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錢從哪裏來的?
原始社會,每個部落都是自給自足,想吃肉就打獵,想吃水果就采摘,自己穿衣打扮,所以那時候的生活根本不需要錢。
在農耕時代,事情發生了變化。張三家的地只能種水稻,他卻只想吃玉米。黎思嘉的土地只能種玉米,但他只想吃大米。兩個人都因為吃不到自己喜歡的食物而心煩。直到有壹天,他們見了面,互相說出了自己的願望。然後,張三用1袋大米換了李四的1袋玉米,兩人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村民們聽說了他們的做法,非常高興,紛紛效仿。有的人馱著壹只羊換了五袋蘋果,有的人用壹條手工項鏈換了兩個饅頭,有的人剪了別人的頭發換來了壹頓飯...通過物物交換,村民們從別人那裏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
物物交換不斷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種類越來越多。有時候要背上100只羊去換,有時候要背上幾百袋大米去換,真的太麻煩了。於是,人們找到了交換中介,如貝殼、獸皮、珠子等。,而且人們給這個交換中介起了個名字——錢。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囚犯們交換香煙,而香煙在監獄裏就是金錢。
- 02 -?金錢的本質
金錢的價值只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金錢不是物質現實,只是壹種心理想象。
正如我們剛才提到的,貨幣是交換的中介。其實任何東西都可以作為交換的中介,但是必須滿足壹個前提條件:大家必須相信那是錢。“信任”才是真正的金錢原材料。
村裏的人都認為貝殼可以作為交換的中介。張三把他的1袋大米遞過來的時候,對方只給了他五個殼。貝殼不能像大米壹樣讓人有飽腹感,但張三還是欣然接受了交換,只是因為他相信手裏的貝殼可以換成玉米或者其他他想吃的東西。
在農耕時代,村民們相信貝殼可以換來他們需要的各種東西,所以貝殼就是錢。今天,我們不相信貝殼可以換玉米,所以貝殼不再是錢了。殼本身還是殼,沒有任何變化,只是從“錢”變成了“殼”。當我們不再相信人民幣、美元、歐元可以兌換的時候,它們就變成了紅綠相間的紙片。
金錢是歷史上最常見、最有效的互信體系。
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膚色、不同地域的人都相信金錢。所以,妳可以用錢讓美國公司給妳蘋果手機,妳可以用錢讓日本餐館給妳壽司,妳可以用錢讓韓國化妝品店給妳口紅。妳們是陌生人,但是通過金錢很快達成了合作,金錢建立了陌生人之間的信任。
- 03 -?錢是不存在的,只有想象。
舉個例子吧。
a是壹個成功的創業者,收入654.38+0萬元。他在銀行存了654.38+0萬元現金。然後,銀行將654.38+0萬現金放入保險櫃。
至於我,我想開壹家書店,但是我沒有錢。於是,我向銀行申請貸款654.38+0萬元,銀行同意貸款給我,並將654.38+0萬元轉入我的銀行賬戶。
我拿到錢後,馬上從書商B那裏買夠了書,價格是654.38+0萬元,於是我把654.38+0萬元轉給了他。
書商B很高興,把賺來的654.38+0萬元存入銀行。結果現在銀行賬戶裏有200萬,但其保險櫃裏的1萬現金壹直沒動過!它的賬戶裏多了100萬。它從哪裏來的?
上述過程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但銀行確實追加了1萬元。這是銀行騙局嗎?
問題的關鍵在於銀行,銀行認為我的書店可以盈利,我可以連本帶利還清貸款,所以同意貸款給我1萬。我向銀行還了654.38+0萬元後,如果企業家A想拿走他的錢,書商B想拿走他的錢,那麽銀行可以把保險櫃裏原來的654.38+0萬元和我還的貸款分別給這兩個人。
整個操作過程取決於壹個想象中的未來:銀行相信我的書店可以盈利,我可以還清貸款。企業家A和書商B都相信銀行會在他們取錢的時候把錢還給他們。妳要記住,這些只是想象,壹種大家都相信的想象。
如果銀行不相信我,就不會貸款給我,我也沒錢開書店。沒有書店,我賺不到錢,書商B也賺不到我的錢。如果整個社會都這樣做,世界經濟將因此凍結。
直到人們對未來產生了信任,才產生了貨幣“信用”的概念,這樣我們才能推進未來,建設現在。
所以,錢根本不存在,只是壹種大家都相信的想象。當信任崩潰時,金錢的世界就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