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星座文化 - 博鰲論壇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博鰲論壇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如果要在中國尋找壹個對外開放與創新驅動的樣板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壹定是答案之壹。改革再出發,開放再深化,創新再驅動,這裏是最前沿的地方。

大灣區的戰略構想被正式提出後,粵港澳三地就受到廣泛關註。4月9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現場,廣東省省長馬興瑞、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話大灣區建設與發展。

“大灣區規劃很快就要出臺”

兩個特別行政區、9個地級市、3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16家世界500強企業,經濟總量10萬億元,總規模接近紐約大灣區……在馬興瑞眼中,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已經積累的優勢。從全國來看,這裏也是綜合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地區之壹。

年會上,馬興瑞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很快就要出臺。他希望,規劃出臺後,可以發揮粵港澳三地各自的優勢,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將大灣區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林鄭月娥也非常期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正式出臺。她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層面,這壹戰略不僅促進了大灣區自身的改革與創新發展,而且對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以及全世界的開放聯系很有助益。她也呼籲,在具體規劃出臺後,最好有更高層次的負責人或機構來協調,“為我們排憂解難”。

梁維特提出,大灣區的建設既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高層次的協調機制,又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既要深入融合實現***享***建,又要兼顧各方不同效益,發揮各方獨特作用;既要重視大型企業和機構引領和導向的作用,又要重視中小企業的參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科技化進程正在加速,這需要更大的城市群來解決住房、交通、就業、產業鏈等發展問題,而“大灣區就是這麽壹個新的空間”。樊綱預測,到2050年,大灣區將擁有1.2億到1.4億人口,如果體制機制的改革持續推進,對外開放與合作深入開展,“9+2”城市之間精誠合作、協同發展,大灣區壹定會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壹國兩制”既是挑戰也是優勢

與紐約、舊金山、東京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最明顯的不同在於存在著兩種社會制度和3個關稅區。

“改革開放40年已經證明了這條路能走下去!”在馬興瑞看來,“壹國兩制”既是大灣區的最大挑戰,也是最明顯優勢,下壹步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就是要集聚各方優勢與能量。馬興瑞坦言,目前大灣區確實在人、物、信息流動上遇到壹些障礙,比如人員過關、進出貨物等,這些問題可以得到部分解決。比如,香港、澳門的大學生在廣東工作,需要就業許可證,廣東省可以通過自身機制改革取消這類限制。

“流不動的地方,我們就要向中央政府報告,這些內容我們現在都有了壹個初步的方案。”馬興瑞說,對於三地間的制度障礙,要壹步壹步解決,“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

林鄭月娥認為,“壹國兩制”客觀上為香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更寬松、開放的環境,這在大灣區建設中提供了非常直接的幫助。“在金融服務方面,我們可以提供大灣區需要的專業金融服務,無論是融資、投資還是發債,都是我們的強項。”

她還指出,香港獨特的社會制度、法治傳統以及與國際高度接軌的營商環境,既可以把國際企業引進大灣區,也能夠幫助內地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南豐集團CEO梁錦松曾擔任過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舊金山大灣區和紐約大灣區的綜合體,既有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的結合,也有金融與國際貿易的結合,“‘壹國兩制’賦予香港很獨特的地位”。

梁錦松尤其看好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特別是離岸人民幣債券、國際融資等業務。在他看來,這既是推動金融與制造業結合、促進大灣區建設的具體做法,也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路徑。

樊綱註意到,大灣區內有廣州南沙自貿區、深圳蛇口自貿區和珠海橫琴自貿區3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他建議這3個自貿區可以先與香港、澳門建立壹個自由貿易區聯盟,在貿易流通、進出口關稅等方面開展試點。

科技創新是方向 人才流動是重點

在博鰲論壇的相關討論中,來自粵港澳的嘉賓都談到了大灣區的重點合作方向:科技創新。

馬興瑞表示,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未來的主攻方向,但也是目前的短板所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和別人的差距相當大,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沒有世界級的大學。”

怎麽辦?他認為,大灣區可以依托香港的科研力量,配置全球的創新資源要素,而珠三角可以繼續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獨特優勢。“產業創新能力,特別是以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能力,我們在大陸是第壹的。香港和澳門有壹大批科學家,有很好的原始創新能力,把這些有機結合,應該不得了。”

林鄭月娥也認為,香港可以通過底層的科研創新將成果轉移和孵化到珠三角城市,等到企業規模擴大需要融資甚至上市時,再借助香港金融市場的力量。據她介紹,為進壹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這壹屆的香港特區政府還設立了特區發展顧問團和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大力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

林鄭月娥提到,大灣區未來的科技創新發展,壹個重要的因素是需要更多人才在這裏流動。在她看來,大灣區為香港解決了發展空間的瓶頸問題。“香港目前沒有這個空間,我們現在經濟發展的兩大局限,壹個是土地,壹個是人力。”

梁錦松認為,人才是大灣區科技創新最重要的競爭手段,政府應該考慮如何培養和留住全球人才,尤其是從細節制度入手。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稱,香港到深圳過關是壹個很小的環節,但如果時間耗費太久,會影響人才能力的發揮。他建議利用最新的人臉識別技術,讓人才在大灣區間流動得更為順暢。

此外,他還建議在生活保障方面放開限制,服務更多人才。例如,在壹些城市進行國際醫療試點,讓香港和國外的醫生可以在試點區內開展醫療服務,從而讓人才在大灣區內流得動、留得住。聽到這個建議,馬興瑞立馬接過話頭:“這個問題前段時間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是有可能實現的。”

馬興瑞還說,下壹步廣東將密切與港澳的合作,加快建立大灣區建設協調機制;聚焦破解壹國兩制的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各自優勢,暢通人流、物流、信息流;構建區域協同創新的***同體,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強化醫療保障和人才合作,促進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更加便利。

本報海南博鰲4月9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林 任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4月10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