從中國傳統和外國文學中汲取營養之外,還有更深刻的思想和藝術原因。抗日戰爭爆發時,老舍已經是著名的小說家了。鑒於迫切需要以人民理解和喜愛的文藝形式鼓勵抗戰,他中斷小說創作,充分探索對通俗文藝的利用和改造,親自“大膽嘗試(通俗)文藝的各種體裁”(《三年寫作自述》)。後來出於“抗戰需要戲劇,戲劇必須抗日”(抗戰時期戲劇的發展與困境)的考慮,轉向戲劇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剛剛回國,寫《龍須溝》的時候,他就知道,在舊中國做壹個批評家,在新中國做壹個歌手,意味著多麽艱難的轉變:“在我二十多年的寫作經歷中,寫《龍須溝》是最大的冒險”;“感謝政府的熱心,使我敢於冒險”(《龍須溝書寫史》)。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回答了時代提出的全新課題。在戲劇創作取得成功後,他繼續進行“新的嘗試,不完全被守舊的兒子所束縛”(《回答關於茶館的幾個問題》),挑戰強調時間、地點、人物線索、情節都需要高度集中的傳統戲劇規律,寫出了獨具特色的“畫戲”。在老舍那裏,“既表現了壹個藝術家最寶貴的政治熱情,又表現了壹個同樣可貴的藝術家的真正勇氣”(周揚《向龍須溝學什麽?),他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創新精神,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從不滿足於自己取得的任何成就,能夠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不斷取得重要的進步和突破。
老舍在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有了“不管是什麽人什麽事,反正都要搞笑搞笑”和“想法要幽默”(《我怎麽寫》)的態度。他的作品從壹開始就帶有鮮明的幽默諷刺風格。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幽默作家,曾被譽為“幽默大師”、“喜劇演員”。他早期的作品中夾雜著壹些純粹為了調侃而缺乏思想意義的插曲。他的“我想笑想罵,但我不把他們都殺了”(《我怎麽寫
老舍的作品大多以市民生活為題材。他擅長描寫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描寫浸透著封建男權思想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他們困惑、仿徨、孤獨的矛盾心理,以及他們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進退兩難、不知所措的可笑行為。他喜歡通過日常的普通場景來反映常見的社會沖突,他的筆觸往往延伸到對民族精神的挖掘或對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松幽默中品味到生活的嚴肅與沈重。豐富多彩的自然景物渲染和細致入微的風俗人情描寫,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和北京的主題息息相關。他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傑出的風土人情(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壹個偉大的人,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也許還不夠廣闊,但在他所描寫的範圍內,他把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從壹年四季的自然風光、不同時代的社會氛圍和風俗習慣,到各種人的喜怒哀樂和微妙心態,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形成了壹個完整的、豐滿的“京味”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壹個特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