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逆境易,* * *富貴難。”曾經相互扶持、榮辱與共的兄弟,在各自成功後,逐漸產生嫌隙,最終反目成仇。在東征西征的艱難歲月裏,李善長什麽都敢做,足智多謀,果斷果斷,這在當時被證明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長處和優勢。但在推翻群雄建立明朝後,這種優勢不可避免地被批評為獨斷專行,這是已經登基稱帝的朱元璋所不允許的。況且朱元璋生性多疑多疑,李善長也不懂得時時反省自己。他沒有收斂,所以離天崩地裂的災難不遠了。
李善長的努力贏得了公眾的欽佩。朱元璋自然不敢也不想平白受罰。他需要等待壹個機會。壹次,李善長生病,在家調養。他去學校求他辭職(古代稱“史鷙”)。他的本意是做表面文章,皇帝肯定會讓他留下來。沒想到朱元璋壹馬當先,立即批準他辭職回國。李善長這樣做只是為了表示謙遜,這也是歷代大臣的慣常做法。但他突然失了相,心裏叫苦不叠。
汪廣洋立即被提升為總理。他也是跟隨朱元璋很久的淮西老人。當了三年宰相,碌碌無為,壹事無成,後來被免職。下壹任總理是胡·。胡壹向精明能幹,多次得到李善長的推薦和提拔。胡當了宰相,朱元璋發現他有所隱瞞,獨斷專行,與李善長關系密切。於是有些遺憾地把和王召回朝廷,以牽制和監視的胡。
胡並沒有醒悟,卻更加囂張了。朱元璋忍無可忍,命暗中搜集胡的種種劣跡,以便對他進行治療。汪廣洋沒有任何證據,也不敢隨意栽贓,所以采取了息事寧人的委婉態度。朱元璋大怒,以“欺友之罪”將汪廣洋流放到極處。後來,還在余奴的朱元璋派人追殺汪廣洋,半路截住他,把他處死。胡的政敵說他犯了“欺友罪”而殺了他,未免有失公允。?
汪廣洋已死,胡危在旦夕。少數馬屁精,誰是體諒妳的願望,寫了壹個有利於的誣告,揭露胡的任人唯親和謀反。朱元璋以此為借口,沒有派人去調查真偽,而是下令將胡、等人逮捕入獄。
此後,朱未經審查就下令將胡處死,連告密者也壹並處死。就這樣,速戰速決,什麽都不說就死了。這樣,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朱元璋表面上結案,暗地裏並未停止偵察。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壹張看不見的網正在漸漸張開,危險降臨到已經退休回家的李善長身上。李善長做官(已辭官)後,因其聲望高、政績大,對大明政局仍有重要影響。朱元璋還是把這個長期沒有官職的老人視為潛在威脅,不會輕易放過他。還有人跳出來揭露李善長和胡的親密關系,他們壹直在暗室裏密謀。就在這時,天變了,壹個占星家說,必須殺死大臣才能應對災難。於是,朱元璋讓李善長自殺,為大明開基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還有徐達)就這樣成了犧牲品。他的妻子、兄弟、女兒、侄子和70多名親屬也被殺害。《明史》記載,李善長臨死前感嘆“進疑,退疑”。這個說法可以說是對的。的確,妳是住在廟裏還是遠離江湖都值得懷疑,妳在劫難逃。之後,朱元璋幹脆廢除了他視為約束、影響皇權的宰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