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知道“王”這個詞
唐善春(南京理工大學)
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漢語方言中,有壹個古越語,由越、越、鄂、蜀、成、鹹、王等構成的詞族就是壹個例子。它們的意義在漢語中無法得到證明,但在壯語和侗語中可以得到滿意的解釋。
良渚文化,穿孔石斧,斧,斧,鑼,鑼成為吳縣王。
古代對“王”的解釋大多是基於猜想,即使是像孔子那樣博學的人也不例外。《說文》:“王,天下歸之。”董仲舒說:‘古代文學家是三畫之王。三、天地人也。理解這壹點的人是王業。“子曰,‘三王歷來’。所有的國王都屬於國王。但在甲骨文中,“王”的寫法是“似斧離刃,以主刑之斧象征王的權威”(徐中書《甲骨文字典》),實際上是“嶽”的前視。我們可以說“王”的古音是G?WBN,應該是“霰”的音變。
它是從有柄的穿孔石斧發展而來,逐漸成為精致的禮器,特權和顯貴的權杖,武將的信物,王權的象征。
良渚文化的墓葬壹般建在人工平臺上。在這些墓葬中,隨葬有大量的玉器。不是所有的墓都有玉牌,但凡是有玉牌的地方,就壹定有玉牌和玉石(這兩樣東西是神權和財富的象征),可見當時軍事力量高於其他壹切力量。1986年6月,浙江余杭反山墓地12號墓出土壹件帶有“神徽”和神鳥的玉鈸,高17.9厘米。刀刃上半部有壹個隱藏的怪獸騎紋,刀柄已經爛了,上有玉冠,下有玉石。?把手上鑲嵌著玉片,是目前發現的玉鈸中等級最高的壹件。從這個墓中死去的玉神的獸面紋玉琮來看,玉墜可能有標誌政權的作用。以前社會的精神領袖是巫師,鈸代表兵權,說明巫師也掌握兵權,或者反過來說,掌握兵權的人已經掌握了巫權,自己掌握了神靈,拿著鈸顯示自己的王者地位。
2006年6月至2007年,浙江余杭瓶窯鎮發現壹座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南北向。城墻部分路段殘高4米多,底部用石塊鋪砌,寬40-60米。城內發現了大量的建築遺跡和壹排排的柱洞,說明上面曾經有大型建築,也有6個祭祀用的大坑。從位置、布局、結構來看,城內有宮殿、“中央壇”、“中央廟”,國王、貴族居住的地方,良渚古城已與“國”的狀態緊密聯系在壹起。根據城墻出土的陶瓷殘片來看,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說,距今4000年是我國發現的最大的當代古城,堪稱“中華第壹城”;它改變了原來認為良渚文化只是壹種文明的微光的認識,標誌著良渚文化實際上已經進入了史前文明發展的成熟階段。這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發現殷墟之後,中國考古的又壹重大發現。良渚文化可以追溯到5300-4000年前。目前中國大地上發現的古城有60多座,從10平方米到280萬平方米,面積290萬平方米,是最大的。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嘉興南部、上海東部、蘇州、常州、南京的良渚。再往外,是擴張區,西起安徽、江西,北至江蘇北部,北至山東附近;再往外就是影響區,壹直到山西南部。可見良渚勢力在當時占據了半個中國,沒有高度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的。這些勢力都源於余杭的焦墨山,那裏住著統治整個良渚時期的“王”;現在,我們在外面發現了古城,相當於良渚的都城。隨著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各朝代的斷代應該從此改寫——從現在認為最早的朝代到夏商周,再到良渚。明顯影響了後來的夏商周,比如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壹些圖案。
隨著奴隸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銅鈸取代了玉鈸。據文獻記載,“唐自己取鈸攻昆吾,故代頡利”,“商王”把弓、箭、斧、鈸都給了(周文王),使征伐成為錫伯”。玉招待所在夏商時期可能還代表著軍事力量,而殷富豪墓出土的壹座饕餮玉招待所,可能是富豪生前指揮戰爭或征伐叛亂的象征。到了周代,曰成為壹種禮儀性的儀式,如“王之”(書牧誓)。它不是王權的象征,而是國王的禮儀儀式。
以大禹建立夏朝為標誌的中國史前玉文化已經進入奴隸制時代,祭祀神靈的權力被國王奪取,女巫在祭祀神靈時被降為國王的副手或手下。到了周朝,吳已經成了相當於蔔竹的普通牧師。通過王權與巫權的激烈鬥爭,王權取得了不可逆轉的優越性。
在古代的巫師中,有壹個是最有名的,他就是吳顯。“盧春秋?不低頭:“吳鵬是大夫,吳顯是個尷尬。“《楚辭》記載“吳顯夕降”,王逸註“吳顯也是古巫”。據說他是占蔔術的創始人。作為神權的代表。黃帝出征時,讓吳先做個禱告。他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學家,也是唐的大臣以紅樹為瑤藥,可延人之福,療人之疾,願樹萎鳥落。“巫術的方法使病情加重,體現了當時巫術與醫學道教的結合。據史書記載,吳顯是商代武帝時期的壹位聖人。他的兒子吳顯在太武的孫子祖逖繼位後當上了宰相,也被稱為好臣。而甲骨文中有鹹e。所以有學者認為,吳顯是商王太武的大臣。從太甲到太武,第七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局勢逐漸衰落。他與支壹合作,裝飾政事,在治理國家方面有所建樹,使商朝壹度繁榮昌盛。根據神諭,武賢被認為是王上的兄弟和舊部長之壹,因為他在神力和犧牲的水平上與王上和伊尹相等。
關於吳仙還有其他的傳說。如《世本》:“吳顯作銅鼓。”傳說他是鼓的發明者;在《山海經》中,吳嫻相當於那群魔女的首領。《山海經·海外西經》也有記載:“吳縣國在醜女之北,右手青蛇,左手赤蛇。在鄧寶山,女巫們從上到下。”銅鼓是古越人創造的,蛇是古越人的圖騰,所以與越關系密切。
山海經?《西野經》載:“在野外,有壹座山,名為鳳居玉門,日月入之。還有靈山、吳顯、吳姬、吳攀、吳鵬、古武、吳鎮、李悟、吳笛、吳邪、吳洛,十大魔女從此興衰。”
吳其昌說,“鄂”、“嶽”、“蜀”、“成”、“賢”等字都是從石斧的形狀演變而來,“公”、“師”、“任”、“王”等字都是刀刃下去的時候衍生出來的。石斧是古代的兵器,也含有力量的意思,所以“鹹”和“王”是同源的。“巫仙”是巫師首領。秦代《罵楚文》中“吳顯”寫成“王獻”,稱為“郫縣沈達”。在現代布依語中,嬰兒的守護神叫米氏?va:?。每個寶寶都不止壹個美容王。節日過後,每個人都要把食物搬到臥室門口,獻給國王。如果孩子經常哭鬧,身體不適,要請女巫舉行祭祀儀式,祈求美王保佑孩子健康成長。此va:,意為“神”,音譯為“王”;應該是世俗領袖“王”的空虛。
商代以前,山東半島上仍居住著越人,他們書寫的《越》,發現於山東大汶口溫韜。仇希貴被考證為古代國徽。甲骨文中有“方躍”和“Xi嶽”的記載。據甲骨文記載,董作賓見“淩鎮曰來”“曰來貴”,且曰常與羌交戰,斷定曰為西國。《伊周樹史·傑夫》:“魯西西下令打敗越國和越國。”這出戲是商朝和西周時演的。在今天的河南省珙縣東南,就在這附近。這就是西方的嶽。
易呢?《易·尹朝顯》記載,商湯在東方時,有壹次渡江。《春秋大事表雲》越是在山東曹縣,這是易嗎?王會傑,“東越海蛤,歐洲蟬蛇,蟬蛇之美。所謂的東越。“春秋?桓公元年:“鄭和去了越國。杜預註:“掛,狗山,守地。”。離地面越近。“垂降為春秋魏壹,它在山東鄄城縣的東南面,而陸路渡江應該也在這附近。《竹簡年譜》記載,謝帝二十壹年,先後命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儀、楊儀,其中可能與俞樾有關。公元前711年,魯桓公和鄭伯在此會師,因越人在此居住而得名。當時越國被納入東夷,為此勾踐後來又征服了東部沿海,北上瑯琊,在中原爭霸。
“吳越春秋?越王傳說曰:“無始封,民居山中。雖然鳥場有優勢,但是進貢祠堂祭祀。是隨地耕種,還是以鳥、鹿為食。沒有什麽是簡單的,沒有宮殿裝飾,從人民的住所,春秋宗祠莫雨是在惠濟。“其實惠濟本來就在泰山附近,所以於才會‘封泰山禪惠濟’,邵康就把他的私生子封在豫魯,遠不到浙江。說:最早的越國確實和土山、會稽山有不解之緣,它的國君也確實是禹的苗裔,禹的皇位在會稽山,而這個會稽山在北方。商朝夏朝,夏貴族南逃,將禹碑帶到新居住地紹興。越絕書說紹興會稽山原名廟山,說明是三苗的地盤。後被越南人占領,改名為會稽山。”後人不明白這種關系,就把初夏發生在土山,也就是會稽山的許多故事,移植到這座由廟山改名而來的山上”(古越之管見)。閑暇之余,依然是原始荒野時代的畫面。邵康絕不能把兒子送到離夏朝中心地區三四千裏的浙江去做君主。此外,浙江遠離夏朝勢力。
周朝以後,越人退居江南,所以《呂春秋?《倚天王》壹章中有壹句話是“是時候升漢南,百步騰挪了”。嶽爵書?”《地藏列傳》說:“無虞先封大嶽,全秦虞望南,壹千多歲抵勾踐。"他還說:"越王已淩駕,已久,天下不可紀。“勾踐元年是公元前496年,往前推1000年。有人說吳語最早封於公元前2015年。山東嶽地發生的事情,史書記載是空白的。大致來說,中原數次與東夷交戰,導致東夷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軒轅氏對蚩尤用兵,以及夏、商、東夷的戰爭。後來周公平定了東方的叛亂,滅了選和普谷,“師從於師,至於江南”(《呂春秋古樂》)。顏和同屬東夷集團。顏在山東曲阜,在山東博興的東北部。《越絕書》記載,吳境內有被淹的郡城和蒲鵠墓,是選、蒲鵠人南遷後所建。史記?談及楚王即位,楚家使人向周天子獻禮,周天子曰:“鎮南之亂,未侵中國。“由此可見,越人早在周朝之前就已經南遷,並經常入侵中原。
作者簡介:唐善春(1944-)1968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中國的神秘文化》《探索中國》等學術專著,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本文是他的新書《語言學視角下的古代中國》的壹部分。遺憾的是,網頁上顯示國際音標時,會出現亂碼。等書正式出版,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郵寄地址:南京市建鄴區雲河灣花園5號樓2單元1001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