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遇到壹個陌生人,如果我們想和他交流,我們總是會問:“妳叫什麽名字?”“妳叫什麽名字?”我國召開重大會議、宣布人事安排時,擔任同壹職務的人多的時候,或者其他場合編輯、作者多的時候,排名順序往往是“以姓氏筆畫為序”。那麽什麽是姓氏呢?姓氏和姓氏是相同還是不同?名字呢?我們在閱讀古籍和古典戲曲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同壹個人,他的名字之外還有壹個字和壹個號,而且有時候不止壹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名字。這是怎麽回事?
第壹,姓氏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十四《女部》:“姓,人所生,從女,命,命也聲。”班固《白虎同德論》卷九曰:“有姓者生,人因天氣而生。”《左傳·隱居八年》“建德皇帝生有太師”。這都說明“姓”的本義是“命”。所以壹般認為,姓氏原本是代表血緣、世系、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謂,簡稱為族號。作為氏族號,它不是個人或家族的稱號,而是整個氏族和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氏的目的是為了“其他婚姻”、“明血統”、“其他種族”。它產生於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時期。
姓氏是怎麽來的?推測姓氏的起源與先民的圖騰崇拜有關。在原始時代,所有的部落和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比如麥穗、熊和蛇,這些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個圖騰崇拜對象成為了我們部落的象征。後來成為這個部落所有成員的代號,即“姓”。因為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古代的姓氏所剩無幾。
據《春秋》記載,後人整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媯、子、姬、豐、郢(秦姓)、姬、任、姬、錢、曹、齊、媯。這些姓氏中,有將近壹半的姓氏旁邊都有女性二字。因此,人們推測姓氏的產生可能是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等學者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老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代姓氏(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其他人得7個),使原來的姓氏只剩下80多個。可想而知,這只是古代實際存在的姓氏的壹部分,原來的姓氏肯定不止壹個。其他人都失蹤了。但有壹點是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氏從來沒有我們今天說的那麽多。我們可以列舉幾個從古至今關於姓氏的代表人物。
(1)北宋以後,在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書使用的《百家姓》(北宋錢塘佚名編),收入了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復姓60個)。開頭說:“前孫趙麗,吳州鄭王,陳峰褚衛,申江楊涵……”)②宋代鄭樵姓氏誌中有1745個古姓氏。(3)明代翰林院編輯吳申等人根據當時戶部收集的戶口本編撰了《明帝國千姓》,姓氏1968。(開頭說:“朱風天韻,富於萬方,聖神,文武雙全,道士和湯濤……”)④清朝康熙皇帝親自審定《皇族姓氏》,(開篇說:“孔子不在黨,孟茜在齊梁,山為詹陽,鄒魯榮昌,計然完顏政,文章寫於夏……”)⑤張澍,阿清人。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嚴復卿等人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大全》,共有5730個姓氏。其中單姓3470個,雙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省也公布了6363個姓氏的“中國姓氏”,但存在異體字重復收入的情況。⑦根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漢字部在1984的抽樣調查和有關專家的估算,今天仍在使用的姓氏有3000多個。(氣象出版社2001 1出版王大亮主編的《當代百家姓》。根據1982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目前,我國常用的姓氏約有400個。按照當時的人口統計,排名前100的姓氏是:趙黃,許朱何國。蘇祿江嚴,於潘渡戴夏江,範廖周雄金璐,郝孔柏崔康王秋秦江石,顧後郎孟龍灣段雷倩唐,尹立毅常武喬何賴功文。這100個姓氏占中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陳三市人口超過3億。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最熱門姓氏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比如上海前10人的姓氏分別是:陳朱劉申。)這個數字與我們前面提到的所謂純粹的“姓”相去甚遠。其他也叫姓的詞呢?那些詞是現代姓氏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來介紹壹下。
第二,“施”
由於人口的增加,原來的部落分成了幾個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相互區分,以顯示自己的特異性,給自己的分部落設立了壹個代號,就是“師”。當然,壹些小部落仍然使用舊部落的姓氏,而沒有這樣做。有些部落在使用舊姓的同時,還有自己的“姓”。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成更多的小部落,他們自己確定姓氏,這樣姓氏越來越多,甚至遠遠超過了原來的姓氏。
從時間上來說,這已經是宗法社會的事情了,姓氏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師”可以說是姓氏的壹個分支。《通乾外集》說:“姓以其祖上考之地為統壹,姓與後代不同。”可以說明兩者的關系。“姓”是不變的,“姓”是可變的。顧也說“姓壹代變壹代,姓千年不變。”秦漢以前,姓和姓在不同的場合使用,誰有姓,誰用姓,都有嚴格的規定。漢代以後,姓氏未分化統壹,統稱為姓氏。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歷史記載。根據現存的姓氏,可以推斷其來源或初步確定為姓氏的原因,大致如下:
(1)前面說了,帶有女性人物的姓氏,如應、姬、姜、桂、英等。反映母系氏族社會對女性的崇拜。有些直接是女族長的頭銜。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河、金、石、鋼、鐵、玉,其中有很多。
(3)以國家、封地或官職或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宰、上官、太師、少政、王、侯、公孫、伯子等。,因為古代爵位官員的稱呼各種各樣,這種姓氏也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堯(虞舜生於堯遺址)、東方(伏羲居住地)、西門、東門(土地被魯莊公子後裔封)、東郭、南百裏、歐陽(越王勾踐被封於吳城歐陽亭)、陶、巫、蔔、藥等。
(5)以祖族號、謚號為姓。如唐、禹、夏、商、周、殷、文、吳、趙、穆、康、莊、宣、平、成。
(6)其他(姓氏有幾種變種和突變):
壹、皇帝賜姓。如劉邦慈項伯姓劉。李煜賜廷貴(墨官)姓李。
b、改姓避災。比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後,他的後代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內亂後,之子陳完逃到齊國從醫,改姓田。
c、為了避免皇帝或聖人忌諱而改姓。比如荀變孫,莊變顏,秋變秋。
d、改姓因為原姓復雜,字多。例如,司馬堅姓司、馬、馮,姓歐。
E.少數民族主動采用中國姓氏。比如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人改姓魯、穆、賀、於等漢人,皇室率先將拓跋氏改姓為袁氏。
f此外,拓跋、山雨、宇文、孫昌、呼延、尉遲、盧野、萬艷、愛新覺羅等都是漢語中少數民族姓氏的音譯。有些少數民族的姓氏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是簡化的,比如Aisingiorro,他的姓氏就改成了羅和金。從上面可以看出,同姓不壹定是壹家人。
今天,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順序”中的姓氏,其實也包括了古姓和氏。
另外,關於古代姓氏,有幾點值得註意:
(1)戰國以前,貴族都有姓氏。貴族男人說自己的姓,女人說自己的姓。因為“姓氏不同於婚姻”,“姓氏不同於貴族”,“貴族有姓氏,低賤無姓氏”(《同治宗室簡序》),顧在《日之錄》中說:“據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誰被壹個男人叫去了?沒什麽。”
那麽男人叫它什麽呢?1,妳的名字是姓;2、基數按職業概括。如邱毅、墾丁、江氏、怡和、友盟,這些專業名稱後來成為姓氏。在當時,它是壹個通用術語。
(2)如果姓氏不同,婚姻可以通過;不同姓氏的人不可能結婚。“禮不娶同姓”,“父母同姓,並不少見”(左傳),“同姓不嫁,惡不滋生”。有人認為它包含了單純的優生學。
春秋時期,魯昭公娶了吳為妻。兩人都姓姬,只是他老婆改姓孟,叫吳孟子。
(3)由於“姓”起著“不娶”的作用,世家子弟不直呼姓氏,所以女性直呼姓氏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區分即將出嫁或結婚的同姓女子,形成專門的女性稱呼,在姓氏的前後加前綴和後綴。
a、前綴排名:孟、伯、仲、蜀、吉。如蔣猛、姬伯、舒葵、
B.以丈夫的封地和謚號為前綴:如晉吉、烏江、文英。
c、賈氏、女、女、姬、伊等後綴,如張、商、、吳姬、趙翼等。
第三,名字是大家的代號。姓是男的,
第壹個名字是私人的。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壹定時期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屬於不同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和文化修養,他們的命名習慣也大相徑庭。
“名”的出現也是氏族社會時期人們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是這樣解釋名字的:“名字是自命不凡的。從口夕,夕,鬼,鬼不相逢,故以口命名。”意思是黃昏後,漆黑的天空無法互相認識,各自用代號稱呼。這就是名字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奇色彩。當人們找到了使用“名”的便利後,就逐漸流行起來,讓大家都出名,都關註“名”。事實上,名望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在古代,世界是公共的,每個部落都有壹個名字。黃帝、、* *公、蚩尤都是部落的名字。
據《李周》記載,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的名字是商朝的名字。當時習慣上提倡天幹之名。也常以其生辰枝命名,主要以天幹、甲、乙、丁、戊、庚、丁、N(十天幹)命名。比如太乙、唐城(天壹)、太丁、盤庚、帝辛(外丙)、任重、太甲...武丁(盤庚的曾孫)。陳對商代甲骨文的總結認為,太康(即大更)、中康(中更)、少康(少更)等。周朝以後,他們註重命名。春秋魯桓公六年(705年),魯桓公問及取名應遵守的禮儀時,醫生提出了信、義、象、偽、分五則(五律)。到了戰國時期,許多貴族用占蔔的方式給自己的兒子起名,比如屈原(漢武帝取虞出,被封為賈)。隨著儒家思想的興起,對命名的重視越來越復雜。在《李周》這部成書於戰國時期的著作中,命名除了上述五大要點外,還規定了“六不”。即(1)不依賴於國家(2)、官員(3)、山川(4)、隱疾(5)、動物(6)、金錢。
秦漢以後,隨著封建專制制度的加強,除了“五品”與“六不”並重之外,壹些帶有王霸含義的詞語,如龍、天、君、王、帝、皇、聖、帝等,都被禁止使用。有些朝代沒辦法。
魏晉以後,單從命名就可以看出幾代人的學風和思潮。
比如魏晉南北朝的人自負,玄學盛行,名字典雅。通俗的話就是以“誌”命名,比如王羲之、孫敬之、甄之子。畫家顧愷之、將軍、科學家祖沖之、歷史學家裴松之、作家、楊等。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取和尚的名字成為壹種時尚。壹時間,遊僧、胡僧、智僧、梵童、摩訶等名號比比皆是。據官方記載,南北朝時期有122個帶有“僧”字的名字,39個是佛教的,24個是佛教的。
唐宋時期,道教很盛行,和尚很吃香。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很時髦。比如朱(火),父名宋(木),子名土,孫名巨、鉤、劍、鐸(金),曾孫名元、陵、錢、吉、君、成(水),正好五行循環。
周秦漢時期單名多於雙名。
有些重名也是單名,比如金介之,的,鄭燭的吳,還有那只叫虛字的迷狐,不算。還有壹個“不”字,漢沈布海、不疑,趙國趙不知疲倦,而漢朝的程不知道,不危險,也不糊塗。
另外,漢人給它取名:(1)商,蒼勁有力。如勝、武、勇、超、猛、固、虎、舉等。這是很常見的。
(2)見賢思齊,佩服聖人。如張瑜、虞照、鄧禹、唐濤、張堂、趙堂、周暢、王暢、張堯、黃順等。
(3)求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錢球、曲兵、曲兵、彭祖、彭勝等。
在王莽時代,“中國絕不能有兩個名字”,《春秋》《公羊傳》:“兩個名字是不雅的”,這可能是兩個名字以上的原因。西漢皇帝15,二人改名;東漢13皇帝單名。
從西漢到東晉,四個復名的皇帝有54個,單名占94%。東漢以後,特別是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壹時間佛名盛行:金剛、力士、文殊、目連、藥王、般若、三寶無處不在,以此來帶佛教精神。和尚,佛教徒,墨家,婆羅門,譚,也有很多直接的佛教名字。
唐宋以後復名多了,皇帝除外,因為單名好避。
此外,唐人追求儒雅,以文、德、儒、元、雅、仕等詞命名,十分流行。
五代時,由於《尚書·太甲上》有“求帥顏”,偽《孔夫子傳》有“秀才言顏”。所以據官方記載,五代有87人以“顏”字命名。元代人以蒙古名為時尚。
元末時,張士誠原名九思,“士誠”之名是壹位學者取的,當時有人取笑他。他當時還不知道,在《孟子》裏寫了壹句話:“士誠也,小人也”。
宋代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字代譜命名法最為盛行。到目前為止,從農村族譜中可以看出這種現象。當然它的字都是吉祥字,比如文武雙全,富貴,兆慶,德祥,龍鳳,昌盛等等。明清以家譜命名為特征,影響很大。
1744,乾隆為孔子後代指定30字:
彥希城商震燕
星宇吉川趙廣閑情範翔
讓德特裏維很欣賞秦紹的思想。
1920,孔令在這30個字之後又貼了20個字:修路,建穩,建旺未來。桓,永常。
清朝滿族貴族喜歡用安、福、勇、泰、寶、長榮、桂香等吉祥字來命名。
民間命名習慣如下:
①節法:春花、梅子、桃、李、夏雨、秋果、秋雨、秋艷、東曉、冬梅、臘梅等。
(2)地名法: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州、浙江、上海、重慶、杭州等。
3潘子盤才法:如來、根底、靈底、趙迪、顏地、賴寶、來法。
④動物法:阿牛、大鼠、魚、小狗、小龍、阿龍、小軍(馬)、小鳳、鳳兒。
⑤重量法:老婆婆九斤,姑娘九斤(加上護身符的重量)。
⑥性改革:女人要男人養,而男孩,加冕男人,賈軍,熊浹;男人應該由女人撫養,新姐妹,寶雞,秋月等。
⑦排名方式:大牛、牛二、三笑、小牛、大東、二東、三東;大根、亮根(2)、山根(3);張儀(1)(2)張善三(3)等等。
⑧五行法:如上所述,朱家祖孫五代。
⑨綜合,如土(季節加五行)。
民國時期有很多外國名字:瑪麗、海倫、彼得、約翰、湯姆。
文革期間,紅、建、健、忠、青這幾個字被推崇。
現在的趨勢:朦朧,洋名,多字名。
古代女性有無名姓,家裏只有小名和乳名,對外叫某某。
第四,詞
“字”在古代只限於有地位的人。
《禮記·曲禮》說:“男二十冠”,“女十五歲”,也就是說,無論男女,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使人尊重他,被人尊稱。普通人,尤其是同輩和下屬,只允許對長輩直呼其名。
古代生命字法的主要依據如下:
1同義反復。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原。孔子的學生載譽、子曰、子曰、顏曰、諸葛曰、陶淵明曰、周曰、曰、曰、曰、文天祥曰、景瑞等都屬於這壹類。
②反義對立。晉代大夫趙帥壹詞多余(增加)。曾點是白色的。王堂的字無用,朱的字平淡,袁的字得意,顏姝的字同叔。
(3)猜想。趙雲子子龍(雲從龍);晁,字無可指摘;蘇軾,字子瞻(《左傳·二十八年》:《石俊峰並表》);嶽飛的字鞠鵬。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關系密切,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說明。這就是所謂的“名對應”,它們既是表裏的,所以這個詞也叫“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此外,還有用主枝五行來排字,或排行,在字後加父(符)的情況,壹般都納入字的範圍。
“天命”這個詞和命名壹樣,有時代的味道,壹個總的趨勢是美化文字,尊重衰老,尤其是對衰老的尊重。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的加強,小節越來越繁,士人也在稱謂上大做文章,說詞以示尊重,但時間久了,漸漸覺得說詞不夠尊重,於是有了比詞更尊重的號。
動詞 (verb的縮寫)號碼
數也叫別稱,別字,別號。《李周官純大竹》:“數更美以尊其名。”名字和人物都是長輩取的,數字就不壹樣了。開始的時候,數字是自己取的,所以叫自號。後來又有了其他人的稱呼,比如尊稱、雅名。
不是。起源很早,但直到六朝才流行起來。葛洪和陶謙有數字,但大多數人沒有。在唐宋時期變得特別流行,原因有二:1,強化了倫理道德,2,發展了文學,培養了文人。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文人範圍的擴大和帝王的倡導,更加流行。看古代人名字的特點,也可以總結成幾種。
因為數字壹般都有意義。
1,或者根據生活環境自號:比如陶謙,自號五六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封東坡居士。陸遊,龜堂。辛棄疾被稱為稼軒俗人。明武宗的朱厚照自稱金堂老人,明世宗的朱厚貴自稱天池漁措,明神宗的朱彜自稱玉齋。乾隆晚年自號老人,古天子。鹹豐(易)自稱道士。
2.或者以誌自稱杜甫:杜甫,本名少陵夜老,“壹部萬卷書,千卷古銘,壹架琴,壹盤棋,壹壺酒,壹個老人”——晚年“劉壹居士”是歐陽修的名字。他張之,自稱死命狂熱者;金出家和出家,都反映了他的個人興趣。
3.有些人用出生年代、文學意境、形態特征甚至驚人之語來命名自己。
辛棄疾生於六十壹年,趙萌生於嘉蔭,他生於嘉蔭。鄭源,本名左生,朱雲明,明代本名朱生,在民間演變為山。朱尊,自稱夕陽曹芳村,唐寅,自稱江南第壹風流才子,是普救寺婚姻案的主人。尼姑庵活埋道士徐叔皮。
別人給數字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征為標誌。比如李白,被稱為謫仙。宋代何柱因寫有“壹江煙柳,黃梅雨”的好字,被稱為何。張喜安被稱為“張三影”,是因為他寫了三首帶“影”字的好詩:“雲破月出影”、“浮萍破山見影”、“秋千影隔墻寄”。類似的例子如下:
山色抹煞魏雲和秦學士——秦觀《漫方婷》詞“山色抹煞魏雲,天連草褪”
露花倒影柳永在“破陣”二字中有壹句“露花倒影”。
張谷雁——張雁的《解連環谷雁》
紅杏史——宋祁(工部史)玉蘭“青楊煙外寒,紅杏枝頭滿春意”。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以歸入數的範疇,有些是自名,有些是贈名。
郭沫若(筆名)原名凱珍,巴金、夏衍、冰心都是筆名(自名),不是原名。
藝術編號(禮品編號):
、牛、牛、荀慧生、白、、毛、、毛散手。
2.以官職、官職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林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唐林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叫康南海;孔融,前北海知府,人稱孔北海;顧,江蘇昆山鎮人,原名顧。清代歌謠“丞相合肥薄於世”指李鴻章(合肥人),“司農常熟世”指時任戶部主事的常熟人翁同龢。
3、以爵位、謚號為號。
諸葛亮封吳為,稱為吳侯;司馬光,馮國公,嶽飛,謚號武穆。
宋代以後,文人大多與其人數相稱,導致名字被忽略的局面。蘇軾壹生在14範疇中有38個頭銜。魯迅先生壹生57歲(1881-1936),* * *用了140多個稱謂(主要是筆名)。
魯迅原名周樟樹,後改名為庶人。1898,第壹次使用化名,賈建生和庶人。1818《狂人日記》出版時,用的是魯迅的筆名。30年代以後更多,1933有26個,1934有41個。這兩年也是他創作的巔峰,也是作品最多的時期。
因為號碼可以拿起來送人,自由多變。於是,很多文人雅號很多,多達幾十個,上百個。“太多的綽號會把他們弄糊塗”(鄭板橋的繪畫集。秋瑾四畫),所以近代以後,特別是建國以後,文人用數字之風大大減少,很多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了。少數學者有綽號,大部分是三四十年代以前的名人。比如魯迅曾自稱書房,綠林書房,亭子;王力自名龍蟲,雕之;姚銀雪,無盡齋;葉聖陶並不厭倦住在這所房子裏,而余的古槐書店則是壹份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