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橋:吳婷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因建在蓮花嶺上,故又稱“蓮花橋”,是我國橋亭建築的典範。這座橋有五個亭子,下面有四個翼,右邊有十五個拱門。月圓之時,每個洞天會舉行壹個月。
2.盧溝橋: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約10公裏處。因橫跨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盧溝橋建於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長266.5m,橋欄桿上有501石獅(有人說502),橋下有11孔。它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700多年前,“蘆溝小月”是燕京著名的八景之壹。橋上有清乾隆題寫的“蘆溝小月”亭。
到1985,盧溝橋仍是北京西南的重要交通通道,肩負著繁重的運輸任務。1985後,旁邊新建了兩座橋,舊橋停止使用。
值得記住的是,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即盧溝橋事變。
3.瀘定鐵索橋: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西部的大渡河上。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於次年五月竣工,距今301年。橋* * *由13根鐵鏈組成,包括九根底鏈和四根扶手。每根鏈條由862至977個鐵環連接而成,全部由熟鐵鍛造而成,每根鏈條重1300-1800km。橋身凈空103.6m,寬2.9m,橋東西兩端各有壹座橋臺,均為石砌,橋下有壹口井,用生鐵制成的蚯蚓樁和臥龍樁錨鏈。井上有橋亭,飛檐上翹,古樸大方。觀音西端有康熙題寫的瀘定橋碑,橋東有禦瀘定橋碑。解放後。橋東有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
瀘定橋是大渡河上第壹座穩定的大型鐵索橋,改變了過去靠過橋、滑索、牛皮船穿越的歷史。1935年5月29日,紅軍在這裏取得了“飛越瀘定橋”的偉大勝利,書寫了中國歷史上壯麗的篇章。為此,毛澤東同誌寫下了“渡鐵寒橋”的壯麗詩篇。從此,瀘定橋名揚天下。
四、廣濟橋:
去看潮水是浪費時間;
壹直走到漲潮到橋上是浪費時間。
(廣東民歌)
這個“潮”指的是潮州;這個“橋”指的就是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祥子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閩粵交通要道韓江。廣濟橋以“18船24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橋、洛陽橋、盧溝橋等壹起躋身於中國名橋之列。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江古無橋。“潮州三陽芝。《橋路》栽:“自東至廣,有河至潮。當沙面下降時,蘆葦可以航行;雨積河漲,浪急岸遠。”老船工自己都怕,壹天吃不起四五頓飯,來往的人都生病了。“為了渡河,人們常常‘日夜待在野外以待之’”。可見沒有橋,很難擺渡。
宋幹道第七年(1171),潮州知府曾王“以船為梁,八十只船中有六只連接東西兩岸,中間鋪石,以掌握其勢,紮根其地,每三個月稱嵇康橋。”這是最早的廣濟橋。
惜春元年(1174)夏天,嵇康大橋被無情的洪水摧毀。繼任者常毅對其進行了重修,將直立數增加到106,形成了“蕨草交織,蛟龍橫臥彩虹”的壯觀景象。橋建成後,錢還多。於是,界閣建在西岸,湞江流過,稱為韓陽。其實這個“傑哥”就是西岸第壹碼頭。它的建立拉開了從河兩岸到河中心修建橋墩、架設橫梁的持久工程的帷幕。從元年至少定二年(1228),、王、丁雲元、孫等先後在54年間完成10墩。丁雲元修建橋墩最多,成就最大。所以西橋叫“定後橋”。東橋始於邵熙五年(1194)蓋秀亭的修建,由陳洪貴、林善樸、林暉三人修建。到了凱西元年(1205),* *修建了13座橋墩。開元元年(1259),太守林·“新船二十四艘,鐵索七十尺,貫側翼”。至此,全橋格局已定。
此後,這座橋興盛起來,又被廢棄,毀了也有人修。歷經風風雨雨經營了200多年,直到明朝中期才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
明朝宣德十年(1435),橋再次被洪水沖毀。知府羅伊“以修橋為己任,捐資興修,屬下富戶皆爭先。”。所以,購買木材和石頭,提高工人的仆人,彌補那些毀了,那些被石梁打斷將很容易取代他們。“竣工時”,約旦河西岸有十墩九洞,總長四十九尺五;東岸有十三墩十二洞,總長86尺。凹地二十七英尺和三英尺,二十艘船中有四艘是浮橋。全橋統壹名稱為廣濟橋。大橋建成後有“壹百二十六亭”,橋墩上建有“廣濟橋二十四樓”,使廣濟橋成為壹個華麗的地方,也使土生土長的李陵驚呼“我潮之勝在廣濟橋”!
鄭德八年(1513),廣濟橋因臺風受損,知府譚綸“繼續照常進行修繕”,增設碼頭和壹樓,並從福州減去六船,形成“十八梭二十四洲”的格局。
此後廣濟橋幾經沈浮,但基本格局變化不大。直到1958,因國道交通需要,中斷的浮橋被拆除,換成壹座三孔鋼桁架和兩座高樁平臺橋,並對所有石墩進行加固。1988年,廣濟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結構奇特,形態各異,光彩奪目,不愧為潮州名城的象征,是中國橋梁史上的壹個特例,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主要特點可概括如下:
第壹,“十八梭二十四洲”
梁船結合,剛柔結合,動靜結合,跌宕變化,是廣濟橋的壹大特色。橋的東、西兩段是集亭與美於壹體的梁橋,中間是“蘆葦編織,蛟龍橫臥彩虹”的浮橋。這簡直是壹幅美妙的風景。《青幹龍吟》中有壹句詩,說“春江千裏,十八船鎖畫橋。”“湘橋春起”因此位列“潮州八景”之首。在結構上,梁船結合是世界首創的開合橋。啟閉的主要功能是航行和泄洪,正如《月相》所記載:“潮州東門外的濟川橋.....來年早晚開,以便開船。”而每當漢江洪水來臨時,它可以解開浮橋,讓洶湧的洪水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通行必經之路,始收鹽稅”。後來,上級甚至派人主管潮州府,地方誌記載:“清雍正三年(1725),鹽運司與橋務知府壹同駐潮州,東海岸屬運政清引鹽,西海岸屬潮州府驗關稅。”
二、《二十四陽臺二十四》
廣濟橋基層階段,有在橋墩上建亭、“蓋漢宅”的措施,並稱“冰壺”、“玉鏡”、“蓋秀”。明代宣德年間,知府羅伊在壹座500多米長的橋上建了126個亭子,還在各種墩上建了塔,並分別在川、友通、左達、濟川、雲恒、冰壺中使用了奇景、大浮雕、淩霄、凳影、月月、仙人、騎馬、躍起、涉水。至此,橋梁建築的設計才是最終目標。正如明代李陵在《廣濟橋賦》中所言:“方丈壹樓,十丈壹亭,花披金匾,雕梁畫棟,曲條橫檻,紅漆白堊,鱗次參差,檐齒高……”古代嶺南的風雨橋很常見,但是規模那麽大,形式那麽多。
第三,“壹裏長橋壹裏城”
廣濟橋是“粵東、閩、粵、豫、張靜、深”的樞紐,橋上有許多塔。它很快成為交通和貿易的中心,並成為壹個繁華的橋梁市場。天剛蒙蒙亮,河霧還未散去,橋上已經是壹片“魚床”。天亮了,店鋪居然先開門了,茶亭、酒肆裏滿是迎風飄揚的旗幟,凳上、橋上的人都拿著布匹交易絲綢,問卦摩肩,交通繁忙,正如李陵《廣濟橋上的賦》所描寫的:“夫若雷轟,車輪蹄聲隆隆;怒風浪,行人也;雲淡風輕,塵土飛揚;非常鏗鏘,樹木顫動,遊客歌唱,帖子嘉賓歌唱;鳳鳴,龍吟大海,文人騷客彈唱蕭鼓;陽臺搖了,雲散了,浪被風驚了……”地面就像壹幅清明上河圖。難怪遊客會開“到了湘橋就問湘橋”的玩笑。
廣濟橋的夜別有情趣:“吹角月牙白城頭,夜賣魚市紅燈。”猜蛋船還在喝酒,掛鹽船只是在風中航行。“明月初上廣濟橋,酒樓高掛燈籠,蛋船猜拳,妓帳絲竹私語。真的是“萬家連著壹溪,半夜如擊鼓聲”,直到“指著漁燈,靜悄悄的”,於是“半夜海的氣氛就沒了”。
安平橋:中國古代現存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第壹橋長”的美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又名“五裏橋”)位於泉州以南30公裏的安海鎮,隔灘與對岸南安水頭鎮相連。據《泉州府誌》記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僧人們和先人開始修建石橋,但沒有完成。二十壹年(公元1151),郡守趙靈儀。這個橋梁工程前後花了十三年才完成。這是壹座花崗巖制成的長梁橋。安平橋建成後,紀靈親筆寫道:“它長810英尺(2255米),寬16英尺(5米多),有360條排水溝。".在橋的東、西、中間,還有五個“休息亭”,兩邊有欄桿,還有石塔、石將軍等文物。橋中間的“水心亭”,俗稱“仲婷”,是前五亭中唯壹的壹座,但幾經重修,現為清代建築。在亭子周圍,有13個歷代修建的橋梁銘文。亭子上的石柱上刻著壹位古代佚名所寫的對聯,最下面的對聯是“天下無橋長”,概括了安平橋的長度居古橋之首。安平大橋有三種橋墩:矩形墩、半船墩和船墩。橋梁基礎采用“枕木臥基礎法”,以砂為基礎,枕木在其上交叉重疊,再在枕木上建造橋墩,與洛陽橋筏式基礎有較大區別,具有創新性。
自南宋建橋以來,雖經十余次重修,但舊橋破損不斷,橋板斷裂,橋墩坍塌傾斜。1980年國家撥專款進行綜合修復,工程於5月1985竣工。安平橋已經恢復了它的歷史風貌。
趙州橋: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由著名工匠李春建造。長64.40米,跨度37.02米,是世界上跨度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石拱橋。由於橋梁兩端的肩部有兩個小孔,並不實心,所以稱為開肩式,這在世界造橋史上是壹個創造(稱為全肩式或無小拱實心肩式)。
趙州橋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洪水,8次戰爭,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7.6級地震。邢臺離這裏40多公裏,這裏也有4.0級地震。趙州橋沒有遭到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不管橋梁內部結構如何,都只能存在65433。1963洪水淹至橋拱龍口。據當地老人說,站在橋上可以感覺到橋體在大幅度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立以來已經修復了八次。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評選為第12個“國際土木工程裏程碑”,在大橋北端東側建有“國際土木工程歷史紀念碑”銅像。
七、十字橋:平面交叉成十字的橋。魚塘飛梁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立交橋。這座橋的年代不詳。飛梁直接橫跨沼氣池。東西向主橋長約18m,寬約6m。南北翼橋每翼長約6米,寬約4米。斜坡下降,與主橋相交,形成壹個6.5m見方的場地,供遊人享受沼氣池的泉水。全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撐,石柱由耐腐蝕的金屬灰色砂巖制成,橋邊鋪設漢白玉欄桿,使整個飛橋看起來和諧美觀。
風雨橋:位於廣西三江縣城陽村附近的林溪河上,全橋由石墩、木面、瓦頂組成。橋上有五個寶塔形的亭子,可以避風雨。全橋沒有釘子,全部用桁架和凹槽連接。它斜穿直袖,縱橫交錯,非常精致牢固。
玉帶橋:這座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整座橋是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拱圈呈蛋形,兩側有雕刻精美的欄桿和望柱。全橋白色,線條流暢。王源像壹條玉帶點綴在波光粼粼的昆明湖上,被遊客譽為“海上仙島”。
五音橋:位於河北省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設有126方解石柵欄,敲擊時能發出叮叮當當的音樂,包括中國古代聲樂中的宮、商、角、簽、羽五個音,故稱“五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