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說:“《詩經》說:‘如骨、角、象牙、玉,先切料,再粗銼,再精雕,再打磨。“就是這個意思,對嗎?孔子說:“幫我壹把,我現在可以和妳討論《詩經》。我告訴妳壹件事,妳可以充分發揮。"
在本章之前的對話中,孔子委婉地否定了子貢的觀點,提出了窮則樂,富則卑則禮的道理。下壹句話的意思是,子貢認識到了“貧而不諂,富而不驕”已經上升到了對貧窮和幸福的追求,富而擅禮就像切、探、切、磨壹樣精致。這個觀點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贊揚。我覺得可以和Gi討論壹下詩經。我覺得布施是壹個能舉壹反三的學生。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價值取向。
眾所周知,每個人都追求平等,都主張人與人平等,但這種不平等是不可忽視的,但這種不平等其實是出生時就決定了的。在這裏,不談這個情況。我覺得孔子說的是排除這種出身下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
所以,自然,這裏的“安心幸福”中的貧窮,首先應該是指物質上的貧窮,同時也是指精神上的壓抑,以及遠大誌向無處表達的內心痛苦。
盡管物質貧乏,但沒有物質的生活自然不是人們想要的,而帶給人們痛苦的往往是精神上的壓抑和無處表達的感受。這個時候,安於貧窮,安於壹種“暫時”或“永久”的狀態,是極其難得的。因此,在古代,這樣的人通常被稱為隱士,如晉代的陶謙等。
對於當下這個時代來說,貧窮當然是指物質生活的貧窮,但更重要的是指未知精神的壓抑,以及同為精神尋求者的貧窮。是保護妳內心的家。就是要有壹個不變的信念,對未來,對生活,對世界有壹個穩定的把握。盡管處在壹個學術自卑的時代,但我永遠不會失去努力追求的欲望和鬥誌,聽從內心的召喚,堅定地向自己設定的目標走去,冷靜地調養自己,充實自己,耐得住寂寞,沒有抱怨,沒有責備,用壹顆平和的心,不問為什麽,只問修養的問題。無論多少人,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包括物質和精神)。我想這就是大師老人家想看到的吧!
就是在這樣壹種“窮”的狀態下,我依然以積極入世來換取理想信念,以吃好、睡好這樣的良好心態來保持我壹生的精神生活不竭。保持壹種對陶的好感。
在這裏,還有壹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為什麽孔子認為“窮而樂”高於“窮而不諂”?鑒於這個道理,孔子認為可以和他談《詩經》,是個能舉壹反三的好學生。“窮則樂”的天才在哪裏?我認為是“音樂”這個詞讓我們快樂。對於“音樂”這個詞,我會在下壹個帖子裏繼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