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邁克爾·馬龍是誰?

邁克爾·馬龍是誰?

邁克爾·馬龍(Michael Malone)是《福布斯》雜誌的資深編輯,擅長用文學筆法寫科技文章。《教堂鐘聲》發表在2001年《福布斯》雜誌特刊上。表面上看,作者寫得輕松,但所有的文章都提到了非常嚴肅的話題:我們心跳的節奏能否適應芯片的速度;別忘了我們都是人,我們的忍耐力是有限的,所以也許科技的每壹次勝利都會成為我們的喪鐘。作者在矽谷做了20多年的報道,對科技持謹慎態度。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話才應該引起大家的思考。

矽谷世界發生了壹場騷亂。人們整天都在盡力節省時間。哪怕從每壹次傳輸、修改、決策中節省壹微秒,時間留下的重要教訓也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我們花了數十億美元只是為了在未來看壹眼某個產品,當時壹個關於我們未來的預言躺在兩個柳文歡印第安人的頭骨裏,他們的頭骨面朝下,壹半露在外面,壹半埋在壹個米盒子裏。

在矽谷的中心是聖克拉拉大學,這是壹個由磚石建築和花園組成的綠洲,周圍是工業園區和城市住宅。在大學的中心是聖克拉拉傳教會教堂。說教堂位於大學中心並不為過,在情感上也很貼切。這座教堂是根據聖方濟各教會的指示於1777年建造的。

教堂周圍有玫瑰園、紫藤巷和舊磚墻。花園和磚墻可以講述不同尋常的故事。但是玫瑰園講的故事才是最可怕的。就在這片荊棘和紅黃相間的花瓣下,根須交織在深深的泥土裏,埋葬著無數的柳文歡印第安人,壹副骨架,年輕人和老人。他們是天花、水痘、腮腺炎和麻疹的受害者...但大部分都是時代變遷的受害者。

幾千年來,奧倫人統治著這個峽谷。但是,他們留下的是幾塊落滿灰塵的骨頭,現在放在圖普瓦的鐵箱裏,鐵箱放在廢棄足球隊的更衣室裏。在離校園最遠的建築裏,考古學家羅素?Russell Skowronek組織了他的兩名助手和五名自願參加的學生,夜以繼日地工作,從瀝青停車場和澆註的水泥地基下搶救被遺忘的柳文歡手工藝品。他們把找到的文物壹壹編目,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制造業的歷史。它可以被描述為壹個講述早期加州文化的石頭和骨頭展廳:壹塊石板,壹支鉛筆,壹個陶球,幹杏仁,壹個玻璃容器的下部,以及其他黃色的碎片,這些都是在大學操場下和聖克拉拉鞋廠被遺忘的廢墟中找到的。令人驚訝的是,在幹米皮裏有兩個柳文歡頭骨。

斯科羅尼科坐在大學教師俱樂部裏,焦急地攪拌著杯子裏的咖啡。他精力充沛,留著長胡子,說話很快,像那種沒人搭理的人。

“目前,我們正處於現代計算機時代的中心,”他說。“這妳已經知道了。但妳不知道的是,計算機時代始於220年前。”

斯科羅尼科笑了。“讓我解釋壹下。1777年以前,柳文歡印第安人生活在壹個圓形的世界裏。世界壹萬年沒變,從上壹次冰河世紀到現在也沒變。真的沒有線性的時間感,只有弧線。春天和冬天來來去去,不是打獵就是種植。世界上沒有時間。事實上,我們現在認為我們的生活有多優越,但我們估計壹個成年柳文歡人每周工作20小時就能養活壹家人。”

斯科羅尼科接著說,柳文歡人的壽命不是很長,也不是特別復雜。奧倫人以部落為單位生活,部落之間很少接觸——除了偶爾的爭鬥和通婚——相鄰的部落之間也只有半英裏的距離。部落之間幾乎沒有貿易。住在離舊金山灣壹英裏以外的部落可能從來不吃魚或蛤蜊。他們主要吃鹿肉和橡子粉。早期來這壹帶探險的歐洲人很疑惑,因為壹個部落的向導最多把他們引到下壹條小溪,然後因為害怕失去生命而拒絕再往前走。

“1777年1月,傳教士教堂成立,這壹切也隨之結束,”斯科羅尼科說。“突然之間,奧倫夫婦發現自己生活在時間裏。西歐時間。教堂的生活由鐘聲指引。聽到鈴聲後,妳起床,吃飯,祈禱,工作,最後結束壹天。從教堂鐘聲第壹次響起的那壹刻起,聖克拉拉峽谷的鐘就開始轉動了——而且壹年比壹年轉得越來越快。”

不僅是牧師,奧倫也是被時間包圍的。幾千年來,奧倫人的生活中沒有時間,這讓他們無法抗拒每天從塔上傳來的鐘聲。

聖克拉拉教堂很快成為山谷中所有活動的中心。五百年來從未走過五英裏的部落突然開始跨越古老的邊界,定期去教堂進行貿易。許多奧倫人幹脆住在教堂附近。幾代之後,貿易很快繁榮起來,部落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柳文歡人在歷史上第壹次成為壹個部落,但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他們也失去了50種方言和獨特的家庭工藝,這些長期以來壹直象征著他們獨特的風格。他們的藝術和語言混合在壹起,並被壹種共同的形式所取代。奧倫夫婦聽著教堂的鐘聲,踏上了壹條永遠不會回來的路。

柳文歡人在鐘聲面前非常脆弱,這可以象征性地說明他們對很多西方的東西缺乏抵抗力,在可怕的傳染病面前更是不堪壹擊。自教堂建立以來的三十年裏,數百名奧倫人死於他們沒有免疫力的兒童傳染病。受洗的人死後葬在現在的玫瑰園。許多人死於其他原因,雖然不明顯,但也與西歐的時間方式密切相關:飲食、過度勞累、工業事故、藥物和生活在時間世界中的壓力。

“新世界不僅改變了山谷的生活節奏,也改變了山谷的面貌,”斯科羅尼科說。“對商業、宗教和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必須建造更多的建築和房屋。這需要更多的磚瓦,燒磚瓦需要更多的炭窯。窯燒需要焦炭,焦炭需要橡樹。砍伐樹木毀壞了山谷中的森林和奧倫家的橡子。從此,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吃西菜飯,過西方人的生活。”

1827年,山谷的第壹個現代,聖克拉拉使團帶著1462人回到中國。此時西班牙語成為混合語言的主流。成千上萬的牲畜分散在山谷周圍,第壹個葡萄園已經建在教堂附近。由於其在太平洋海岸的獨特地理位置,阿爾塔加州迅速成為世界經濟的貿易中心:牧師穿著來自中國的絲綢大衣,住在教堂附近的人經常購買進口商品,有些來自阿卡普爾科和墨西哥城,有些來自菲律賓和西班牙,甚至還有英國商品。

1845年後的十年裏,山谷生活發生了第二次革命,這次變革的深度不亞於上壹次,人們可以從中吸取同樣的教訓。其中壹個教訓是,技術變革不僅能帶來全新的產品,還能迫使社會圍繞技術重組。另外,這次重組不僅是結構性的,還有時間性的。變革的參與者從物質和文化兩個方面重塑世界和社會結構,不可避免地接受全新的時間概念及其自身獨特的結構和周期。

第三個教訓是最令人不安的:當社會遇到這樣的變化時,社會元素就分成了兩大陣營。壹個陣營(通常是大多數)無法或不願意進入新的世界,所以它隨著變化而消失。另壹個陣營,即少數進入新世界的人,與下壹代和新人融合,建立了全新的身份。這壹過程幹凈徹底,抹去了他們身上留下的所有痕跡。

“19世紀上半葉發生的變化清楚地說明了這壹點,”斯科羅尼科說。“起初有五十個部落,他們幾乎壹夜之間都成了柳文歡印第安人。然後是塔羅尼,壹個西班牙牧師,壹個混血士兵。很快他們又都成了加利福尼亞人。19世紀40年代,盎格魯人再次來到這裏。他們不會離開,直到他們占領了土地——至少在熊旗起義和淘金熱之前,盎格魯人是土地所有者。後來,他們成了‘拓荒者’。

表面上看只是稱謂變了,摻雜了壹些公關。但是,名稱的改變實質上代表了壹種根本性的改變。之前和之後,這些人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裏,即使同壹個人生活在不同的群體裏,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比倫沒有人更深刻地感受到這種變化。少數在第壹次革命中幸存下來的人,幾年後就不再是印第安人,而是經過某種奇怪的變異,變成了墨西哥人。“後來,”斯科羅尼科說,“美國在這裏建國後,從根本上說,他們什麽都不是。他們沒有權利,沒有被當作人對待。他們都消失了。他們竭力隱藏在少數民族中,失去了奧倫人的身份。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環境安全之前,他們的後代不敢再出現。”

與此同時,西班牙人/加州人也變成了墨西哥人,他們大多被推到了邊緣,因為新移民——愛爾蘭人、意大利人、南斯拉夫人(美國人)——湧入了山谷,這些人很容易就適應了新的生活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