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華僑身在國外,心系祖國。他們熱切希望祖國繁榮昌盛,始終關心邊疆建設。他們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積極支持革命事業,慷慨解囊,多方奔走,有的為此獻出了生命和鮮血。孫中山曾稱贊華僑村海亭為“華僑之旗,民族之榮”。長期以來,他們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在家鄉造橋築路,修建寺廟,培植山水,發展文化教育。村裏的公共建設滲透著他們的心血。去
進入和順村,只見全鎮的房屋從東到西都是依山而建,越來越深,越來越高,房屋密集,修繕良好,白墻黛瓦,整潔美觀。大量寬敞的院落,很少有人居住,因為業主在國外居住,房源只委托給親戚朋友。村裏的道路、小巷都是石板條鋪成的,平整光滑;就連村前的田埂上,村後的八角關的土坡上,都有石條。騰沖別處多雨,泥濘難走,這裏卻不爛不滑。在村子周圍的清溪河上,跨河建起了洗衣亭。亭子多為兩間平房大小,屋角微斜,水面上有井字形的石條,旁邊有木凳。泉水順著石頭流下,伸手可及。村民們在這裏洗衣服,洗菜,晴天避暑,陰天下雨。當他們從地裏幹活回來時,他們可以在這裏洗澡和納涼。村子附近的路邊,經常會有半圓形的平臺,地面平坦,有護欄圍著,有石凳,覆蓋著大綠樹。每天晚上,老人們聚在壹起聊天,孩子們玩耍。
戲中,歡聲笑語。看著矗立在村裏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和設備良好的益群中學,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這是壹個大家都熱心公益的富裕村,是壹個有文化有德行的僑鄉。
僑鄉和順氣候溫和,花木繁茂。人們重視田園風光的培育,許多古建築得以保存。往西,在村子的盡頭,和順大壩的南端,有壹個奎閣,那裏高大的紅杉聳立在大營河口的鰲山上。芬芳的果樹、青苔斑斑的青石、林前幹凈的石板路、曲徑盡頭的古典建築、平臺上躺著的石牛和五米左右粗的元代古杉,都被“鎖”在壹片綠色裏。村東角溪村旁,甩頭坡與來鳳山交界處的龍源亭,亭臺交錯,氣勢雄偉。亭前碧水,四周綠樹成蔭,湖光亭影,擅勝壹方。
亭子旁邊的角溪村依山而居的有幾十戶人家,包括中國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故居。艾思奇故居是壹座中式庭院,建築精美。主屋前廳有壹座石砌圓拱,四周綠藤環繞,古雅中透著清麗雅致。近年來,艾思奇的親屬將故居捐贈給國家,政府也撥款對其進行維護。
精致典雅的和順圖書館,創建於1929,是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鄉鎮圖書館,藏書6萬余冊,其中許多是中國罕見的善本。益群中學,創建於1940,為僑鄉培養了許多人才,現在校生1000余人。
和順鄉還出過被章太炎稱為“滇南壹支筆”的國防軍第壹軍秘書長李躍泰,滇中教育家存樹生等名人。他在商業上經營得更好,為他的居住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雲南西部,靠近中緬邊境的騰沖縣,有壹個古典而美麗的江南村落——和順鄉。這是壹個人間秘境,保存著雲南最古典的田園風光和明清以前的許多建築和民風。
時光飛逝,歲月無情。我曾經擁有的精致生活和華麗排場,已經散去,被埋在歷史的塵埃裏。
從騰沖縣城出發4公裏,跨過壹片水田,在蛙鳴聲中跨過石橋到和順鄉。和順源於“雲吉祥,風平浪靜”的詩句。是古代川滇緬印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和著名僑鄉。
鄉間小路旁矗立著壹座用來避雨的灰色雨亭,潺潺的溪水和睡蓮之間有壹座明式的洗衣亭,年輕女子仍在水邊的厚木板上搗衣洗菜,唐詩中描寫的龍潭裏白鵝戲水。百年前建造的彩繪建築、雕梁畫棟、家具、牌坊、孔廟、牌匾,壹如既往的好。雖已被風雨褪色,卻更加賞心悅目,襯托出美麗鄉村的厚重古韻。這些都使得和順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富有人文氣息,與這裏田園風格的美麗鄉村自然風光“相得益彰”。
過了雙虹橋,來到和順鄉水錐村。只見依山而建的密密麻麻的古宅,白墻白瓦,整潔美觀。房屋之間有很深的街巷,把整個村莊連成壹個整體。可見這個村子規模不小,建築形式也經過了規劃設計。它曾經有過輝煌。村裏的幾座祠堂修建得格外富麗,顯示出家族的尊嚴,讓人想起每壹個家族歷經滄桑後生活在故土的祖先。
我走在巷子裏,在巷子裏尋找。風雨蒙蒙的時候,巷子很黑很長,似乎沒有盡頭;陽光下,陽光在巷子裏灑下斑駁的斑點,閃爍著,神秘而奇幻。巷道兩邊的大LV門是灰黑色的;厚厚的墻壁也是灰黑色的。我只是覺得門和墻就像壹本沈甸甸的書在我面前打開。壹頁歷史,壹頁風雨,壹頁頁寫得凝重而悠長。和順僑鄉600年的風雨,在每壹條巷道的每壹塊石板、每壹片青瓦、每壹堆灰墻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當妳走進任何壹個普通的家庭和深宅大院,當妳聽到墻上的老鐘敲響時,壹種穿越時光隧道、進入古代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每壹個外來者都會看到的東西,思考騰沖人的生活場景,思考他們“與國際接軌”的時尚生活方式。每家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各家的寶貝也不壹樣。
經過歲月的沈澱,不經意間散落在民間的器物,向人們訴說著和順農村的輝煌與時尚。壹個穿著布衣的女人走下吱嘎作響的木樓梯,走進正房,手中微弱的油燈照耀著她的腳步。壹杯咖啡用俄羅斯茶壺沖泡,壹股濃烈的香氣立刻在青石地板、木雕做窗戶的老房子裏散去。在南洋風格的雕花紫檀木椅上坐下,輕輕啜飲。墻上意大利羅馬掛鐘的金屬鐘擺發出低沈渾圓的聲音,更增添了留守者的孤獨感,但似乎也在告訴人們,晚上該是主人喝茶的時候了。
走在和順鄉,壹切都向世人展示著中原儒家文化特有的寧靜與優雅。
走在寧靜的小街巷裏,總讓人感到說不出的愉悅和舒適。所有的建築都很和諧。雨水沖刷過後,反射著水晶般光芒的青石路,風水平臺上搖曳的香樟樹,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牌匾,依山傍水的祠堂,參天大樹倒映的龍潭,無不向世人展示著中原儒家文化特有的寧靜與優雅。展現了壹幅植根於鄉村,受益於現代水鄉風情的長卷。
和順人追求優雅。他們不僅將追求知識和文化的理念代代相傳,還在村裏的各種建築中表達自己的願望。
上圖,村裏隨處可見門楣上貼著隱藏多年的“書香世界的影子”“詩意手工藝”等牌匾。祠堂裏的房屋、牌匾,荷塘裏的亭臺樓閣,都洋溢著悠遠的文化和書香,表現著美好的祝願。
和順鄉圖書館,壹座雕梁畫棟的古建築矗立在村口,是中國歷史最悠久、藏書最豐富的村級圖書館。輕輕推開門,壹股文學史上熟悉的味道撲面而來...醫院裏壹棵修剪整齊的香樹,長滿了綠色的竹子和大蔥。竹子對面的壹株玉蘭花,新芽萌動,似有似無,讓人對即將綻放的嬌艷花朵有了更多的壹廂情願。我站在和順圖書館的大門前,俯瞰著焦溪的碧水,雙橋的彩虹,金色的稻浪。這裏有源源不斷的清水,無窮無盡的知識源泉,文化天津的船只穿梭如織。優雅的和諧,幽深的小巷,傑出的人才,不都和這個圖書館有關嗎?幽深的小巷,無盡的浪漫;潺潺的溪水阻擋不了邊陲古鎮的優雅傳說。布滿青苔的石墻足以證明它的悠久歷史,古色古香的建築和文人墨客的題詞,顯出壹種凝重的樣子。
和順僑鄉門票:80元/人