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梅縣客家人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梅縣客家人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客家人有他們迷人的習俗。客家人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大多是唐宋時期中原移民帶來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客家人融合、同化了壹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也將他們的習俗吸收、融入到自己的之中。他們在與其他地區的其他民族的接觸中也吸收了他們良好的風俗習慣。再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形成了“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上特別豐富多樣。

盡管如此,客家習俗的基本內涵是壹致或相似的,因此它具有相當的凝聚力,使客家人團結在壹起。客家習俗反映了客家人的傳統習慣、道德觀念、宗教信仰和其他社會生活事項。或祭祀神靈和祖先,或在節日裏敘事、娛樂和競賽,或眾多的禁忌、服飾和制作...客家人在習俗中表達思鄉之情,在習俗中表達對先賢豐功偉績的敬仰,在習俗中表達對民族氣節的敬仰,在習俗中表達對鄉黨聯歡會和親友的親情。

隨著時代的發展,客家習俗也在不斷演變和發展。有些至今還在民間流行,有些則是過去流行的。其間也有相當迷信的,但作為習俗研究的壹部分,還是有其文化和學術價值的,只需要觀眾熟悉就可以了。

1.20年來的客家節日與習俗

客家拜年習俗壹般包括民族傳統拜年習俗、土地神崇拜和雜神崇拜。透過這些民俗,我們可以探尋客家民風的壹些來源。

歲時的主要節日:

1.春運:春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進入新年到除夕的準備階段;壹年的初壹至初五為新年階段;農歷新年

元宵節是余輝階段。更有特色的活動有拜年、打煤、蒸年飯、吃年酒、觀年、開門、拜年、文娛活動等。

2.立春:春天到了。此時,百姓們通常會準備香案,焚香點燭,放鞭炮放大炮,貼上“迎春”“迎春”等紅色紙條,稱為“迎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吃,玩和享受元宵節在解決燈謎。客家民俗城和村落點綴著各式各樣的燈籠,非常漂亮。汀州元宵節前,母親要給已出嫁但沒有孩子的女兒送荷花燈。燈籠的聲音像“丁”,意思是“送丁,添丁”。各地元宵節都差不多。

4.驚呆了:汀州有兩個和衛生有關的習俗。先炒豆角,或者用熱水煮芋頭。第二,在櫃子、桌子、柱子、墻壁的腳上撒壹些石灰。兩者都是為了控制害蟲。

5.春社、秋社:農村長期以來就有在社交日祭祀土地神、谷神的習俗。常逢神,“扶社稷”,祈求豐年。

6.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前後谷雨持續壹個月左右。首先是群眾的墳墓,然後是家族的墳墓。長夏去掃墓後,稱之為“祭野鬼”。

7.端午節:客家人壹般稱之為五月節。在節日的前幾天,用竹葉包裹的糯米被做成粽子,親戚朋友互相贈送禮物。節日的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賽龍舟、用“藥”洗澡、在門口掛桃枝避邪。

8.入伏:城鄉很多人吃“神仙凍”。

9.吃新的:品嘗新大米。壹般在微微的暑熱過後,年底月食會有新的。在農村,新割的稻谷磨成米後,這些米是為祭祀五谷神和祖先準備的,然後大家壹起吃,壹起品新酒。城市壹般買少量新米用陳米煮飯,加上新上市的蔬菜。供品有苦瓜、絲瓜、茄子等。都說苦瓜保佑大家,絲家保佑全家老少,茄子保佑老婆。

10年7月7日:客家人有“七夕乞巧”、“牛郎織女”的傳說,但與此相關的習俗很少。人們有晚上坐在外面看天象的活動。有些女人有“姐妹會”。汀州民間有請先生吃飯的習俗。

11.中秋節:即鬼節。客家人的中秋節是在農歷七月十四。長汀俗稱“七月節”或“七月三十”。十三個人吃肉,十五個人吃素。還有壹些古老的習俗,比如蒸蛋糕結緣,收太公太婆,燒包子,燒夜香。亭城登刀梯的原始習俗。中秋節的迷信色彩濃厚,舊俗在今天逐漸淡薄。

12.中秋節:民間俗稱八月節。吃月餅和賞月在哪裏壹般都壹樣。中秋之夜,還有幾個與月亮有關的民俗,類似於巫術,如“葬花、啄月、跳竿、轉水碗”。

13.重陽節:客家人稱之為“九月節”。壹些山村也被稱為“竇唯節”,這被認為是壹年中最後壹個重要的節日。在農村,壹般都是炸各種餅殺雞鴨,在城市,加餐更簡單。爬山喝菊花酒是傳統習俗。

14.10月30日:10月15日,農歷新年也被稱為冬季節。在農村,我們常做糍粑、米果、芋頭包子、豆腐等食物,稱為“整理冬”。有些地方有演奏敬神演戲的習俗。

15.農歷除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有“廚主送上天”的說法。蜜瓜常被用來祭竈,為的是“在玉帝面前甜竈神的嘴,多演好事。”

它是客家人壹年中的主要節日。

二,客家婚俗和喜慶習俗

客家人的婚俗深受古代風尚的影響,主要目的是傳宗接代。客家男女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客家社會的正式婚姻關系是壹種“嫁入豪門”,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雖然客家社會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男輕女的偏見,但總體來說,男女關系還是比較平等的。例如,客家婦女和男子在家裏工作得壹樣好。所以,女人在家的時候和兄弟是平等的;當妳結婚的時候,

父母重視自己的婚姻,公婆也要遵循傳統禮儀,循規蹈矩。

能娶個好老婆。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是按照古代的“六禮”來的。隨著社會的變化,雖然有變化,但壹般都是參照舊制度處理。六大祭祀儀式:“告別、定日子、給彩禮、獻嫁妝、接新娘、送別、祭奠、吃面條、碗雞”。類似於古代的“六禮”。在婚禮儀式中,仍有擾房、圓房等舊習俗。

新娘婚後第三天,娘家設宴招待女兒女婿,稱為“請三朝”。這壹天,女兒不能待在父母家,必須回婆家。在壹些農村,娘家過幾天邀請壹些婦女和親戚去女兒家做客;或者娘家請女兒家做滿月酒(結婚滿月時)。男女公婆自己選擇日期,舉辦酒席互相邀請,稱為“登門”,以加強兩家公婆之間的交流。

婚宴招待客人,俗稱“喜宴”,非常隆重,尤其是過去。其中,女方到男方家做客稱為“大客”;男方會在門前放鞭炮歡迎,在他們到達之前不能設宴。新郎應在丈母娘的第壹桌端著壺,輪流給丈母娘斟酒。客人們按輩分、年齡和家庭情況就座。大廳左上為首席,右為次席,老人在上,客人在下,以此類推。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養媳、招贅婚姻、換父母、換父母、再婚等。其中壹些逐漸變得稀少和消失。

三。客家的衣食住行習俗。

1,服裝

客家服飾簡單實用,寬敞樸素。壹般喜歡穿素色,尤其是藍色、黑色和白色。質地多為粗布、漂白藍緞、黑色服裝,自織夏布做賬。夏裝也是夏布做的。在清朝,幾乎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穿“側翻領”,長袖,直領和紐扣。翻領從領口向右傾斜,內翻領裝袋。褲子都是“大襠褲”,又寬又大,連到腰頭,寬四五寸。腰部不開口,多余的部分折在肚子前面用帶子綁住。褲腿又稱褲腿,寬約0.3米。女裝在領子處卷起來,在門襟、袖口、褲腿處加蕾絲。晚清時,上流社會的男人出門或接待來客時都穿長袍,有時還會穿上馬褂。農村婦女普遍穿的圍裙“遮腹”,實際上可以遮胸,下擺很寬。

而且兩面,上端繡有花,還加了“頸鏈”、“腰鏈”、“牙牌”。

等待銀飾。女孩紮辮子,年輕女人紮發髻。此外,小腳女性也穿繡花鞋,這是羅帕的服飾。農婦不纏足,老太婆也是羅珀。

民國時期,男式側裙逐漸被淘汰,長衫、夾克衫增多。後來中山裝出現,風靡知識界。工人經常穿雙排扣上衣,俗稱夾克衫。女人依舊保留著側裙,只有幾個讀過書的女人換上旗袍、藍裙、黑裙,袖子明顯縮短到掌根。讀過書的男人,大多換西式褲子,用腰帶或者吊帶,而女人的褲子壹直以大褲襠為主。鞋襪方面,清代女性穿布鞋,由家庭婦女制作。女鞋刺繡,小腳女腳趾上翹,長度只有14-15 cm。雨天多赤腳;或木屐,長汀稱之為“鞋”;或者布鞋底加厚塗桐油。出鎮或上山割草打柴,穿草鞋。民國時期,外地進口的膠鞋、雨靴、皮鞋,只有少數人穿。壹雙雨靴經常被全家人使用。襪子舊時用布縫制,清末開始出現紗織襪子。

清末民初,上流社會的男子戴禮帽,帶帽。普通男人戴的是棉線做的圓柱爪帽,後來戴的是半球形羊毛帽。女人在寒冷的天氣很少戴帽子。

2.規定飲食

客家人壹日三餐,早晚多是稀飯,白天(中午)是幹飯。雜糧農村早餐粥。長汀稱雜糧為“粗貨”,過去常年“半年粗貨”。收成不好的時候主要是雜糧,有時候還要吃紅薯渣充饑。小麥壹直比較稀缺,所以面條只用於過年吃飯或者招待客人。有時候春天貧瘠的時候,把剛收割的小麥磨成粗粉,做成麥湯,但50年代以後就很少這樣吃了,長汀、上杭、武平的壹些村子裏有壹種藏紅薯,用鹽水腌制,風味獨特。

家常菜,幹鹹菜和幹蘿蔔,配時令蔬菜,莧菜、血蕨、大白菜、芥菜、藜麥、炒飯最常見。家家戶戶都可以做壹些配菜,比如生腌菜、生蘿蔔籽,香脆可口,充滿地方特色。還有豆沙和豆腐腦,都是比較常見的菜。

大米除了煮飯、煮粥,還可以做成幹粉、碗餅、籠床之類的。掛面以其白、嫩、軟、滑、韌的特點而聞名。還有用糯米做的年糕和用大米做的米果,有餅的、圓的、凍的、果味的,口味有甜的、鹹的、堿的。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準備,拜神,請客,給親戚朋友送禮。也是農村過年的傳統食品。

風味小吃有丸子、燈餅等。肉類食品是宴會的主菜,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塊烤雞肉和水煮雞肉。水煮豬肉和幹蒸豬肉通常是傳統菜肴。

長汀的酒以口味清純甘甜、度數低、不易醉人而聞名,深受婦孺喜愛。九娘香甜可口,配上蒸蛋,美不勝收。用碗喝茶主要是為了解渴,有時也用來煲湯煮飯,俗話說“粗茶淡飯”。

沒有偏愛酸甜苦辣汀州人。很多人喜歡吃油炸食品,又脆又好吃。做飯很鹹,味道很濃。

3.活的

客家民居的特點大多是廳、廚、櫃四種方式。主要是土木結構的平房,上廳下廳。左右橫屋對稱,前後左右各有天井。大殿中央皇帝的墻上壹定有神龕供奉祖先,大殿之間有廂房。前面有壹個坪,後面有壹個花園,四個大門和壹個門樓。大殿兩側的房間是臥室,平日大殿接待客人,元旦供奉祭品。橫房多用於廚房、谷倉、農具、家具、雜物。洗澡多在室內,豬圈和廁所在室外。對於各類建築,城關壹般采用磚木結構,農村多采用木架土墻,偏遠山村也有不少純木結構建築。在農村,有“九堂十八井”的巨大建築和用高墻築成的“土堡”,以防土匪。畬族的房子大多是竹棚。這種房屋格式沿襲了1000多年,在農村仍然很普遍。家人住在壹起方便,兄弟分開方便。城市裏的房子最初以上下廳或三四廳的平房為主,城裏的房子都是祠堂。後來壹些門面演變成了商鋪,長汀水東街的騎樓頗有南方城市的特色。

根據《中國民俗大辭典》的記載,閩西南和兩廣北部的傳統客家民居,是客家人長期共同生活形成的群體四合院。多為土木結構,外墻為壹米多厚的夯土承重墻,與內部木架相結合,並增設多道與外墻垂直相交的隔墻。外墻下壹般沒有窗戶,所以形似堡壘。壹個是大庭院,平面前呈圓形,由中、左、右三部分組成。重疊的院落,參差不齊的房屋;壹種是扁平的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的磚樓、土樓,其中最大的直徑有70多米,300多個房間嵌套著三層環形房屋。外環屋高四層,底層為廚房和雜物間,二層用於存放食物,三層以上有人居住。其他兩環的房子只有壹層樓高,中央大廳是為民族討論、婚喪儀式等活動而建。兄弟分家,原則上平均分配,但大兒子留在廚房。如果有廁所,它屬於“蠻子”(最小的兒子)。俗話說“長子坐廚房,滿子坐屎窖。

第三,客家民俗娛樂習俗

客家民俗娛樂內容非常豐富。主要節日有秧歌、龍舟賽、劃船、舞龍、舞獅、高蹺老師、迎燈、騎燈、敲鼓、九連環舞、茶燈、大刀舞、大成樂舞、道人舞、樂器會、表演、十番樂、提木偶、煙火表演、迎神遊戲等。平時有民謠,小曲,彈鋼琴,彈古箏,拉二胡,吹笛子,下棋,下五子棋,打牌,扔頭獎,打麻將,養花,釣魚。如大埔客家“箏”的音樂

特色標誌著中州和漢水的古元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格,並有壹套基本的規則,使得人們認為客家音樂力求進步和不同的習俗。

孩子們玩的遊戲有搖羊、捉迷藏、種芋頭、種冬瓜、踢毽子、跳繩、中國象棋扔沙袋、跳棋等等。

流行的劇種主要有京劇、祁劇、南楚劇、木偶戲、漢劇、外江劇和話劇。1949以後,長汀引進了戲曲、越劇、采茶戲、黃梅戲。

1,秧歌。顧名思義,是在插秧等勞動中唱的歌。所以最初是歌唱的形式,後來以舞蹈和戲劇的形式出現。現在這三種形式和秧歌在全國廣泛流行。在壹些地區,花鼓、茶燈、旱船、竹馬等民間舞蹈形式壹般稱為秧歌。還有人稱高蹺秧歌和普通秧歌為“地秧歌”。

2.舞獅。舞獅是中國民間舞蹈寶庫中的壹顆璀璨明珠,1000多年來,它已成為勞動人民最喜愛的舞蹈形式之壹。流行於汀州地區的舞獅,在表演上有“文獅”和“武獅”兩種形式。在每年的第壹個月,舞獅者通常會在城市和農村挨家挨戶地祝賀春節並進行表演。表演結束後,戶主們通常會互相給紅包作為獎勵。《文獅》的表演細膩、柔和、穩重,重在刻畫獅子溫柔可愛的性格。“武獅”強調武藝,技藝高超,主要表現獅子的威武、勇猛、雄健。

3.舞龍。制作龍是壹個祝福新年和聯系親戚朋友的好機會。汀州制造的龍身壹般染成青色和黃色,分別稱為“青龍”和“黃龍”。玩龍燈時,有人燃放煙花爆竹,看似火花四濺時,只見龍在萬道火花中滾來滾去,顯得金光閃閃,並伴有響亮的鼓聲和音樂,營造出熱烈的節日氣氛。

連城古田燈會觀龍是當地農民傳統的、最大的群眾性娛樂活動。每年第壹個月的14號到16號舉行。每個龍燈都是遊壹天壹夜然後焚化。元宵節,村的華、江兩個姓氏輪流扮成龍,至少有65,438+000塊板子,被稱為主龍。龍頭龍尾配神,配鑼鼓,配十扇樂隊,史無前例。

4、輕舞。元宵節活動以跳花燈為主,稱為“玩花燈”、“做花燈”、“做燈籠”或“燈籠”。長汀的《踩燈籠》以愛情為主要內容,壹男壹女或壹男壹女共舞。這種舞蹈具有簡單、輕快、幽默的特點。“花燈舞”表演者多為兒童。表演者在燈籠中間,用繩子把燈籠掛在肩上。演出時有四八個人在排隊。

5.踩船燈。壹般來說,踩舟燈是在春節和元宵節表演的。雖然各地名稱不同,但表現形式基本相同,如“旱船”、“旱船”、“漁船”、“采蓮船”、“花船燈”等。福建有些地區也叫“陸地劃船”,都是“旱船”壹樣的形式,只是船的內容和形狀不同。

6、九環。又稱“霸王鞭”、“打蓮香”。表演形式多為歌舞,曲調多為當地民歌,內容多為表達男女之情。既有兩三人小飯桌唱歌的形式,也有邊玩邊走各種隊形、擺出各種畫面的群舞;也有手持霸王鞭的舞者,也有手持扇子、竹板等道具的舞者。深受年輕人和孩子們的喜愛。

7.其他:高蹺、拋冠軍、提線木偶、茶花燈、大刀舞、大成樂舞、道士舞等。,這裏就不詳細描述了。

五、客家喪葬習俗

與其他習俗相比,葬禮的習俗更為莊重。客家人對此做了很多深思熟慮的事情,甚至是太多的繁文縟節。喪事慷慨,禮事奢靡,酒席豐盛,靈方醉,鼓樂送別。有些地方仍然有舊習俗。

病人臨終時,會穿上事先做好的“壽衣”,稱為“穿壽衣”。以前有個說法叫“上下”,就是穿衣服。

六折的衣服,穿四折的褲子。

客家習俗重視死亡。那些離家在外的人,為了臨死前見最後壹面,千方百計趕回家,這就是孝順。人死了,馬上燒轎子燒紙,家人孩子痛哭。是為了“死亡”

喪:病人死後會立即死亡。孝子出門到奶奶的舅舅家,親戚的舅舅家,也在門口或者路口附近發喪。

小白廳:遺體前懸掛白布,擺好香案,擺放牌位或畫像。早晚哭壹場,登記親友送的禮物或“代用蠟燭”,靈堂兩邊按順序掛上簾子。

落枕:移動屍體,在大廳地板上鋪壹塊白布,把屍體放在上面,頭上蓋壹塊新瓦,瓦上放壹個布三角枕,派人日夜守候;在固定的時間把屍體放進棺材裏,叫做“入料”。每天早上和晚上,以及親朋好友前來吊唁時,寡婦們都會在帳篷裏的靈柩旁默哀。晚上親友參加靈堂,俗稱“陪夜”。

選擇合適的哀悼時間,通常在早上。舊社會,初壹有“喪”,通宵達旦,鼓樂震天。出殯前先舉行追悼會。講究排場,以示孝順。

埋葬:將棺材放入墓地。墓地的選擇講究“風水”。墓的外觀很像客家人的龍圈,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壹種表現。葬後第三天,親戚們穿上喪服,到墳前哭拜,燒紙錢,稱為“三朝”。

做七:人死後,每到“七月”日,都會舉行追悼會,俗稱“做七”。壹般只做“五七”。最後舉行追悼會,焚燒靈房(紙房),稱為“萬齊”,以示喪事結束。後來舉行周年紀念儀式,叫開孝;三年舉行壹次祭祀儀式,叫開大孝。開大孝的時候,門和堂都換上了紅對聯,壹切恢復正常。

客家人的習俗是埋葬若幹年(壹般為十年)後掘墓,用炭火烘烤遺體,按人體結構彎曲四肢放入特制的陶甕中,稱為“驗金”,然後重新埋葬。這是壹個永久而真實的墳墓。

對於非正常死亡的人,有壹些特殊的喪葬習俗,比如多請和尚道士念經,給死者翻身等。

六、客家信仰與禁忌

除了傳統的佛教和道教,客家宗教信仰還包括從西方傳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此外,客家人崇拜祖先,信奉鬼神。他們大多信奉佛教。

1,佛教

佛教於南唐天成四年(929年)由慧寬法師傳入長汀。宋乾德二年(964年),又有壹位丁廣法師來長汀傳教。

教書。

在民間傳說中,以上兩師為民驅逐賊寇,護城開道;為農民祈雨避旱;為保護人民生命,消除虎害,人們稱惠寬為“能助虎之主”。

2.道教

道教在客家地區的流行與佛教齊頭並進。以前醫學幼稚,瘟疫橫行,道士就建壇祈福瘟疫。當天花流行時,人們祈禱天花。瘟疫天花已經消失了幾千年,但在農村,依然普遍存在著抗安然、祈福、立符、挖土、安胎、驅邪、鎮邪、以水待人的習俗。

3.天主教

清朝順治年間(1653),意大利神父朱利奧·阿勒尼到長汀老古井傳教。

4.基督教

清光緒十八年(1892)春,惠安的周誌德、陳秋青到長汀講學。

5.民間祭神。

在客家人的寺廟裏,除了主信眾之外,往往還有很多信眾。神也被供奉在其中,這充分顯示了中國民間信仰的本質——多神教和偶像崇拜,而且大多屬於靈魂崇拜。客家民間土地神、土地神主要信仰媽祖、三山大王、益民爺。長汀民間信仰神靈的不壹定是信徒。有些人見人就拜,不管宗教。神仙和佛教徒在長汀很常見。主要是,主要是、財神、閻、玉皇大帝、文曲星(魁星)、真王菩薩、門神、竈王爺、五谷皇帝、釋迦牟尼佛、西天佛祖等菩薩。

6.遇見神

客家城鄉迎神比賽在舊社會非常盛行,壹年十二個月都在持續。在每個月的第十五天,善良的男人和女人在家裏或寺廟裏燒香,點蠟燭,放鞭炮,以示敬意。每年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城鄉婦女攜帶香燭、粉面、糕點到各地寺廟“辦事”,紀念觀音菩薩出世、開悟、涅槃。迎神運動會期間家家戶戶都住滿了親戚朋友,家家戶戶都要提供住宿。有的人樂此不疲,平日寧願節衣縮食,以祈求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為目的。

7.其他信仰和禁忌

客家人對天、地、日月、雷電、時間、方位也有信仰。他們對動物、植物和器具也有不同的信仰,比如蛇、燕子、草蜢、掃帚和燈。人的壹些行為,比如踢腳趾、換牙、跳眼皮、做夢等。,也有自己的解釋。在占蔔巫術方面,民間保留著用巫術治病的習俗。如《捉四眼》《驚世駭俗》《畫符》《問天》《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