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周易占卜 - 雲南傣族服飾和環境有什麽關系?

雲南傣族服飾和環境有什麽關系?

傣族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耿馬、孟連、新平、元江、金平坪。傣族男子的服裝在各地基本相同,多為白布或藍布,有無領的雙排扣或大排扣上衣,褲子,腰系綠布,頭上纏紅白或藍布,有的戴毛線帽,天冷時偏愛披毛毯,壹年四季常赤腳。在過去,傣族人有在胸、背、腹、四肢等部位紋身的習俗。,書寫獅虎、麒麟、孔雀等符號或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好運。傣族女裝很有特色,但各地不壹樣。西雙版納傣族婦女壹般穿白色、天藍色或深紅色的緊身內衣,外面套壹件圓領窄袖上衣,內搭壹條大裙子或雙裙。這種罩衫很獨特,袖子又細又長,緊貼手臂;衣服腰部細而短,後面露出壹小部分,下擺又寬又大。穿著五顏六色的筒裙,到達足面。以前裙子上有幾條條紋,條紋的多少表示階級。這些規定極其嚴格,誰也不能違反。在這個地區,女性有穿鞋的習慣,如尖頭鞋、貼面鞋、拖鞋等。他們通常將長發紮在頭上,插上月牙梳,有些人甚至戴上花頭巾。他們的形象優雅而美麗。德宏傣族婦女的服飾與眾不同。她們是女孩子的時候,壹般會穿白色或者深紅色的大排扣上衣和褲子,把辮子紮在頭上,腰上系壹個小蠻腰。婚後,他們穿上雙排扣上衣和裙子。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各不相同。年輕女性將頭發戴在頭頂,中老年女性則戴壹頂黑色高帽子。傣族婦女喜歡佩戴首飾,壹般用金銀制成,多為鏤空,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女孩們經常在頭上戴上精致的梳子,戴上五顏六色的頭巾。有時候我會摘壹些花戴在頭上。傣族男人壹般不佩戴飾品,偶爾會在手腕上發現壹個閃閃發光的銀手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愛好。他們通常會拔掉好的門牙,換上金的或銀的假牙。傣族婦女服裝的另壹個引人註目的地方是她們在腰間系壹條精致的銀腰帶。據說這條銀帶非常珍貴,是他們的母親代代相傳的。其實這是壹個信物。如果壹個女孩給了壹個年輕人壹條銀腰帶,這意味著她已經愛上了他。

穿著不同

由於地域差異,雲南傣族女性服飾各不相同,但各有千秋。從服裝款式來看,可以歸納為三類:短裙長裙,長裙短裙。

服飾是壹個民族的象征,展現了各民族、各地區的風土人情。作為壹種文化符號,它也是壹個有自己體系的民族符號體系。它的形成和發展、積累和延續,是人類文化生活各種形式——神話、宗教、歷史、藝術等的傳承和發展。俗話說“觀衣知俗”,是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壹大標誌。

(壹)神奇的魚——大瑤傣族服飾

金沙江流域大瑤傣族長期居住在平壩及金沙江流域沿岸,河谷低窪,氣候濕熱。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加上周邊彜族、漢族、彜族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多年的影響,孕育了金沙江流域傣族服飾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經過與周邊民族長期的相互融合和滲透,這裏的傣族與西雙版納、德宏、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在服飾風格、文化特征、審美內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至今,他們仍然保留和延續著生活在山谷中的百越人的原始文化的許多遺跡。據中國史籍記載,如《明景泰雲南圖誌》、《清康熙武定府誌》、《清乾隆耀州、大姚縣誌》等記載,金沙江傣族先民壹部分原居雲南永昌(今保山),壹部分在唐朝南詔時期受戰亂影響從景東遷徙至金沙江中遊定居山谷,從此開始自給自足。直到明末才開始與彜族、白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接觸,並受到他們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影響。體現在他們的服裝面料主要吸收了彜族、仡佬族服飾的樸素厚重,款式上仍繼承和保留了傣族女裝傳統的短袖、長袖風格,融合了傣彜文化,具有壹定的程度。

服飾是民族文化最生動直觀的表現形式之壹。傣族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壹方面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另壹方面也受到當地彜族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服裝面料的使用上,他們喜歡用結實耐磨、防寒透氣的棉、麻、動物毛皮和經久耐用、柔軟舒適的火草纖維植物,用充滿森林氣息、蘊含彜族文化和圖騰崇拜的馬纓花圖案,用代表彜族傳統八卦和符號的四角八角圖案制作服裝或衣挎包、鞋帽。就金沙江傣族婦女服飾的造型而言,大姚傣族婦女服飾與壹個關於兩兄弟姐妹獻身於人民和圖騰崇拜的傳奇故事有關。

1.圖騰崇拜的具體表現

“圖騰”壹詞來源於印度語,意為“他的同族”,是壹種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又稱圖騰信仰和圖騰崇拜,是人類最早的原始崇拜意識形態,是人類歷史上壹種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現象。它起源於早期的氏族制度。在圖騰崇拜時代,以某種圖案或符號作為氏族的圖騰旗幟或象征是非常普遍的。圖騰可以是動物、植物、無生命的物體或自然現象。信徒認為這個氏族與圖騰有壹定的血緣關系,從而成為保護者。

作為壹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幾千年來,民間信仰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已經根深蒂固或介入社會生活。眾所周知,民族地區民間信仰的內涵主要是求吉祥、避邪、消災。作為雲南土著,傣族的民間求福信仰在社會生活中有多種形式和內容。總之,在今天的傣族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無論是腰帶、香囊、織錦、繡花鞋,還是各種金銀飾品,都以不同的形式和豐富的保護內涵聚集在壹起,融為壹體。眾所周知,很多藝術形象的文化原型都可以追溯到原始時代的圖騰崇拜。比如民間藝術形象中的魚、蛙、兔、虎,都是黃帝時代圖騰崇拜形象的遺存。民俗中的求吉儀式也是對古代民族宗教祭祀、占蔔、巫文化或信仰活動儀式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在人類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將圖騰形象中的動物或植物改造並賦予靈性,作為生產力落後、認知能力低下的祖先,是非常普遍和普遍的。可見,雲南傣族的圖騰崇拜實際上是壹種動植物崇拜與祖先崇拜相結合的宗教信仰形式。崇拜的對象是水中的龍魚、螺螄殼等動物或水生生物,而崇拜的目的和觀念則充滿了原始的生殖崇拜和信仰。

2.自然崇拜的象征——水崇拜

壹般來說,自然崇拜是對某種自然事物的崇拜。傣族人對自然的崇拜表現為對水的崇拜,即潑水節,對水生生物的崇拜,即龍、魚、螺、貝等。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後裔,自古生活在江湖之中,常年與水結下不解之緣,素有“水民族”之稱。作為壹個以水為生的稻作民族,他們長期過著漁獵和種植水稻的生活。傣族人崇拜水,熱愛水,水是傣族神聖、吉祥、美麗的象征。潑水節作為雲南傣族與自然物有關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通過節日所包含的文化和內容,表達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通過男女老少互相潑水,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人口興旺。總之,這種潑水或洗澡的方式是用來表達傣族人民對水的喜愛和崇拜。眾所周知,潑水節實際上是東南亞各國和雲南各地的傣族從旱季進入雨季,進行壹次全民狂歡的民間活動。眾所周知,潑水節最莊嚴、最根深蒂固、最有意義的活動是傳統習俗,男女老少在潑水之前必須拜佛,然後在吉祥物身上潑水,吉祥物身上有象征神力或權威的木雕龍頭魚的肚子形狀,然後互相潑水。但流傳於楚雄金沙江中遊的大瑤傣族潑水節所舉行的民俗活動和活動,與雲南其他地區的傣族所舉行的活動有所不同。大窯灣碧鄉的傣族人每年農歷三月初七與鄰近的賓川、永勝、華坪、永仁的彜族、彜族、傣族人壹起慶祝臥巴節(潑水節)。楚雄大窯灣的潑水節在這裏被稱為“沃巴節”。“沃”在傣語中是聚會的意思,“巴”是魚的意思,“沃巴節”是聚魚的意思。因此,在金沙江邊慶祝傣族潑水節,最隆重、最神聖的活動就是在潑水前舉行“祭魚”儀式。節日當天,人們會在壹大早舉行開幕式。儀式開始時,在壹位傣族老人的指揮下,兩條大木魚(壹紅壹藍)被兩名當地的傣族青年擡出來,站在潑水節的中央。頓時,炮聲震天,會場壹片肅穆。三槍過後,扛木魚的人繞場走了壹圈,然後嗩吶開道,吹著打著,把木魚引到了金沙江邊的沙灘上。大家跟著,在傣族長老的指揮下,大家到河邊打水,撒木魚。然後老人把松枝浸在水裏,輕輕地灑在每個人的頭上,祝他們好運,然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潑水。儀式結束後,人們吹嗩吶,然後把木魚帶回村子,然後嬉鬧,喝酒,唱二重唱。那為什麽這裏的傣族人會以“祭魚”的形式開始潑水儀式,將聖水潑在特制的“木魚”上呢?傳說在很久以前,傣族的始祖呂百王在抗擊外侮的戰鬥中死去,只留下了慶哥王子和紅梅公主。兄妹倆發誓要與敵人戰鬥到底,捍衛戴家的利益和尊嚴,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群龍無首的傣族人被趕出家園,來到了金沙江邊。戴家本以為這裏應該永遠是他們安身立命之地,沒想到敵人借金沙江旁懸崖裏的妖石將戴家連根拔起。此時,絕望的戴家人再也沒有力氣逃跑,疲憊的人們躺在沙灘上等死。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河水暴漲。我看到壹道閃電,接著是壹聲吼叫。人們壹看,河水退了,懸崖上的危巖固定了。然而幸存下來的戴家在江埡石上發現了壹條紅色的魚。紅魚張大了嘴巴,聲嘶力竭地叫著:“水,水……”於是善解人意的戴壹家人用碗從河裏打水,壹只壹只地餵給紅魚吃。紅魚睜開了眼睛,村民們發現,紅魚的眼睛最像紅梅公主的。參見帕南:《激情的火炬花》,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72-74頁。此後,金沙江沿岸的傣族人民就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傳說中的慶哥和紅梅兄妹化為紅色魔魚拯救了傣族的災難。從這個流傳於傣族社會生活中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魚”在這個傳說中因其偉大或對傣族家庭的仁慈而獲得了神性,並從此作為傣族人心目中壹個特殊的或被照亮的神話形象,千百年來壹直貫穿於傣族人的整個創造過程。它在傣族人的思想意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傣族社會生活中的偉大創造者和生殖神,所以今天的傣族婦女生活在金沙江中遊。

3.生殖崇拜的故事——魚崇拜

魚崇拜作為壹種文化符號,自古以來就在許多民族中被使用和記載。魚作為壹種水生生物,是指民間傳統文化中生育崇拜的代表。魚非常多產,壹場春雨可以在壹夜之間孕育出很多生命。由於信仰、習俗和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傣族的動物崇拜觀念在服飾、原始祭祀、生殖崇拜和節日文化中尤為突出。龍作為中華民族的想象神,融合了各氏族現成生物崇拜物的特點,是許多民族崇拜的守護神。在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化中,其圖騰護身符往往體現在與魚這種水生生物的交流中,成為許多民族用圖像記錄下來的壹種解讀和文化符號。源於百越民族,自古依水而居的傣族,壹直視龍、魚為吉祥物。魚作為壹種陽剛多產的生物的民間象征,千百年來壹直受到眾多女性的青睞和關註。早期屬於女性的魚紋,在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以及秦磚和漢瓦上的“鳥啄魚”和“雙魚圖”的裝飾圖案中都有所體現。聞壹多先生曾在《談魚》中考證指出,中國先民有以魚象征兩性搭配的習慣;趙國華進壹步指出,在生殖崇拜的文化理論中,魚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由此可見,今天想象力豐富的雲南少數民族通過“魚”的內涵和象征意義,賦予圖騰對象“魚”以神性或靈性。生殖崇拜作為母親崇拜的壹種,即崇拜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壹種表現,有著多種形式和內容。傣族人敬魚,視魚為傣家吉祥物。傣族自古依水而居,特殊的自然環境,再加上常年依水而居,受益於水,有時又被水所害,使得魚的超強繁殖力和對水的敬畏,對傣族人來說更具有現實性和崇拜性。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崇魚觀念貫穿於傣族人的生活始終,如紋身習俗、祭魚吃魚習俗、佩戴有魚形圖案的金銀飾品、穿著繡有魚形圖案的衣服、鞋帽等觀念、習俗和信仰,都是圖騰崇拜即魚崇拜遺跡在傣族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再現。紋身作為傣族歷史悠久的文化現象,首先是壹種以功利為目的,在人身上紋有吉祥圖案或圖騰形象的紋身。他們的目的是避龍,告別宗族,說主飾,說年代。總之,前面說的是生活在水邊的越人在自己身上紋上龍的紋身,作為在田間勞作時“避龍害”的偽裝。傣族人認為紋在腿上的鱗片、水紋、蚯蚓紋等圖騰形象和圖案,既能迷惑魚、蛇、水蛭、蚊子的入侵和危害,又反映了傣族先民對圖騰——水生生物“魚龍”的崇拜。可見,古人用紋身來避免“魚龍”的困擾,既包含了傣族先民模擬動物模式以強化尊嚴的原始觀念,也包含了百越人強烈而原始的生殖崇拜觀。(嚴:《傣族佛寺壁畫中的文身》,《傣族文化論》,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41頁。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雲南各地的傣族人民壹直沿襲並保留著中原地區與魚有關的古老習俗和文化現象,如“祭魚”、“吃魚”、“制魚船為祭”、“戴魚紋”等。比如從大姚的婦女服飾和腰間用火草纖維和羊毛編織而成的紅色仿“鰭”紋腰帶作為記錄或紀念兩兄妹獻身拯救傣族人並把他們變成神魚的故事,或從大姚傣族人制作魚形船祭祀魚,從元江等不同地域的傣族服飾文化現象, 新平花腰傣女裝、馬關黑傣女裝等自古依水而居的傣族服飾,如用金銀飾品作魚形配飾、裝飾物品,以及耿馬傣族童帽頂上繡的魚形圖案,各種吃魚習俗,可見魚作為傣族的吉祥物,具有普遍的崇拜觀念。 古代人類把吃魚和繁衍聯系起來的認識,源於把食物和生命聯系起來的經歷。他們認為,如果妳吃魚,妳就能獲得和魚壹樣旺盛的生殖能力,魚的生殖能力就會“長”在妳的身上。總之,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原始先民使用了類比,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事物是可以相互轉化和替換的。因此,千百年來,受中原漢文化和周邊民族文化的影響,生活在雲南各地的傣族婦女服飾在魚紋、魚形的運用上,被賦予了“多生壹年”、“多子多福”的文化內涵。魚和蝸牛殼是雲南許多民族崇拜的精神物品。作為好運的象征,它們壹直受到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的崇拜和喜愛。據史料記載,生活在大理的白族和大姚的彜族在歷史上曾盛行過戴黑色或黃色棉布制成的魚尾帽,模仿“魚尾”形狀,作為象征後代對生殖和正義的渴望以及對生殖的崇拜的文物。但受地域和文化的影響,泗江流域的傣族女性服飾在傣族服飾造型、配飾、銀飾、刺繡等配飾的構成上,大多采用了魚與水、魚與稻種植的服飾內涵,體現了審美意識和特定的生產生活條件。傣族服飾以神話故事中的神魚形象作為文化符號貫穿始終,與服飾中的魚紋和銀魚飾品相對應。我們可以看到,魚飾作為動物崇拜的載體和象征,是性和生育的象征,是生命與創造、死亡與再生等象征意義的文化積澱。

作為壹個民族,生殖文化崇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存在和發生。生殖崇拜作為生殖文化的壹種強化形式,曾經在人類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殖崇拜來源於圖騰生殖信仰。古代的生物生活、母系制度下的誘導生活及其解體後的性生活,是古代生育觀念的發展過程。這三個階段既有發展階段,又有滲透和交叉,從而形成了更加復雜的生育信念。(宋·:《中國的生育信仰》,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24頁。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說:“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的決定因素,歸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方式和再生產方式。但是,生產本身有兩種:壹方面是人類的生產,即物種的再生產,人們生活在壹定歷史時代和壹定地區的社會制度受到兩種生產的制約,壹方面受到勞動發展階段的制約,另壹方面受到家庭發展階段的制約。”總之,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發展和生產資料的生產(即物種的繁衍)更重要。在當時的社會中,女性或多或少的承擔著種族和孩子的繁衍。作為中國人傳統文化心理中最根深蒂固的觀念之壹,“不孝有三子,無後為大”的古訓,壹直體現著繁衍後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如含有物品的圖騰、魚紋造型化為神魚之靈、魚紋護民等,解釋了傣族婦女原始的生殖崇拜和信仰。古代人類用魚作為女陰的象征,首先表現出對魚的羨慕和崇拜。這種羨慕不是壹般的羨慕,而是對魚強大繁殖能力的羨慕;這種崇拜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動物崇拜,而是對魚的繁殖力的崇拜。總之,古代先民對魚的生殖能力的崇拜,是壹種儀式崇拜,即以傳統古樸的祈求種族人口繁衍的形式,如魚祭、吃魚等,來表達對生殖的崇拜和信仰。其崇拜的核心是崇拜其生育能力。可見,在雲南少數民族豐富的圖案中,每壹個看似簡單的圖案都不是隨意創造的,而是通過圖騰的演變、歷史因素的匯聚、各民族不同的審美情趣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

生存繁衍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希望自然界萬物繁盛是人類永恒的目標。用花鳥、動物、昆蟲、魚等含義多樣、內涵豐富的圖案裝飾衣服、鞋帽,不僅是少數民族婦女用來裝飾、美化的象征,也是傣族人民用來紀念或祈求和平、得到神靈保護的保護物。總之,這種直接模仿物體形象來表達意義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壹種比較原始的符號形式或思維闡釋方式。人們模仿形狀作為裝飾品,往往是為了在“求同”的心理中獲得自己所意向事物的“靈氣”或“保護”。

(二)以黑為美的審美內涵——黑傣和花腰傣婦女服飾

服飾色彩不僅標誌著某壹民族的個體種族和不同性格、年齡、婚姻的群體關系,而且具有驅邪消災、祈求繁榮吉祥的意義。傣族服飾的色彩、風格、裝飾等形式因素體現了傣族人民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服裝的內涵在壹定的社會文化中具有地域劃分和等級差別的象征和性質。在雲南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傣族服飾類型中,以黑為美作為民族服飾審美表征的文化觀念最能引起人們的註意。分散在文山馬關縣的黑色傣族女裝和居住在元江、新坪地的花腰傣女裝獨具特色,以黑色為主,紅綠白為輔。馬關黑傣女裝,不分性別、年齡,從頭到腳,都是壹身黑,黑手帕,黑筒裙,黑腰。無論節日、婚喪、宗教祭祀等民俗活動,這裏的傣族婦女壹直把自己編織、自染靛藍染黑土布,鑲嵌銀泡、銀鏈制成的禮服視為吉祥、美好、成年的象征。在當地,無論是女孩結婚成為新娘,還是老人因病去世,人們都離不開它。作為壹種象征文體,它不僅是識別宗族、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和地位的象征,而且具有壹定的規範功能。是戴家人佩戴的史書,是繪在衣服上的傳說。同時,它也是傣族家庭成員傳達給同壹個族群、祖先和鬼魂,以及所有真實或虛構的對象的壹種集體表征或象征形式。現在文山有壹些老太太,為了死後“裝老”,還保留著當新娘時的黑禮服。朱:文山州傣族歷史文化劄記,載《傣族神靈崇拜溯源》,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第352頁。

黑傣崇拜黑色,服飾以黑色、藏青色等深色面料為主,配以紅綠面料。其審美愛好主要表現為厚重、濃烈、鮮明的紅黑服飾。文山馬關傣族傳統的黑色服飾,從戴頂形的黑布帽到穿立領、銀泡衣,下擺鮮艷靈動,嵌在凝重的黑色氛圍中,其服飾特點與其他地區傣族婦女多彩的服飾形成鮮明對比。同時,花腰傣的服飾也具有黑色主題服飾的內涵,從戴黑色布頭到穿黑色夾克衫和夾克,再到穿黑色布拼布裙和黑色布打底褲,體現了傣族人崇拜黑色的審美和文化內涵。總之,這種把色彩和自然、社會、生活作為文化意識體現的觀念是神聖的,因而是美的。

(3)裝飾品——也是愛情的象征。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傣族服飾中的許多配飾和配飾中的壹些特定物品,如挎包、腰筘等,往往被傣族婦女用作愛情的信物。

1.書包

挎包,傣族傳統民間工藝品。是傣族男女老少出門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也是傣族婦女服飾的精美裝飾品。人們壹直關註它的挎肩和裝飾身體的文化意義。長期以來,挎包因其使用方便、做工精細、色彩鮮艷、美觀大方而受到人們的青睞和歡迎。在傣族地區,人們離不開它,如慶祝節日,在街上聚集,從壹個村莊到另壹個村莊,在田裏工作,婚喪嫁娶等。它不僅是人們生活的裝飾品和必需品,也是傣族家庭解釋傣族歷史文化、民間信仰、傳遞信息、表達愛心的物品。

包也叫“小袋”,包也是。壹般用於外出時盛放東西或攜帶物品。古時候叫“包”,是壹種荷包,它的前身也叫“蓮包”。最早的包可以手提,也可以背,所以又叫“抱包”或“拉包”。以後人們漸漸覺得肩背不方便,就掛在腰上,成了“側袋”。在古代,制作蓮花包的材料壹般都是皮革,所以也叫“盤包”。《晉書·鄧佑傳》記載:“鄧佑夢見水旁行走,見壹女子,獸從後破其巖囊。”可見魏晉時期,無論男女,身邊都有壹個巖囊。巖囊上飾有獸頭圖案,又稱“獸頭巖囊”。南北朝時,人們穿盤囊,不全是皮的,也有絲織品的。如《舊都文物略》說:“合寶巷賣官樣九件,金繡,花樣繁多。”據說這種錢包最初是男人用來裝煙葉的。後來大家覺得很好看,就爭相模仿,男女都喜歡。傳承至今的古代民包,逐漸演變成今天雲南少數民族男女背在背上、扛在肩上的挎包、掛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和裝飾品。(周迅、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習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第265-267頁。)伴隨著成年的驚喜和喜悅,已經長大的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在締結感情、許下愛情誓言的同時,往往會通過向戀人贈送禮物來表達愛意,如頭巾、帽子、鞋子、挎包等。從古到今,各種各樣的民族挎包,如點綴在身上的皮包和單肩包,手袋和背包,演繹和詮釋了無數浪漫迷人的愛情故事。德宏、保山、臨滄等地正在熱戀或即將結婚的傣族青年男女,給心上人定情信物時,往往會帶壹個用情義編織、繡有孔雀、蝴蝶、花朵等吉祥圖案的“挎包”,作為愛情的象征。因為在傣族人民的傳統民俗和信仰中,工藝精湛、織有圖案、象征著美好吉祥的各種文字的阿呆織錦挎包,不僅是傣族織錦文化在傣族挎包中的精美表達和展示,也是傣族男性選擇對象的條件和標準,更是女性展示技藝和美麗表現的象征。

普通傣族挎包的制作工藝是采用傳統織錦面料,繡有花卉、昆蟲、魚、動物、幾何圖案、文字圖案等圖案。,然後切樣、對接、穿線、縫紉。壹般來說,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挎包多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包身長24至28厘米,寬24至35厘米不等。覆蓋花紋常由40度或90度斜紋、菱形、半菱形、不等格子等奇特的幾何圖案組成,顏色多為黃、紅、綠、橙。封面采用五彩棉線、絲線或羊絨晴綸毛線手工編織而成,飾有四瓣、八角花、萬字紋、龜紋、蟹紋、象鼻紋、象腳紋、蝴蝶紋、孔雀紋等幾何抽象圖案。

2.腰筘

羅瑤又稱陽邏,是新平、元江壹帶傣族(花腰傣)的傳統竹編工藝品。

腰葦壹般高壹尺左右,直徑近半尺。多為喇叭形,中腰略細。它們是用細條和芯手工編織的。它是花腰傣婦女在節日、街頭集會和田間勞動時掛在或裝飾在腰上的裝飾品。在當地,由於腰葦常被婦女用來盛放針線、錢幣、糕點、水果等零碎物品,又由於腰葦小巧玲瓏,便於攜帶,愛美的傣族婦女用棉球、塑料珠、鋁鈴等彩色立體圖案裝飾腰葦,所以也有“花腰葦”類似,與戴在肩上的傣管手帕相比, 五顏六色、花裏胡哨的傣族花腰葦,往往是花腰傣青年男女的愛情信物。 總之,我們不難看出,四江流域雲南傣族女性服飾作為壹種文化的載體和壹個族群的外在象征,不僅具有識別壹個民族和宗族的功能,而且從其結構風格、服飾特征、文化功能、圖騰崇拜和生殖意象等方面,都代表著壹個民族的地域、習俗和文化。同時,它也是雲南傣族社會生活中許多審美情趣、文化內涵和宗教信仰的壹系列折射反映,是傣族人展示美和文化的象征。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傣族女性服飾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功能不再依附於某樣東西,而是脫離了簡單的生產生活用具,從最初的生產生活需要逐漸被賦予了民族變遷、歷史和神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